第二十二章 應該被遺忘的熱情
(一)
看了通知我們才重視起來這個問題,因為某些居民認為我們一定程度上阻塞了小道,并且對濁溪旁邊的鴨舍糞便的處理持有懷疑,擔心污染水源等等,還有就是影響美觀之類的,我不認為這是欲加之罪,所以不敢有片刻遲疑,小瑋也表示理解,并且他有新的打算,我也沒有太大的愧疚了。
我把鴨子出讓給認識的人,把建筑還有一些設施拆除,余下的就剩下木子的幾只白鵝,我把那幾只鵝養(yǎng)在竹下小屋后面一格清澈的小池子里,或早或晚都會是一盤菜。
如果只是讓自己更加充實,重新拾回動力和自信,那么,我的朋友,你就去追尋你的更高學歷來啟發(fā)人生新的指引吧,我們已經(jīng)沒有理想可言了,并不是每個人都那么不可思議的。只是,在臨行前,再陪我在自行車道上騎行兩圈,再看看雨里,看看她是不是真實的,難道秀姑河的水從來沒有在我們腳下流淌過,難不成每一場細雨不曾滌蕩過我們的心靈,莫非田野上的每一道彩虹都使我們以為一切如夢如幻?
在他臨走前,我請求小瑋幫我修葺一下舊魚池,那個小魚池在竹下小屋后院,它有點像柳宗元的小石潭,但是比較方正,而且看得出來經(jīng)過了幾代主人的改造以便于取用。我們的日常生活用水都是取自這里,我還允許一些孩子放一些從溪流里翻出來的螃蟹和蝦米,當然他們不知道我偷偷地放了一些,因為密度太大會影響水質(zhì),池子的泉水從背后的山的一角中析出,那塊兒由大石塊堆積聳立而成,上面長滿了供端午節(jié)用的粽子葉。在池子的前面一小方地面種了一只枇杷樹,可能由于長期踩踏或者什么原因讓地面板結(jié)嚴重,所以發(fā)育不是很良好,長不出多少東西,不知道是哪位主人的妻子栽下的,恐怕是達不到亭亭如蓋的水平了。所幸在其余的空間被幾只茶葉樹占滿,綠意更加充實飽滿,我對它們不加剪裁,以至于好好的茶葉快淪為灌木雜叢了。
我很高興可以和任何人分享我們改造的過程結(jié)果:我們依據(jù)水池扇形面貌加以美化,我們用板車先從河里撿來一堆花崗巖和其他偏白色的巖石,不用水泥而是用田里的黏土把它們圍成水潭的弧邊,少量的黏土就可以令巖石緊密膠合,而且不會像水泥一樣影響美觀和產(chǎn)生將來的處置問題。這樣水潭容量也得到了擴大,在雨田蓄滿水,再放更多小動物進去,我?guī)缀跸氪蛟煲粋€小型水族館了。
在石潭靠大石塊的兩側(cè),我們用兩條木質(zhì)橫梁架成規(guī)整的扇邊,按它天然的樣子接近直角,我們按自己的喜好在上面放幾株盆栽,但我們還覺得稍顯不足,于是又在角上放置了一個四分之一圓盤,在上面鋪一層比較吸水的小鵝卵石,再放一層綠青青的苔蘚,苔蘚的假根很快會牢牢地抓住石頭,由于比較陰濕,上面的石縫也一直滲水出來,所以它們可以一直生長,直到完全把圓盤上的石頭完全蓋住,再依依垂掛在水面。在雨天,水滴會沿著青苔滴入水面,這是一種輕聲細語的憂傷,是關于哀的物語,不過這種哀是單純的天然的人的感受,和井水一樣純潔,沒有其他內(nèi)容。
我和木子送別小瑋,目送火車駛向遠方,暢通無阻,它的汽笛聲也在田野上沒有阻礙,直到山谷不斷回蕩回蕩,似乎是雨里蕩氣回腸的靡靡之音,傳遞蒸汽時代和殖民時代的余響。在二十一世紀,笛鳴挽留住過往的情懷,不是因為屈辱和壓迫的歷史,而是前輩們披荊斬棘,慘淡經(jīng)營下才有的如今這點尺寸之地,我旅居雨里,也是因為這片土地孕育的這份樸素的情感,我的幸福也源于和我的友人分享這種感受。
我回顧李白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再將我的朋友送回故地,嘆息世上有多少數(shù)不清的人因為理不清牽絆而為往昔的生活重新背負太多的責任,我們曾經(jīng)羨慕事了拂衣去,也不論功與名,后來才發(fā)覺詩歌真的太高于生活了?;蛟S真正符合生活的詩歌就是追求自由的生活本身。
后來不久我就聽說是幾個剛升初中的學生向有關部門進行了反映,提出了要求,才促使我們關閉鴨舍,原本那些孩子們的建議是改善部分條件,而我不愿意相互將就,索性撤走的舉動居然獲得了不少人的敬愛,小瑋走后幾天,似乎是周五下午,就有三兩個學生光臨竹下小屋,我當時正在做除草的活計,遠遠看到有小朋友來訪,趕緊撂下鋤頭從地里一邊回應他們一邊跑回來,我不知道為什么,我也不認識他們,但我為人和善,沒有交惡,所以我并不覺得是來找我麻煩。相反,他們是來表示歉意,他們也沒想到一個簡簡單單的反映居然搞得我倒閉關門,我才知道原來是這些后生“路見不平”搞的東西。
