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得拿來竹編,把粿張平鋪陳疊在一起,大約十公分的厚度,最后平鋪兩張紅色的用紅曲米水加米漿的粿張做“面皮”,討個吉利。等到要拜神祭祖的時候再切分為四個小方塊來供奉。(媽媽利用縫紉線放在正中間,用牙齒咬住一頭,再輕輕拉起另一頭,切割的線條超級直邊,沒有一點鋸齒。)
小小則在一邊準備包“捆粿”的菜餡料。有青菜、南瓜和咸菜等口味,可供大家多種選擇。先清洗干凈菜品,該去皮的去皮,咸菜剁成菜末,南瓜抽絲,準備好姐姐就開始一樣一樣的炒熟備用。
叔婆開始制作捆粿皮,把蒸熟的粿張從鍋里撈出來,平放在桌上,用筷子將蒸屜里的粿張一分為四小張,一張一張揭了下來,再陳疊到一起放在盤子里,拿來炒好的菜餡料,舀一大勺平鋪在果張中間,拉起四個角,對角折疊成一個鼓鼓的四方塊,拿起就可以吃了,還可以邊吃邊干活。(記得那個時候大人拿著吃都不會漏湯,姐弟三個就不行,得放到碗里吃)一個人最少吃5~6個捆粿,比吃飯吃肉還過癮。(以前在外面是吃不到,只有回老家,現(xiàn)在可以隨時吃到,挺幸福的。)
媽媽一般中午才會殺雞宰鴨,她把雞鴨宰殺燙毛,剩下的拔毛就讓三個小鬼完成。拔雞毛比拔鴨毛容易的多,姐弟三個最怕的就是要揀鴨子身上的細毛。如果宰到一只很多細毛的方鴨,就意味著雙手需要長時間的泡在水里,一個下午拔毛拔到頭昏腦脹,眼花花。手指甲比較短的話,那么拔毛就比較費勁,要用鑷子刀刀頭一端,以拇指配合,貼近細毛孔的地方夾住鴨毛,夾緊輕輕捻拔,必要時還要用鉗頭扦拔,才能慢慢拔干凈,這個過程會很長并且也很費勁。
姐弟三個一想到很快就有雞腿鴨腿吃可有干勁了,再累再費勁那都不是事。媽媽說要抓緊時間收拾好雞鴨,趕在發(fā)糕蒸好岀鍋時,能把雞鴨也放進鍋里蒸好,因為要有雞鴨湯,晚上才可以有美味的粿條湯吃。
姐弟三個都為了晚上有好吃的,更是卯足了勁干活,媽媽讓弟弟去菜地里拔兩個大蘿卜回來,準備放湯里一起燉。
大半天,弟弟才慢悠悠把蘿卜拔回來,又偷懶貪玩去了。媽媽這次并沒有責(zé)怪他,因為這個時候母女三個才收拾好雞鴨。姐姐趕緊削皮切塊,倒進鍋里加了水,媽媽拿來蒸包子的蒸籠架在上面,再放入雞鴨(雞和鴨的腳都被塞回肚子里,它們的頭和脖子,還有翅膀也被卡穩(wěn)定型,整個就像展翅高飛的樣子)蓋上蓋子上汽蒸,火候不能太猛,否則蒸岀來的雞鴨會脫皮,賣相就不好看了。(祭祀祖先也顯得不夠虔誠,很是講究。)這個蒸煮環(huán)節(jié)媽媽是絕對不會讓姐弟三個來幫忙的,一定要自己親自動手來完成,以示誠心。
媽媽邊看火邊拿出中午剩下的捆粿皮,指導(dǎo)姐姐把它切成又細又長的粿條,準備好雞鴨起鍋時就倒進去煮粿條湯。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2-08-10/bb3e5d3ce4d9a9c0fb8e9b0e5a7c3a66430xWBVhIFblm3d.jpg)
美人仙草
小時候的節(jié)日氣氛很濃重,長大了各奔東西,鮮少能聚集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