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實

雨里鎮(zhèn)

第二十一章 人格培養(yǎng)的哲學

雨里鎮(zhèn) 四月牧笛 3083 2022-01-22 23:37:04

  年紀越增長,我就越喜歡小孩子,但我沒有自己的小孩,這份天然的愛心就寄托在天底下所有孩子身上。我們越大,就越愛孩子,可孩子也和我們一樣年紀在增長,從男孩變成少年,從小姑娘變成大姑娘,漸漸地我就不能再用小孩的方式來逗他們了。

  我有一個侄女,事實上,我有二十多個侄女,是我表姊妹數量的兩倍,和侄子一樣多,但是那一個特別可愛,她打小生活在外地,我已經十多年沒有見過她了,可能她對我也不會有什么印象,還有另外一個更小的孩子,我也很喜歡她的聰明勁,大腦發(fā)育地很強大,天生就很有個性,大概是繼承我那表兄弟的。

  如果這些孩子都能由各自善良的家庭教師來教養(yǎng),讓他們既明智又團結,那么幸福就能離我們更近,從曾祖母那輩留下來的血緣就能達到最輝煌的時代,不過,這是從我們的視角來看,對于他們又是截然不同的眼界了。即便我希望有機會去成為他們的老師,但也是很艱難的事情。

  我曾經設想在家鄉(xiāng)的一處建造一個教學館,借以復興私塾教育,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和已經強勢而起的貴族教育相抗衡,從而有可能推動自下而上的民間教育之變革。我可以吸收我的后輩子弟成為我的學生,我所要給予的毫不依靠體制和規(guī)范,而是相機選擇所要傳授內容,因材施教是我不二之原則,盡早地賦予他們純潔智慧的心靈以此來使性格的種子得以健康的發(fā)育,我不需要他們知道太多,但務必能對所見所聞能有最簡單的判斷,我也不需要他們對城市的斑斕色彩有任何羨慕,如果他們不能以平和的心態(tài)認識城市,那么他們走進的將是一座迷宮。

  對于體能的發(fā)展,是為了促進堅強的品質,而不要求他們變得比一般人健壯,因為他們缺乏對力量的判斷,過早擁有超過大部分人的力量,很可能會用錯地方。因為我們早就知道人的身體力量要符合精神的力量,等到他們長成,被賦予更復雜的社會力量后,就能憑借合格的心理狀態(tài)用自己的方式來幫助我們人類。

  雨里是我心靈的家鄉(xiāng),我也想過用這種方式來讓雨里更美麗,但我只能以獨善其身的態(tài)度去參與雨里的每一份和諧,我的能力只止于此。自然因素中蘊含著人群的性格,在特定環(huán)境下成長的人們會發(fā)展出他們特有的人文氛圍,爛泥扶不上墻不是泥的緣故而是墻的原因,一個群體的潛力埋藏在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里,所以人類使自己進步的方式不是單純地對個人說教,而是改善影響他們認知力的環(huán)境,我堅信我所有的思考都是建立在環(huán)境上的,而不是空對個人,離開環(huán)境來研究人的教育或是其他方面,那么,這個所謂的人和人的發(fā)展也就更抽象了。

  清朝和明治日本很可能就是因為對進步的根本原因有認知方面的差異,才造成了新的歷史格局,我們不斷把老生常談的所謂的哲學或者思想翻來翻去,也是對這種差異到底有沒有消除的這一問題有所疑惑而惴惴不安的結果。

  如果圣人沒有恒定的標準,那我按照自己的標準,我也能成為圣人,但是按照普遍的標準,如果這個標準存在的話,我大概率不會是圣人,但起碼我有圣人的理想,那就是在所有理解層面上,社會會對每一個人都盡應盡的責任,人們可以在群體中既不會感到相對貧窮又不會感到缺乏公平,而且是一種能直接理解的公平,而不是有各種定義的無比復雜的東西。

  我生長的環(huán)境在我初中就開始出現異樣,我對家鄉(xiāng)的人文歷史沒有一點點的研究,但變化卻是所見明知的。人們變得浮躁,虛偽,如果以前也是,那么現在則是更加,我清晰記得縣道上的交通發(fā)展,從摩托到汽車,以前街道和自然一樣安靜,時而才有一輛車來往,而現在摩托上越來越多的緊身褲男孩,他們在奔馳,鳴聲簡直要把水泥路翹起,私家車從來不知道讓路,當然也愛在擁擠的校園穿梭不停來加劇擁擠。

