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消逝的鄉(xiāng)憶

《紙扎和紙扎匠》

消逝的鄉(xiāng)憶 楚都江小芯 2740 2022-07-10 08:00:00

  如果有這么一種媒介,能讓活著的人向已故的人跨越時空進行情感遞送,那這個媒介是紙扎。紙扎,亦稱“扎紙”、“糊紙”、“扎活”等,是用秸稈、竹條等原料做骨架,并以色紙加以糊裱,再施彩繪的民間造型美術品,也是集扎制、剪紙、彩繪等技藝為一體的民間工藝。其中,用于包括喪葬、祭奠、追思等民間喪俗活動的紙扎品,總稱為喪葬紙扎。而從事紙扎活計的藝人被稱呼為“紙扎匠”。

  紙扎文化由來已久,主要因造紙術日臻成熟并得到推廣,焚紙習俗悄然興起,進而促進了喪葬紙扎工藝的發(fā)展。宋代孟元老撰著的《東京夢華錄》記載:“紙馬鋪,皆于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四野如市?!薄ⅰ捌咴率逯性?jié),先數(shù)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游出賣。又以竹竿砍成三腳,高三尺五,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彼稳藚亲阅猎凇秹袅轰洝芬嗵岬健笆婕壹堅仭?、“獅子口徐家紙扎鋪”。到了元明清,紙扎成為喪葬和鬼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紙扎工藝更精湛,使用地域更廣泛。一些地方縣志記載:“初終,作紙馬火化門前,謂之倒頭馬。次晚又作牛馬、車轎、杠箱、憧埠之屬,更摺紙囊,貯以紙箔,火化土地祠前?!薄ⅰ暗诙胀恚⒆泳呒堅团c馬箱柜等物諧城隆廟或土地廟焚化之,謂之送盤纏。”、“清明添土于墓,掛紙錢,十月朔剪紙衣,焚于墓,曰送寒衣?!?、“有紙扎房舍者,即設置墓旁,與靈罩同焚化?!钡鹊取?p>  在農(nóng)村,喪葬一直被視為大事,也是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喪葬紙扎作為喪葬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逐漸發(fā)展成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而傳承這門藝術的人正是紙扎匠。只是近代以來,很多民俗文化漸漸消亡,紙扎文化未能幸免。在我的記憶里,爺爺是村里最后一個紙扎匠。

  在與爺爺共同生活的五年里,他以講故事的形式多少講了些。紙扎匠這種特殊職業(yè)往往是傳承的,分為祖?zhèn)骱蛶煶?。爺爺?shù)膶儆趲煶?。他年少拜師學藝,起初為外門弟子,吃苦耐勞,打了多年長工,才得到師傅指點,習得一些師傅的拿手絕活,再結合自身后天的領悟和實際扎制經(jīng)驗的總結,最終獲得這門吃飯手藝。

  出了紙扎匠的家庭談不上多富裕,但通常不窮,十里八村總有白喪事,在逝者頭七、五七、七七、周年、冥誕等祭日都會用焚燒紙扎來致哀,其中以五七和三周年最為重要。俗話說:“五七、三周年,不燒不周全。”

  此外,中元節(jié)有“上墳,祭厲鬼”懷念已逝親人的習俗,紙扎品也會在此期間焚燒。爺爺就是依靠這門手藝養(yǎng)活了一大家子人,但他自己常講:“賺死人的錢折陽壽?!彼鄽q背后長毒瘤,直到離世也沒有將紙扎技術傳給后代。奶奶在爺爺走后,甚至用大鎖封了爺爺?shù)墓ぷ魇?,不讓我走進。

  紙扎匠最看重的不是穩(wěn)定的報酬而是積口碑。好口碑的獲取,一靠人品;二靠過硬的技術。民間藝術傳承似乎都很看重人的品性,師傅都會強調(diào)“要立業(yè),先做人”,從事紙扎的匠人更不例外,都是踏實耐勞的人。至于技術,“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時有天賦異稟的紙扎匠,在一些特殊的工序和工藝技巧上頗有心得,創(chuàng)造絕活,這類人往往承擔了一方的生意,村里人對他們都會禮敬三分。

  紙扎工藝大致由造型、結構、配色、糊裱四部分組成。若具體來說,包括選材、下料、扎制、配色、糊紙、剪花、貼花、描繪、整形等不同工序。從造型上看,紙扎絕大部分是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各式物件描摹而成的,同時也隨著時代變遷而出現(xiàn)新的變化。大到建筑整體結構,小到屋內(nèi)日用陳設,乃至滴水、坎籠、瓦花、對聯(lián)等一磚一瓦、門戶窗扇,都通過剪貼、繪制等方法一一表現(xiàn)。這不禁讓人想起清代魏學洢寫的《核舟記》,雖沒有桃核內(nèi)“大蘇泛赤壁”般精湛絕倫,但足以惟妙惟肖。

