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集楊德昌大成之作,將鏡頭對準了白色恐怖籠罩下的國民黨移民和缺乏安全感的少年群像,揉入了整個時代的歷史厚重感和社會壓迫感。
1949年國民黨敗退,各類流民在惶恐中來到臺灣,但長久動蕩和處境未知都讓成年人們感到無望,獨自在島上茍延殘喘,寄希望于下一代。這為本片定下了灰暗的基調(diào),在鏡頭語言方面給人一種銳利感。在小四,小明等人悲劇童年的描寫中,少年有兄弟情義,有愛情初體驗,也會被卷入幫派之間的斗毆而死,剩下只有黑夜中的虐殺狂宴。描寫青春我們不由得會想到純潔,明亮等詞,但本作總體的冷峻卻打破了固定印象,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中都有部分扭曲的地方,卻不由讓人感慨:倘若擁有一個完美的童年,那世上怎能說人無完人呢?這才是最真實最貼切的童年,它熱情,卻也帶著沖動的殘忍。
在平淡的校園故事中,隱藏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小四一家住日本房子,屋頂發(fā)現(xiàn)的武士刀、日本女人的照片,又迎來了美國文化的滲透(大姐生活習慣西化、準備赴美留學,少年們學唱英文歌)。
影片中能看到成長過程中幾個少年的陸續(xù)“死亡”。首先是小四父親,在第一次面對老師責備時,他氣宇軒昂,大手一揮道:“我兒子沒錯?!钡诒话采夏氂凶锩黄葘懥艘煌碜餇顣?,現(xiàn)實殘忍的把他心中的少年殺死了。而小四作為最典型的少年,他赤誠,老實,但接觸到小明后,一切都仿佛墜入深淵,他的生活開始扭曲,最后殺掉小明釀成悲劇。片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是honey,他衣著水手服孤身闖入敵方幫派,最愛看武俠小說,那種俠義氣派正如英雄一般,他的死亡最帶有諷刺意味。被敵人偷襲致死,卻給人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象,就如小四二哥般,在冰冷的大環(huán)境下留下暖光照耀人心。
影片里還涉及到青春和現(xiàn)實世界的對抗關系。小明不斷強調(diào)自己和世界一樣,是因為世界是物質(zhì)的,貧窮的人無法決定自己的權力;小馬則是相反,他擁有現(xiàn)實的權力名譽,并已經(jīng)被現(xiàn)實同質(zhì)化,唯一的少年就是和小四做朋友。電影的結(jié)尾,小貓錄了一卷磁帶,告訴小四貓王回信了,這個電影中少有的正面情緒被扔進了垃圾桶,而那個破舊不堪的收音機里,卻一如既往地播報著錄取名單,一切都沒有改變,無論是制度、功利還是道德,都不會改變。
比起國產(chǎn)的青春片,它更接近我們的青春,沒有唯美的校園采風,演員們的不知所云的臺詞,狗血的套路劇情,各種濾鏡、逆光和慢鏡頭。我們總是習慣地懷念青春,稱贊青春的美好,自以為青春就是一道明媚的憂傷。似乎在這個物欲橫流,信息高速膨脹的時代,懷念青春已經(jīng)成為潮流了。于是我們?nèi)ル娪霸海榍啻浩瑸⑾聨椎窝蹨I。其實我們都心知肚明,我們的青春并不轟轟烈烈,并不撕心裂肺,說出來似乎有點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