我請他們坐下喝茶,沒有責備他們反而感謝了他們,我說其實我是不斷轉(zhuǎn)換生活方式,就算各位不向部門反映,事情也會是如此,更何況我覺得你們做的很好,我羨慕你們的勇氣,因為我們也遇到過同樣的事情,而且那時比我們更不好,當時一家個人養(yǎng)殖場占了一條更加明明白白的路,雖然行人可以走旁邊已經(jīng)硬化的路,但是唯一一條有點情趣的河邊小路就這么給霸占了,還養(yǎng)了幾條攔路狗,我當時還說看護的狗是完全認屎不認人??晌覀兺耆霾涣耸裁词虑?,也是從小養(yǎng)成將就的習慣導致的,所以今天遇到的這件事我覺得非常認可,本就不喜歡的事情,不能因為出自自己之手,就改變本心,還不顧別人的心情,這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他們和我交談了很久,驚奇我這樣一個不事打扮的人還是一個讀書人,并且希望我能當他們的老師,然后把嚴格的任課老師給競爭掉,我笑著說我可不想耽誤你們這些有個性的學生的前途,要是教教更小的孩子可能還合適。
在臨別時我詢問了他們的家,原來就在濁溪那條山?jīng)_沖里面的一個村子,他們經(jīng)常沿著濁溪游玩,所以對它很有感情,我悄悄地問他們?yōu)槭裁床辉绶从城闆r,他們說宣揚正義也是要等膽兒長大一點才敢的。我真的佩服這些可愛的富有靈氣的小生命,而不是接受錯誤引導的人,像圈養(yǎng)的小鴨兒般好像永遠都學不會思想獨立。
?。ǘ?p> 只有在失落之地才有普遍的平等和自由,只有把腳掌赤裸裸地踏在由造物主溫濕的胎盤化成的土地上由衷地反思,才能有機會獲曉道德的本質(zhì),人們生于自然當中,而人們卻正在用層出不窮的方式來統(tǒng)治自然,來統(tǒng)御萬物,即使喬裝打扮成文明世界的一份子,可掩藏不了眼神里的寒光,人們越來越善于把同類視為寵物,也愛把自己視為寵物,服從和被服從的意志取代光輝德行。也愛把取巧引以為聰明,裙帶引以為能力。
看看我們周遭的環(huán)境,各種形式的壓力讓善良的人變得狡黠以圖生存,而人們生來感性,天賦善良,為什么人們要創(chuàng)造并且延續(xù)與自身相矛盾的東西,我們分明不愛,卻不釋其手,原來當人們把上帝消滅后,原罪就會由人類的整體意識降臨給自己,難道收繳了棍棒就能阻止暴力,發(fā)明了炮彈就忘了我們也會揮舞拳頭了嗎?讓我們自慚形穢的就是那些披著真理外衣而本質(zhì)形而上的東西。
正常的人怎么會寫出這種怨天尤人的文字,我埋怨、憎恨任何有違正義的事情,但我又慌張地逃避,所以我是在討伐我自己而已,我曾短暫地在神論的岔路口選擇,然后成為了無神論者,但這并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我才知道我們要做的事,是替已經(jīng)泯滅的神格對自己的獨立意識負全責,擁有不偏不倚的人格才是人生在世中最重要的東西,而這也需要一生去塑造和完善。
松本泉流是木子原來的同事,他還有一個妻子,是中國人,隨夫姓,叫松本鶯語。我以為這個世紀喜歡著書立說的人很少了,但是松本一家把各種歷史編排起來,大小也是一家之言,雖然大多是討眼球的論調(diào),不少十之不滿八九的猜測作為觀點拿來稱述,不過在對古代歷史無甚興趣的今天,這種靠各樣驚奇聳異的邏輯連綴成的書本,或許恰是最能普遍地啟發(fā)民眾思維的好方式之一。
木子正是和他們有很深的往來,才決定把自己的價值確立在寫一部關于自己的文字上面,而這個所謂的自己,按她的意思即是自己的一切認知,而一般人的認知大抵不過是對往事的理解了。木子總以為我能幫到她,她是一個善良的文人,也很有獨立精神,不過有時候比我還想當然地去猜測人生,其實,我是認為我沒有這樣的能力的。更何況我太愛搞批判主義了,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定義自己該有的風格,讓身邊的人來接受我。
按照雨里的啟示,我拿到了相關的資格到鎮(zhèn)上的小學教國文,但我早就表明立場,我是不喜歡在體制里面循規(guī)蹈矩地搞教育,誰都清楚,教師只是職業(yè),老師或者先生這種稱謂才是在平實中流淌高尚氣質(zhì)的,現(xiàn)在有遍地的稷下學宮,可是公學還是把私學強有力地取代了。教師們又何德何能說是在為民族的教育而鞠躬盡瘁呢,盡職盡責倒是符合事實的。所以我熱愛成為孩子的老師或者先生,而不是被人稱為教師,除了農(nóng)民,任何職業(yè)都不真正地適合我,包括教師。更何況現(xiàn)如今的教師階層中不少人自以為地位頗高,凡人不能及,所以我這種生來平凡的人,不敢與之為伍。
