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民不聊生
其實對于災難這種事情馮智彧沒有多少認知。
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的他是正兒八經(jīng)的九零后,而且膠東那邊被譽為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天災人禍的什么都很少,頂多就是些旱災什么的,而且他也從來都沒遇到過絕收那種程度的災害。
在前世,馮智彧對自然災害的認知基本上來自于影像資料。
不管是電視、網(wǎng)絡(luò)新聞還是自媒體之類的都會在發(fā)生天災的第一時間進行報道,而在后世的時候馮智彧對災害和受災群眾的認知基本上就由此而來。
而在到了這大唐之后他也沒見過多少災害的場景。
這十七年他的人生軌跡基本上都在高州、春州以及恩州,這些地方氣候溫暖濕潤,基本上不會有什么旱災,而這個時代的南方山林密布,基本上也很少像北方那樣有蝗災。
對于高州來說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也就是臺風了。
不過臺風雖然是危害大,但卻不像旱災蝗災之類的不可預知,畢竟現(xiàn)在嶺南人都已經(jīng)練出來了,每當風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不會亂跑了。
在這個時代,命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馮智彧的認知中見過最慘的景象應該就是從后世視頻里看到的地震后的災區(qū)影像了。
但現(xiàn)在,大唐這個時代刷新了他的認知。
蝗蟲如烏云蔽日,所過之處赤地千里,路邊餓殍遍地,無數(shù)的災民沿街乞討,四周的樹木都是光禿禿的,樹葉也不知道是被蝗蟲啃食還是被災民薅掉吃了,但那些樹皮肯定是。
坐在船上,航行在母親河之上,馮智彧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這么慘烈的畫面。
因為他在黃河上,隔得太遠看的不是很清楚,馮智彧也不知道對岸那幾個正抱著孩子交談什么的人是在做什么,但在看到他們互相交換了孩子之后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
那個詞馮智彧聽說過,但卻也只是聽說過。在看到那餓殍遍地的場景之時他從未去想起過那個詞,不是下意識的回避,而是在他兩世為人的印象中那種情況對他來說是很遙遠的。
但他怎么也沒想到,有朝一日他會親眼見到這種場景。
歷史上沒有記載這次蝗災具體造成了多少的損失,就連《資治通鑒》也僅僅是用一句“是歲,蝗不為災”而輕描淡寫的渡過了,取而代之的是對唐太宗李世民生吞蝗蟲的那幅愛民如子的連篇贊美。
是歲,蝗不為災。
可能嗎?
影響范圍達到了二十七個州的大蝗災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縱觀整個人類歷史蝗災這種災害數(shù)不勝數(shù),但能超過貞觀二年這次的又有多少?
怎么可能僅僅就用一句話就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了?
一直以來,馮智彧認為歷史不是輕易能夠評價的,因為不是親歷者根本就不會完完全全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但這一次,他是真的感覺史書是在騙人。
在唐朝這個時代,蝗災可以說是一種無法預防的災害,只要起了,那么就必定會造成損失,影響了二十七個州的大蝗災損失怎么會小了?
對于后世那些評價古代帝王的視頻和帖子馮智彧一直都是存著看笑話的心思去看的,而且他特別喜歡去翻找這種帖子去看,因為看起來是真的很歡樂。
這種帖子一般都會分為兩派,一般都是在說到某位皇帝的時候一派持正面意見,一派成反面意見,但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雞同鴨講,這個人說文治武功,那個人說個人品德,這個人說現(xiàn)實成績,那個人說內(nèi)心想法。
談?wù)摰母揪筒皇且粋€方面的問題。
而且一直以來馮智彧都認為用品德這種標準去評價帝王是一件很腦殘的事情,因為在他看來帝王是個人,而要評判這個帝王合不合格出不出色是要用帝王這個職業(yè)標準去看的。
馮智彧還記得他看過一個帖子,那上面說的他印象深刻,到現(xiàn)在都無法忘懷,并且從那以后他也一直用這個標準去看歷史的皇帝。
疆域面積,人口數(shù)量,經(jīng)濟水平,人才培育,外交狀況。
疆域面積很好理解,而人口數(shù)量有些爭議,畢竟古代為了躲避戰(zhàn)亂和逃避征兵有不少的隱性人口,不過這也能從側(cè)面說明一些問題,畢竟有記載的人口數(shù)量少隱性人口就多,而生活若是好了那隱性人口自然就少了。
經(jīng)濟方面有兩個標準,一是國庫收支,二是民間物價,這兩個要綁在一起,畢竟有時候國庫豐盈是建立在高賦稅基礎(chǔ)上的。
至于剩下的人才培育就是名臣名將,而外交狀況則是他國朝貢的情況。
在這個標準來看,李世民是個合格,甚至是個出色的帝王。
他在位期間的疆域面積不是唐朝最大的,但最起碼比之他繼位初期也是擴大了,而且不是擴大的一點點。
人口數(shù)量也是正面的,如果不計算隱性人口,那么據(jù)有記載的史籍來看李世民在位期間人口從兩百余萬戶長到了一千余萬。
經(jīng)濟方面也很出色,畢竟貞觀四五年以后幾文錢的糧價一直都被人們所津津樂道,這也是很多人認為他是千古一帝的原因之一。
人才培養(yǎng)就不多說了,唐初的這個時代名臣名將不知凡幾,而外交狀況也算是良好,雖然有文成公主入藏這種事,但卻也有萬國來朝這種事。
畢竟這貞觀之治是給后面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定的基礎(chǔ)的,最起碼這糧價從貞觀四年開始一直到李隆基前期都沒有上漲過。
所以說馮智彧一直都認為李世民是個合格甚至是出色的皇帝,當然了,這說的只是做皇帝這方面,畢竟弒兄殺弟囚父還因為沒教育好兒子導致兄弟鬩墻的他在做人這方面算不上是成功。
如果拋去身份不談,李世民在為人子、為人父方面都不是合格的。
但現(xiàn)在,馮智彧的心境多少有了點兒變化。
不是對李世民這位皇帝的質(zhì)疑,也不是對貞觀之治的懷疑,只能說他對他所了解的那個歷史不滿,最起碼對這被一筆帶過的蝗災而感到不滿。
懷揣著不滿和沉默,馮智彧住進了洛陽的驛站里。
那兩萬余將士和四十余萬石的糧食就只能止步于此了,他馮智彧可以先行入京,但將士和糧食不行,最早也要等到李世民這個皇帝允許之后。
只是馮智彧沒想到,事情的發(fā)展出乎了他的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