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姑成親 喜氣洋洋
阿珍的悲傷,很快就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喜事給沖淡了。小姑要嫁人了,嫁去的是離本地不遠的一個小穩(wěn)橋村。
阿珍去過那個村莊,因為小姑相親的時候就帶了她一起去。大概是為了避免跟男方初次見面的尷尬,帶個孩子至少多點樂趣。阿珍自小聰明伶俐,頗討大人喜歡,甚至有一段時間,小姑還讓阿珍過去跟她一起睡。
那天,陪同小姑一起相親的,除了介紹人媒婆,作為開心果的阿珍,還有三四個年紀相仿的女伴。
跟小姑相親的男子似乎長得臉蛋白凈,身材文文弱弱的。小姑恰好相反,四方臉,大嗓門,身材也高大強壯。
女伴們嘻嘻哈哈地拿著男子打趣,開著各種玩笑。一個女人等于500只鴨子,男子架不住幾千只鴨子的圍攻,變得悻悻的,不敢答太多話,但又不能不答話。尷尬間,轉(zhuǎn)頭看見活潑可愛的阿珍,兩眼一亮,馬上挑逗阿珍過來讓他抱抱。阿珍如何肯讓陌生男人抱,并不理會,自顧自個玩。
女伴們見男子在孩子面前失了面子,一個個更加放肆地哈哈大笑起來。
男子面子上掛不住,趁阿珍蹦蹦跳跳路過他面前的時候,突然一把將阿珍抱到了懷里,他邊老鷹抓小雞似的邊得意地說:“我看你往哪里逃?”
但是男子顯然低估了阿珍的野性,接下來的結(jié)果讓他始料不及,后悔不已。
阿珍被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嚇了一大跳,活像一條突然被丟在地上的大鯉魚一樣拼命掙扎。但無奈男子的手勁太大,她怎么也掙脫不了。
阿珍只好使出大多數(shù)女人天生慣用的絕招——抓臉,隨著一聲慘叫,男子捂住半邊臉不吱聲了。阿珍也趁機逃脫了男子的懷抱。
男子白白凈凈的臉上出現(xiàn)了一道輕微的血痕,他不時地摸摸自己那半邊火辣辣的臉,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在相親的第一天破相,心里覺得實在倒霉,但又不好發(fā)作,只好咕噥一句:“這姑娘,怎么這么野!”從此以后再也不敢招惹阿珍。
但是阿珍萬萬沒想到,男子居然后來跟小姑相親成功了,成了她的小姑丈。小姑丈后來一直對阿珍態(tài)度淡淡的,不冷也不熱,阿珍不知道是不是相親的時候留下心理陰影的緣故。
熱鬧的婚禮這一天很快到來,小姑的房間在木板閣樓,跟一樓用狹窄的木板樓梯相接。這一天,小姑一直呆在樓上不下來,伴娘們時不時上樓跟小姑閑話。就連吃飯也是由阿珍的二伯母送到樓上,就這樣一直等到接親的婚車上門。
遠近的親戚朋友都邀請過來了,遠一點的親戚基本都是吃過午飯就回去。近一點的,午飯晚飯可以都吃,主隨客便。同村的,素日比較親近的都主動過來幫手,買菜的、洗菜的、切菜的、包豆腐釀的、炸腐竹的、殺雞的、炒菜的、煲湯的、做冰糖酸的,煮飯的、洗碗的、上菜的、掃地的,熱鬧非凡。在離房屋不遠的空地就地支了個臨時棚子,幾十號粗壯漢子和婦人們手腳麻利,確保只要客人上桌,不一會就有滿桌熱騰騰的美味佳肴,讓客人久等是失禮的行為。
按照地方習(xí)俗,女方家和男方家,準(zhǔn)備的菜式是大不相同的。女方家,席面的菜式大致有時令蔬菜、白切雞、芹菜炒油豆腐、肉炒筍干、冰糖蘿卜酸、豬肉清湯、蓮藕豬腳、肉片腐竹、酸甜排骨......負責(zé)擺菜的精壯男人們,舉著一個個大托盤利索地穿梭于人群之間,還要防止興奮過頭的孩子們的打鬧,農(nóng)村的孩子沒那么多規(guī)矩,往往菜還沒上桌,孩子們就已經(jīng)眼巴巴地在桌邊等著了。托盤上是幾大碗剛出鍋的熱騰騰的新菜,男人們給每張八仙桌上每樣菜式各擺兩碗,很快一張八仙桌就擺滿了。
而男方家有幾個菜式則是標(biāo)配:五香扣肉、炸肉丸子、炸魚酥、炸五花肉酥、叉燒花生米、白切雞。這幾個菜除了扣肉和白切雞外,其他的基本都是小孩子的最愛,往往是一上桌就被哄搶一空。有些大人還會教唆自家孩子,提前預(yù)備一個塑料袋,吃不完就打包回家里吃。那個年代,中國的廣大農(nóng)村普遍并未達到小康的生活水平,可是農(nóng)村人們純樸的觀念里,作為大人,去別人家里吃不了兜著走畢竟是丟臉的事,然而孩子做這件事顯然就方便多了。
嫁人和娶親的,從菜色上可以明顯區(qū)分,嫁女一方的菜色偏清淡,而娶親的一方菜式要豐富得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農(nóng)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反應(yīng)。如果哪家娶親的,標(biāo)配的這幾樣菜式少了一兩樣,可以說是家里有點窮。如果都沒有,那恐怕是窮得不能再窮了。