  我曾見過爺爺制作“鬼市蜃樓”。他一般選用較為粗壯的黍稈來扎制門樓等框架較大的建筑、易于精細加工的篾條來扎制框架較小的人物、紙馬和生活用品以及用麥秸稈捆扎紙人的胳膊、腿之類更為細致的肢體骨架。制作“鬼市蜃樓”前,先要對選材適當剪裁,再扎骨,通常用繩子來捆綁,這樣做能使骨架更加牢固,也更加符合結構和比例,這道工序至關重要,類似于蓋房子要打好地基。若是遇到方正的骨架時,為了使外形更加規(guī)整,在轉折處需要根據(jù)尺寸使用刻刀削槽口,然后將黍稈在槽口處對折,便可形成較為精準的直角。一般采用傳統(tǒng)木工的竹釘嵌合工藝將兩種結構拼合:用錐子將其中一根黍稈刺穿一小孔,然后將竹篾條根據(jù)需要的長短進行裁切并將其一端削尖,把竹篾條較鈍的一端插入剛鑿好的孔內(nèi),尖的一端則插入另一根黍稈的稈芯。這樣做會使兩根黍稈之間連接得更加緊密,結構也更加穩(wěn)固。此外,在捆綁時,爺爺有自身獨特的捆扎方法,如類似于綁犯人的“抄手捆”。

  光是做成大骨架是不夠的,還需要配色和裱糊。紙扎匠對顏色搭配沒有成文規(guī)定,“看心計兒”般的即興搭配,按照土話講:“亮堂、不烏,就是好看?!蔽矣^察爺爺做活,他常選用“玄黃與青靛”、“大紅與葉綠”及“深黑與淡白”進行搭配,且顏色相近的不能相鄰,否則塊面、細節(jié)等無法凸顯,立體感便會大打折扣。以前的紙扎以強烈夸張的色彩對比來體現(xiàn)濃濃鄉(xiāng)土氣息,后來暖色使用愈來愈多,才呈現(xiàn)出一種“喪事喜辦”的特征??赡苁腔钪娜讼M压实娜嗽凇傲硪粋€世界”同樣色彩繽紛吧!亦是活著的人想通過紙扎向已故之人表達思念之情以及希望先人“不再受罪,過得好些”。

  干完配色,就輪到糊裱了。在這之前需要先在骨架上糊一層草紙,再把色紙糊裱于草紙上,這是為了防止較貴的色紙破損,同時也糊平了骨架上凹凸不平的節(jié)點。然后通過剪花和貼花進行細節(jié)裝飾,其中人像道具、服飾建筑的裝飾以及器物圖案等,都是用金銀紙和色紙進行剪刻鏤空而成的。再其次“開臉”,即對紙扎品細部描繪,一般以手繪線描的形式加強對人物臉部、建筑物磚瓦細縫等細節(jié)表現(xiàn),追求一種神似意會、點到為止的效果。最后再對紙扎成品進行“質(zhì)檢”整形,主要是看形體、配色、描繪等是否合理,并作局部的細節(jié)調(diào)整,達到紙扎成品整體造型的和諧統(tǒng)一。做完這些,才算大功告成。紙扎匠制作一樣大件,費時耗日,長有一年半載,短則半月數(shù)日,可見這些辛苦錢來之不易,一份汗水一份錢。

  我常見到爺爺悶在屋內(nèi)敲打錘砸,悶久了便出來吧啦幾下大煙槍,再接著干,他應允的活,總會按時交貨,因此積了一生好口碑。只是爺爺患了毒瘤后,便很少接大樣活,一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紙扎需求驟減;二來城里興起機械生產(chǎn),機械紙扎比手工紙扎更吸引眼球。那些繼續(xù)找爺爺?shù)?,大都是些熟客,他們認為機械紙扎是對先人的不敬,不夠虔誠,所以更愿購買手工紙扎。后來,爺爺走了,村里的紙扎匠便消亡了。

  這些年,我偶爾還能在鄉(xiāng)鎮(zhèn)里瞅見紙扎鋪,大抵是有些偏僻的村莊保留了些許紙扎文化,我給爺爺上墳時,也會燒上一兩樣。我慶幸有一個當紙扎匠的爺爺,在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傳承中,看到了豐富的人情味。真切希望紙扎能將活著的人的思念帶給已故的人。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