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兵種
整編部曲、任命將領在紙面上是件簡單事,但是真正施行起來卻并非如此。
首先就是要給士卒配備必需的生活工具,比如鏟子、鑿子、籮筐、斧頭、鉗子、鍋子、火石、鹽袋、碓等。
衣甲也是要發(fā)的,不過嚴氏宗族并沒有幾套甲胄,族中武庫總共只有鐵鎧五領,皮甲一二百套,勉強能裝備到隊率一級……隊率往下,只能是布衣、麻鞋、開口袴三件套勉強湊合了。
光是籌備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嚴虎就廢了好大勁,但也沒辦法,總不能讓士卒衣衫襤褸訓練吧。
通過這些小細節(jié),嚴虎也逐漸見識到了古典軍事科學的一面,小到普通士卒的裝備、大到兵團的配合及戰(zhàn)術的運用,這些看似枯燥的東西,往往更能刺破迷霧、反映出戰(zhàn)爭的真實面目。
以往嚴虎所讀的書籍,無論是演義還是傳記,大多都只是寫大將叱咤風云、橫掃千軍,謀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大場面。
根本沒有人講士卒穿什么、吃什么、帶什么裝備,這直接導致了嚴虎兩眼一抹黑。
穿越之后,經(jīng)歷這一系列的事情,嚴虎漸漸才意識到,兵法還真不是讀幾本兵書那么簡單,布防、扎營、行軍甚至包括簡簡單單的單兵裝備都是包含大學問的。
挽馬、騾子、驢子當然也少不了。
嚴虎計劃:平時用這些雜畜充當戰(zhàn)馬訓練士卒的騎術,戰(zhàn)時運送輜重。
至于究竟能不能提升騎術那就不是可以預料的了。
但不管怎么說,這已經(jīng)是他能想到的最優(yōu)選——沒辦法,江東實在是太缺戰(zhàn)馬了。
雖然江東出了項羽這樣的騎兵大家,但是缺馬的狀況卻不可能得到緩解,歸根到底這屬于地域原因,不是人力可以改變。
當然了,用騾子暫代馬匹也并非嚴虎腦子一熱的想法,而是經(jīng)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的考量。
在嚴虎記憶中,有個叫李希烈的中唐叛將,憑借一支戰(zhàn)斗力彪悍的騾子軍縱橫淮西,這支騾子軍在李希烈身死之后,依然堅挺了三十年,直到李愬(sù)雪夜下蔡州才宣告覆滅。
后來唐軍也一度組建了騾子軍,種種跡象表明,騾子在特定條件下是可以代替馬匹的,因此嚴虎決定試一試,反正又沒有什么損失。
處理完這些雜七雜八的事宜,緊接著就是按照兵種建立正規(guī)編制了。
步卒的兵種劃分其實很簡單,以長矛、弩、弓、刀、戟五種常用兵器劃分就行。
“壯勇有膽之人為長矛兵;臂力強勁、目能遠視之人,操弓弩;健大雄偉者執(zhí)大戟;身姿矯健、有殺氣之人充作刀盾手;身強力壯,行動敏捷之人為斥候”。
三千士卒之中,長矛兵占比最重,約有半數(shù)。
輜輔兵占據(jù)六分之一,這五百人年紀相對較大,體能不甚突出,嚴虎分派其承擔軍中雜務。
剩下的一千人中,刀盾手五百,弓手兩百、弩手一百,大戟士一百,斥候一百……當然了,嚴氏部曲的裝備顯然不可能達到漢軍的水準,類似刀盾手只有刀沒有盾,大戟士沒有重甲,斥候沒有馬的問題簡直不要太多。
對此嚴虎毫無辦法,一來嚴氏家族沒有鐵官坊、二來吳郡本身不產(chǎn)鐵,吳郡士民所用的鐵器基本都是產(chǎn)自丹陽郡或是會稽郡。
就這三千件兵刃已經(jīng)是家族積攢數(shù)年已久成果了,若不是前兩日從沈氏家主沈?手上換來數(shù)百桿長矛,嚴虎連這三千部曲都武裝不起來。
三曲長矛兵嚴輿領了兩曲,兩名部曲督都是嚴氏宗人。
嚴圭領一曲長矛兵以及輜重曲,外加新建的斥候屯,還有原來的一隊斥候。
輜重曲部曲督由嚴圭所薦的吳碩擔任,算是考察其才能。
鮮于丹出身獵戶,射術精湛,嚴虎任命他統(tǒng)領弓手,職位部曲督。
蔡遺出身軍旅,會使五兵,嚴虎以他為部曲督統(tǒng)領刀盾手,順便充當教頭。
大戟士、弩手則是嚴虎親領,原因很簡單——大戟士本身就是護衛(wèi)主君的隊伍。
再說弩手,因為弩本身是禁器,使用便捷,威力巨大,袁紹曾以強弩千張大破公孫瓚白馬義從一萬,嚴虎當然不會將這種軍國利器其交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