  我所住的村落坐落在整個鎮(zhèn)最中間的地方,因此我去任何地方都很方便,我看過故鄉(xiāng)的每一個角落,見過所有人都見過的視野,心里的情懷油然而生,我天然熱愛這片山河,這是造物主贈與人的禮物,我從南山眺望到金鳳山,再從望云山俯瞰周遭茫茫人煙,東南嶺的這片鄉(xiāng)鎮(zhèn)的建設見不到回頭路了,她一直前進,回到和一千七百年前一樣,從那古代的迎官橋到馬鞍界又被喬木重新掩蓋,即使我希望世界都能看到本來的她。

  但即便是這樣一個不甚完美的地域,這里的人還是很聰慧機敏的,只是我有很多不好的習慣,而且邋里邋遢,這不是因為我生長在鄉(xiāng)下,而是掌管這片鄉(xiāng)下世界的自然神靈過多地給予了我少部分消極的品格,利用這樣的條件,我對很多壞習慣大有參悟,不過就我而言,結論就是一如對待造物主賦予我既有的身心一樣,順其自然,即使一些壞習慣使我看起來松松垮垮,不太端正。

  對比我自己,當我看待其他人,尤其是青少年時,他們的行為習慣往往反映他們的生活作風和態(tài)度,一般而言,人到了十二三歲這一階段,也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行為風格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判斷,而開始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態(tài)度和待人方式來獲得好感。但把握一個合適的度是不容易的,狡黠機智的人話語太棉柔并且?guī)б恍┕粜跃蜁@得有點矯作,表達直率而又莽撞就顯得粗魯,但最讓人不適的就是因為無知而造成的自負心理,這樣的少年俯拾皆是,我們也何嘗不是其中之一呢。

  但又因為這個世界還處在利欲熏心的氣氛中,所以用勞動換取金錢后維持了活在他人眼里的自尊心,一點點物質上的獲得使之忽略了應該去通過反思進而發(fā)覺到自己產生自負心理的標準太低,所以直到兩眼一閉的那天人還是處于無知的狀態(tài)。我聽人說,人第一件要弄清的事就是有多少事是自己沒有弄清的,換句話就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但這是非常難的,這不僅僅是口頭承認自身學有不足,真正地反思內心,反思過往的行為,從而認識自己也才只是第一步而已。

  如果一個人界定自己既有認知的界限相對容易,那么界定需要認知而未認知的部分就很難了,如同芝諾畫了一個圈,圓圈越大,圈的外圍就越大的道理一樣,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這就是我們需要建立世界觀的原因。尚未知曉的東西太多,對世界和個人的關系就需要有總括性的看法。對于我們生存的世界一無所知,也沒有認知欲望的人來說,承認自己有所不足只是會暫停在口頭階段,因為他根本不考慮那是不是真正需要的,他就不會在意了。同時,心里可能還洋洋得意于自己是個肯放下身段承認不足的人,或許也自知自己不過是另外一種善于巧言令色的人罷了。

  其實,何止是個人呢,一個組織,一個集團,一個社會,都應該加以反思和認知,而不是從人到群體都形成了一副圓滑樣子,糊弄了事,那樣也只怕是諱疾忌醫(yī)而已。我倒是更喜歡追尋不精話術的人,如果有一個人這么說:我不覺得我如你們對自己的評價的哪樣哪樣,相反,我覺得學有所得就行,金無足赤,我沒有對應的力量也就不以承認不足的方式來拔高對自己成長發(fā)展的標準,固然人需要嚴以待己,但我從來不會說連我想都沒認真想過的事情,不然我會自認為做法輕浮。我聽到后一定會大加贊賞,鼓掌叫好,而且我肯定還會再默默地加上幾句:那些動不動就主動承認不足的人,有想過去填補不足嗎?如果沒有,很難不讓人誤以為那是在做某種故意嘩眾取寵的把戲,因為那只會加重自負心以至于認知力更加地背離于人格發(fā)展的需要。

  我的那些壞習慣正好是我私下研究人們性格發(fā)展的樣本,所以我真誠地希望教育行業(yè)能夠真正地去提升我們青少年的觀念,把普識教育放在前頭,才不會任由環(huán)境當中的不良因素培養(yǎng)出一批批像我這般渾身壞習慣的,一生一世手腳都不知該如何安放的流民。

  我把我平時的想象說給木子聽,并且聽取了不少她的看法,我想,有機會的話可以專門寫成一部集子,專供我的朋友閱讀。木子近期也在研究酒藝,她弄來了不少關于釀造工藝的書籍,結合雨里的氣候,希望她能成為釀酒大師吧。小瑋每天在鴨舍,除了日常工作,他也開始考慮一些新的東西。在我還未對這期間做一個總結前,一項通知就忽地送到我們手上,我們的鴨舍面臨被拆除的可能,小鴨子共和國要被解散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