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不道!
九掌摘下一片葉子示眾云:
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不道!不道!
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著》
掌門在思考自殺的勇氣源于:意識。比如,意識告訴你——你沒有選擇生的權(quán)利,更沒有選擇活的權(quán)利,那么,是不是就會有選擇去死的權(quán)利呢?
死亡是人類面臨的另一個比生還困惑人類的終極問題,“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萬象一毛輕”。佛家早就把生死悟透了,然而,禪還要來問生邪死邪的問題,從根本上講,佛和禪是打開世界的方式不同,即思維方式的不同。比如自殺,禪是由這件事引出人們的思考,而自殺者是由某一種意識所引導。如果這個世間沒有死亡,也就不會去思考。
話說一個禪師叫:道吾,有一次去吊唁之人,慰問生者,意思是去參加追悼會。漸源拍著棺材問:“生邪死邪”,意思是問真如之體是往生了,還是真的死去了?問題是語言的事,可是生死卻不是語言的事。這個漸源還停留在有無生死的問題上,離正證悟還很遙遠。于是,道吾才又回答說:“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意思是不能說是往生了,也不能說是死亡了,亦如龍吟霧起,虎嘯風生。
人的一生,沒有人能一帆風順,也沒有人生下來就能了解這個世界。原生家庭,學校的教育,乃至走入婚姻,又或是一個人走過一生,無論遇到多少人,亦不過是一個人的修行。掌門很少遇到悟性高的求道人,卻常常遇見刻舟求劍的古板之人。我們終極一生,很少有人能夠逃脫那個過去的自己,也只有自己意識到,就算是高明的師傅,也很難點化愚鈍的徒兒,而生死邊緣的事情,也沒有邏輯和道理可講,故師云:“不道!不道!”。喪車背后懸藥袋,悔不慎當初??上?,一切都回不去了,故霜云:“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覓什么先師靈骨?”,天下的道理多了去了,亦不過是打開世界的其中一個法門。你若是不得清凈心,又到哪里去尋找你先師所啟發(fā)你的真如佛性呢?
《六祖壇經(jīng)》云:“善知識,菩提般若智慧,世人本來自身都具有,只由于心受迷惑,無法自己開悟,這才需要靠更高智慧的人,予以開導啟示來認識佛性?!笔枪实牢嵋彩抢掀判那?,苦口婆心想要接引漸源,這倒是像極了當下的許多父母,怕孩子走上邪路,怕孩子沉迷游戲,怕孩子遇到挫折就輕生,于是,像道吾那樣喋喋不休,始終沒有放棄對漸源的接引。漸源后來至一小院,聞行者誦《觀音經(jīng)》云:“應(yīng)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xiàn)比丘身而為說法”,才恍然大悟,當時錯怪先師,比如詩人寫詩,只因她自己就是一首詩。作家寫故事,他自己就是一個故事。哲學家講哲學,他自己本身就是哲學。禪師講禪,他本身就是禪,這里的現(xiàn)比丘身而為說法,應(yīng)該用比丘的身份來接引人。
我們常常會說,假如我是你,我就不會那樣做。問題是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是我,你是你,所以,感同身受是很難去做到的,更別說我變成你,你變成我。當我們聽聞人們的離世是通過一種非正常死亡時,雖然心痛,但是,卻又說不出什么來,只是感覺心寒。
相傳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北方之森林,林中幽邃且寒,初為該城人棄尸之所地,為罪人居住地,其后泛稱棄尸之所為“寒林”。也許,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塊寒林之地,里面放著那個被我們拋棄人的心。《陳書.孝行傳.謝貞》:“氣絕之后,若直棄之草野,依僧家尸陀林法,是吾所愿?!倍谌A哥哥家民間里,這些總是讓人忌諱的,故也才說不見七賢人女游尸陀林,隧指尸問云:“尸在這里,人在什么處?”亦如縱身一跳,棄身寒林。蘇軾有詩云:“棄身尸陀林,烏鳶任狼藉。”
掌門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只履西歸