阿珍和大多數(shù)小孩子一樣,喜歡吃男方的席面,所以當(dāng)母親提出讓她作為伴娘團的一員送小姑出嫁時,她爽快地答應(yīng)了。她心里清楚,母親之所以讓年幼的她去做伴娘,無非是看中作為伴娘的兩元錢禮金而已。但于她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夠逃脫兩天母親的掌控,不用帶弟弟,還有吃有喝有錢拿,沒有什么比這更自在的了。
新人出嫁,必須由本村的未婚年輕女子作為伴娘護送到男方家。伴娘人數(shù)根據(jù)本村情況來定,少的有七八個,多的一二十個也說不定,人緣不差的通常全村的未婚年輕女子都會一起來送行。當(dāng)然,對于女方父母而言,送親隊伍越是龐大,自己女兒在婆家就會越有面子。
小姑出嫁的這天,從早上到中午,幾乎水米未進,一來是吃不下,二來按習(xí)俗,新娘在婚禮這天,不能進食過飽。阿珍看到,只在中午飯的時候,二伯娘端了一碗瘦肉湯上樓去,不一會兒又拿下來了,還剩了一小半。
吃過午飯后,小姑起床了,梳洗整齊,穿新郎幫購置的新嫁衣——也就是一套從未穿過的行頭而已。小姑然后就一直坐在床邊沉默不語,似乎在想著心事。一群同樣身穿新衣的伴娘們圍坐在小姑床邊,嘰嘰喳喳地邊磕瓜子邊閑聊。
下午3點多鐘,請來接親的卡車到了,于是開始一陣人仰馬翻,娘家為新娘購置的日常生活用品,貼了大紅喜字的,一件件地搬出村口,抬上卡車車廂。因為路太狹窄,卡車進不來,所以只好由男子們抬出去。
大紅油漆衣柜、矮柜、喜被、毛巾架、穿衣鏡、洗臉盆、自行車、電視機、縫紉機、衣架、八仙桌、長凳、木椅……當(dāng)這一件件喜氣洋洋的新婚物品被抬上卡車,卡車的車廂很快塞得只剩一小截過道,剛好夠伴娘團站著擠一擠,車頭副駕的位置都是留給新娘坐的。
吉時已到,新娘該出門了,二伯母負責(zé)給新娘打傘,遮住臉部,三叔娘則給新娘拿好喜帕,兩人一左一右攙扶著新娘。一直沉默不語的小姑,這時突然嗚嗚嗚地哭了起來,似乎并不愿走。二伯母和三叔娘只好強拉著小姑往樓下走,一邊走一邊催促伴娘們:“走走走,快下樓,你們先下去?!?p> 伴娘們一個接一個地爬下了木板做的樓梯,樓梯發(fā)出沉悶的“咯吱咯吱”響,伴隨著新娘的哭泣聲,雜亂的腳步聲,全村小孩看熱鬧的尖叫聲,這時新娘家的喜慶氣氛達到了頂點。
在兩位嫂嫂一前一后的簇擁下,新娘一邊用喜帕捂著臉哭泣一邊一步一步地走下樓梯,在樓梯口又停住了,不肯挪步。兩位嫂嫂于是只能一左一右扶著她走。
一步三回頭地挪到大門口,小姑突然放聲大哭起來,任憑兩位嫂嫂用力拉扯,就是死死抓住門楹不肯出門。
這時人群中有人小聲議論:“該聽到新娘子唱歌了?!?p> 按地方風(fēng)俗,姑娘出嫁的時候會有出嫁歌,表達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情。果然,小姑邊哭邊唱:
“爹娘養(yǎng)我二十年,
我未回報一分錢。
今日突然遠離去,
叫我如何不傷心?!?p> 阿珍環(huán)顧四周,這個時候哪里還有爺爺奶奶的身影,早就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二伯母和三叔娘勸解小姑:“好了好了,他們出去了。吉時到了,快走吧?!?p> 小姑還是放聲哭著不肯邁過門檻,她身強體壯,兩位嫂嫂倒也奈何她不得,只能不停勸解。
小姑哭了半晌,突然回身轉(zhuǎn)向自己母親的房間,倒地跪拜。
見此情景,許多人也禁不住紅了眼眶?,F(xiàn)場的長輩們紛紛夸贊,“這孩子有心了”,“爹娘沒白養(yǎng)”。兩位長輩過來一起幫著二伯母和三叔娘攙起小姑:“好孩子,你的心意爹娘都知道了,快起來吧,好好過日子,爹娘就放心了?!?p> 聽了長輩的勸解,小姑漸漸止住了哭泣,抽抽搭搭地由兩位嫂嫂攙扶著出了門。二伯母撐開紅綢傘遮住小姑滿面淚痕的臉和哭得紅腫的眼睛。小姑在伴娘們前擁后簇下出了村子,上了婚車。
阿珍看著眼前這一幕覺得很奇怪,新娘為什么要哭泣?是不愿嫁人嗎?不愿意嫁為什么一定要嫁?新娘一定要會唱山歌嗎?出門一定要撐一把雨傘嗎?
多年以后,當(dāng)阿珍同樣也為人父母,也有了自己的女兒,才明白其中包含的情感。在那個交通和信息都不發(fā)達的年代,人們通常都極少外出,尤其是女人。一個在自己跟前養(yǎng)了20年的女兒,無一日不在自己身邊,突然有一天她要離開自己,從此成為別人家的人,這種難舍的滋味,只有為人父母者才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