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晚唐駙馬

第一百零五章 朔望朝參(一)

晚唐駙馬 最后的放逐 2090 2018-01-13 23:59:37

  唐朝有三種朝會,第一種是每年冬至,元日的大朝會,基本不言政事,多是形勢上的祭天等活動。

  第二種是朔望朝參,朔指的是每月初一,望指的是每月十五,朔望朝參就是每月初一,十五兩次朝參的意思。

  朔望朝參的規(guī)模僅次于大朝會,不論品級,京城所有在職官員就算是最末的從九品下,只要是京官都要參加,不在職的榮譽官銜也可以申請參加。

  第三種是常參,五品以上要員每天的例行公事。

  會昌元年冬月一日,又是一月兩次的朔望朝參,宣政殿里黼扆、躡席、熏爐、香案早已鋪設(shè)完畢,等著百官入朝。

  時辰一到,御史大夫李宗閔領(lǐng)著手下臺院,殿院御史,從西側(cè)緩緩走入。然后由監(jiān)察御史,帶著百官走入宣政殿,分官職落座。

  等百官坐定,唐武宗緩緩走入宣政殿,落座龍椅。

  最后典儀唱贊,群臣禮拜。

  等儀式完成后,朝參正式開始,大家可以直抒己見,很多往日拖延下來的問題,一般都會在朔望朝參里解決。

  按照慣例,最先發(fā)言的往往都是御史大夫,由他提出往日遺留的大難題,然后眾人各抒己見。

  李宗閔第一個提出的問題就是魚恩,解決這個自辱皇家威嚴(yán)的駙馬爺,乃是當(dāng)下重中之重。

  御史大夫話音剛落,魚弘志就站出來,高聲說道:“老奴魚弘志,替義昌駙馬魚恩上表!”

  清朝順治以前,還沒有奏折的稱呼,官員上的奏折統(tǒng)稱為奏疏或者奏章。按照文心雕龍的說法,一直到南北朝,奏疏一共分為四種格式,章,奏,表,議。章,用于謝恩;奏,用于彈劾;表,用于陳述請求;議,用于發(fā)表不同意見。

  到了唐朝,奏章基本都是兩種格式,一種是表,一種是狀。表雖然多用來謝恩,慶賀,進獻(xiàn),但是也保留了部分陳情的功能。剩下的奏章,則統(tǒng)稱為狀。

  聽到魚恩上表,所有人都知道,駙馬爺這是要陳情自述,為自己開脫。

  這么多天過去,唐武宗的氣也消了不少,再聽見這件事也沒有最初的暴跳如雷。雖然臉上還是有些難看,但是已經(jīng)可以心平氣和的聽聽魚恩的解釋。

  御座上的唐武宗低頭俯視一眼魚弘志,冷冷的說:“上柱國公請講!”

  展開魚恩的陳情表書,魚弘志開始朗聲誦讀起來。

  《謝恩表》

  臣義昌駙馬魚恩言:山賊流寇,響馬盜匪,自古便置皇家威嚴(yán)與不顧,因此守城之君難有招安之事。然今圣上,大德大威,開千古之先河,招降寶雞山賊五千于眾,實乃千古之明事,可比始皇開制,武帝尊儒。臣替寶雞山賊,天下被迫落草之百姓,謝主隆恩。

  自武周始,大唐山賊橫行,流寇不斷,皆因山賊流寇循環(huán)往復(fù)。流寇散而成賊,流寇聚賊從之。

  圣上招降鳳翔山賊,可為天下表率,至此大唐境內(nèi),山賊多余活路,必然踴躍投誠,減國家重負(fù)。

  然臣啟,山賊不可盡數(shù)招安,不然百姓多為賊矣!能剿則剿,難剿則招是為上策。若百姓為生活所迫,酷吏所逼,方情有可原,寇首請罪,招安充軍尚可。若是雞鳴狗盜,好吃懶做之輩,萬萬不可招降,當(dāng)以剿為上策。如此一來,既保皇家威嚴(yán),百姓又念圣上仁慈,大唐幸甚,圣上幸甚。

  今有寶雞寇首孟剛,本是寶雞縣尉,因陳君奕所逼,率眾落草,實乃情有可原。圣上可開招安只先河何不開仁義之先例?放其生路,為天下頑匪視之,定然望風(fēng)歸附,大唐必然四海升平,路不拾遺矣!若殺之,天下頑匪定然視為死路,抵抗更甚,無人再敢來招安。

  無任感激懇悃之至,謹(jǐn)奉表以聞。臣義昌駙馬魚恩,誠惶誠恐。

  謝恩表一開始,魚恩就把唐武宗捧到秦皇漢武的位置上,代替寶雞山賊謝了一遍。說自古以來,守城的皇帝,就沒有招降賊寇的事情發(fā)生,唐武宗開了先例,可是堪比秦皇漢武的功勛。

  然后簡單論述一邊,大唐山賊流寇橫行不斷的原因。再說明一下什么樣山賊可以招安,什么樣的山賊不能招安。

  最后才是為孟剛求情的話,說孟剛謀反情有可原,屬于可以被招安的行列,希望唐武宗放他一條生路。

  唐武宗聽完,默默嘆息一聲,魚恩說的道理,牛黨的人也說過,他又何常不明白?只是寶雞的山賊不只是山賊,還劫過軍糧,反上加反若是再能放過,天下還有誰會怕他這個皇帝?恐怕到時候,謀反的人肯定會更多,膽子會更大。

  看見唐武宗猶豫不定,有兩個人對視一眼,默默地點點頭。這兩個人本已告老,今天卻主動要參加早朝,顯然就是為了魚恩這件事而來。

  這兩個人就是白居易和劉禹錫,與魚恩頗有交集的兩位博學(xué)大家。

  自從看見他們兩人,無論牛黨還是李黨,都知道他們是魚弘志請來的幫手。兩方都三緘其口,等著上柱國公用盡自己的本事再說。

  魚弘志剛說完,劉禹錫就上前一步,朗聲說:“臣檢校禮部尚書劉禹錫,有話要說?!?p>  他這個禮部尚書可不是真的禮部尚書,唐朝在官銜之前加檢校兩個字,多是榮譽官銜,并沒有什么實權(quán)。劉禹錫這個檢校禮部尚書,說白了,就是他享受禮部尚書的待遇,卻沒有禮部尚書的權(quán)利。

  這些已經(jīng)告老的官員,想要參加早朝,一般都是在朔望早朝之前找御史大夫說一次,然后由御史大夫安排他們?nèi)氤?p>  唐武宗看見劉禹錫,雖然一皺眉,不過還是讓他直言不諱。

  老文豪性格最直,從來不喜歡拐彎抹角,得到皇帝的允許后,直接把他想說的話,盡數(shù)吐露出來。

  “臣以為,若是大唐強盛,國庫充盈,山賊萬萬不可招安。但是如今朝廷微弱,大唐喘息,招安些山賊充實神策軍也未嘗不可。只是臣以為,招降不可成為大唐國策,只可做一時求全之用。圣上明文天下,設(shè)置時限,時限以內(nèi)歸降,既往不咎。時限以后,定斬不饒!如此一來,既保留皇家威嚴(yán),又可給被逼落草的良民一次機會。天下人必定感念圣上仁慈,四海必定歸心?!?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