傳說達摩將衣缽法器傳給慧可以后,便離開少林去禹門(今洛陽龍門),禪棲在千圣寺,于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達摩死后,他的尸體按照佛教的禮儀裝殮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HEN省陜縣的定林寺內(nèi)為他建造了一個墓塔,以作紀念。
達摩是北魏時期影響最大的禪師之一。達摩之死,對禪宗界來說,好像隕落了一顆明亮的星石,僧徒們?yōu)樗敹Y祭拜,皇帝群僚為之合十贊嘆。
達摩之死,世所共知。東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未歸,對于達摩辭世的事一無所知。達摩死后兩年,宋云從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經(jīng)蔥嶺的時候,迎見達摩一手拄著錫杖,一手掂著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著雙腳,由東往西而來。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問道:“師父你往哪里去?”達摩回答說:“我往西天去”。接著又說:“你回京以后,不要說見到了我,否則將有災(zāi)禍。”二人道罷,各奔東西。
宋云以為達摩給他說的是戲言,絲毫沒有介意?;氐骄┏且院?,向皇帝復命交旨時,順便提到了他途經(jīng)蔥嶺遇見達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誰知話音未落,東魏孝靜帝就發(fā)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達摩死于禹門,葬于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么說在蔥嶺遇見了達摩,死人怎能復活?這分明是欺君騙聯(lián),豈有此理?”說罷,便令殿角侍衛(wèi)把宋云扭出殿外,五花大邦投入南監(jiān)。
事隔數(shù)日之久,一天,孝靜帝坐朝審理宋云欺君一案。將宋云傳上殿以后,孝靜帝問道:“你在蔥嶺遇見達摩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要如實說來”。
宋云先叩頭,后說話:“皇上容稟:蔥嶺見達摩,祖師光著腳,一手拄錫杖,一手提只履。僧衣隨風飄,翩翩向西行。他說回西天,不讓我吭聲,假若說出去,災(zāi)禍必報應(yīng)。臣覺是戲言,順便奏主君。如今從實說,句句都是真。不敢欺皇上,萬望是非分?!?p> 孝靜帝聽了以后,半信半疑,真假難辯,無所敵從。群臣們在殿角下,也是議論紛紛,有的說:“達摩在世,人所共知,哪有死人還陽魂?宋云犯的是欺君之罪,應(yīng)當依法處置。”有的說:“達摩西歸宋云見,監(jiān)禁豈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難辯,可以開棺驗證?!?p> 孝靜帝采納了后一條建議,逐把達摩墓穴挖開,撬開棺蓋一看,果然棺內(nèi)沒有尸體,只剩下一只鞋子了。宋云蒙受的不白之冤逐平反照雪。
現(xiàn)在少林寺碑廊內(nèi),還有一塊《達摩只履西歸圓碑》,上邊刻有四句話:“達摩入天平年,熊耳山中塔廟全。不是宋云蔥嶺見,誰知只履去西天。”
明萬歷年間,金忠士在《題達摩面壁》的七言律詩中寫道:“渡江一葦浪花飛,九載跏趺坐翠微。面壁已知僧入定,巢肩亦是鳥忘機。無生色相俱成幻,有漏人天總悟非。何事宋云蔥嶺見,少林風雨悵西歸?!闭崎T覺得這個“悵”字不好,就像《紅樓夢》里的絳珠仙草轉(zhuǎn)世,是到人間還淚的,來自證木石前盟的,這在掌門看來,把黛玉寫成悲劇是敗筆。我們在尊重每一個生命到來的同時,也同樣尊重每一個生命的逝去。掌門倒是覺得黛玉在寶玉離開后才是她覺醒的開始,如果要掌門來續(xù)寫《紅樓夢》,也不會向高鶚所寫。
無論是一部宏偉的小說,還是一個平凡人的一生,境界就如“黃金靈骨今猶在”,而現(xiàn)實的世界就是“白浪滔天,何處著?”也要轉(zhuǎn)過現(xiàn)實的一面,若是無處著呢?只履西歸曾失卻。
至此,我也才明白:
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不道!不道!
掌門~~~
九掌
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不道!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