對我而言,教師的職業(yè)身份完全是一個名頭,那點工資扣去些許的生活開銷,我毫不吝嗇地給我的學生們買教學用具和玩具。借此名頭我就能以老師的身份在長假陪伴我的學生,只要得到他們家人的許可,他們就可以在我的帶領下快樂的玩耍和學習。我的竹下小屋太小,容納不了多少人,雖然木子得知我的想法后愿意借她的院子給我,因為她預計和松本一家去我國的東北和蒙古高原開闊眼界,但是條件是要求我和她兵分兩路,她滿世界去實地考察,而我得利用平時空閑在她汗牛充棟的藏書室里好好研究一下阿爾泰語系和日本語,好和她協(xié)作著書,雖然我喜歡看書,但是我也時常容易疲倦,如此之多的書籍肯定會使我構(gòu)建起新的觀念體系,又會導致不少意識上的問題,這都是不需言之言了。
我受到學習新東西的催促,我就把這種催促又轉(zhuǎn)移給我的學生,同我在長假游樂之余,我當然要求他們理解更多的品質(zhì)和培養(yǎng)一些學生該有的氣質(zhì),所以他們經(jīng)常被我要求背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放在這些處于正是學習各種知識的階段的孩子身上,是最好的理念。不過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不能太出于好心而使他們厭惡背誦,即便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帶領他們游山玩水,力所能及地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去開導他們的智力。
在這些孩子當中,有一個英語說的很好的女孩子,我詢問過后知道那是出于家庭教育,正因為這樣,英語的掌握程度和漢語幾乎別無二致了。我回想起我的漢語言認知過程,我清晰地記得很小的時候看新聞上的官方專業(yè)稱述時的感覺,那是一種知道是本國語言但卻不知所言為何物的奇怪感覺,大概是母語確立后才會有的感覺,也同樣意味著我們再怎么努力也理解不了其他的語言了。
我出于好奇問了下這位小姑娘掌握這兩種語言的感受,我想不會得到什么重要的東西,但當姑娘說出“大概都很習慣”時,我有種茅塞頓開了的感覺,雖然我只是感覺腦海里面有一些想法快浮現(xiàn)還為出現(xiàn),但它注定會被我發(fā)現(xiàn)是什么,發(fā)現(xiàn)語言的終極秘密。
我送孩子們回家后,我認真的思考了一個問題,我們的方言能不能以漢字的方式描述出來,顯而易見,不能的!幾千的漢字是不能全部對應一些方言,再擴大到對句子的陳述,主賓謂規(guī)律也不盡相同,可是,為什么我們從來沒有感到奇怪呢?即使方言和京話在本質(zhì)的一部分里有不同,甚至方言中有和其他語言相似的結(jié)構(gòu),可我們沒有將兩者對立看待,哪怕是一點點。原因就是我們對兩種表達都習以為常,即使語言結(jié)構(gòu)不一樣,但習慣使我們忽略了那一小部分差異。因此即便有人說漢語是孤立語還是什么的以至于不容易學習其他語言,我認為都不將真正影響我們學習其他語系的能力,因為語言的掌握僅僅是習慣性的,依靠對單詞記憶和句子的分析來學外語,那不過是無窮無盡的記憶罷了。
我猜測大多數(shù)人都意識到有這樣一個事實,所謂的語法,是在學英語之后才知道的,主謂賓和賓補之類的概念都是拜外語老師所賜,而從小我們就很少考慮我們自己語言的結(jié)構(gòu),反而一個勁兒地在總結(jié)英語的語法,而且還只是為了卷面功夫。我還能舉一個有趣的語法事例,日語的“是”即“です”,如果我們按照“者也”的方式去理解,只要達成習慣,就不需要從強行記憶語法入手了,剩下的即是能夠舉一反三的內(nèi)容了。這得益于漢語歷史比較深厚的緣故,她或多或少,或久或近地從四面八方融合各種語系的一部分特征,把我們的語言從歷史的維度鋪展出來,我們這類語言就像一個萬花筒,有觀察不完的奇景,所以,這也是我希望以后的學生能夠加強文言文學習,并且能有時間去比較她和包括現(xiàn)代漢語在內(nèi)的各種能接觸到的其他的語言的異同,未來的時代,各種語言肯定會越來越向幾個主要語言靠近,然后強勢語言之間相互融合,等到人類進化出一種終極語言以及全世界人都使用她的時候,不要忘了那時我們的表達習慣是怎么發(fā)展來的。
去了解不同語言的特性和共同點成為了我新的愛好,作為一個普通人,我不會覺得這是與我無關的事情,航海士不一定要成為哥倫布,因為他們并不都是意欲通往印度或載入歷史,大多只是因為對未知的好奇和對海洋的熱愛在鼓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