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媽媽的咳嗽聲
中考如期而至,在母親的強烈要求下,爸爸負責接送筱秋,還記得那是第二天考試的中午,爸爸把筱秋接回家后,說考場外寫著下午的考試提前一小時,所以要早到。筱秋本來覺得不可思議,但怕晚點的她還是決定聽爸爸的話,結果早到了的一小時就是在校門口的樹下等待著。后來高考時,筱秋堅決自己去考試,沒有再讓爹媽送。中考結束后,心情有點低沉,本能得覺得考得一般情況。在家待了兩天,第三天爸爸帶著筱秋和筱夏去城北的服裝批發(fā)市場買衣服。爸爸的眼光還是不錯的,跟著爸爸出門的記憶都是美好的,因為爸爸不會討價還價,尤其是買衣服,還兩下價就買了。要是媽媽出門買東西,非得還到賣家不想買為止。辛苦恣睢、斤斤計較的日子其實是筱秋和筱夏都很反感的,因為一個媽媽拉著兩個女兒,跟賣家來回周旋好幾次,才有可能成交,因為在媽媽的買東西哲學里,多花一分錢都不行。而爸爸就不同,滿不在乎,出手“大方”。這一認知一直持續(xù)了很久,直到后來才明白,爸爸的大方是建立在媽媽的節(jié)儉基礎之上的,過日子沒有了媽媽,全家人的生活早就沒有著落了。爸爸除了花錢滿不在乎,穿著也是不修邊幅,有一次跟著筱秋去進行能力測試,在一所星級酒店,因為沒穿襪子,又穿著拖鞋、背心,保安禁止爸爸入內。結果筱秋自己去進行的測試。媽媽花錢雖節(jié)儉,但出門的穿著總是一塵不染的,干凈利索,精神抖擻的。兩個人的個性也是南轅北轍,非常的不一樣。
買衣服需要試穿時筱秋倒是配合,但筱夏總是躲到一邊,每次都是這樣。不知什么原因。買好吃的東西時筱夏才跑出來?;貋淼穆飞?,爸爸給媽媽買了烏雞,準備回家給媽媽做烏雞湯,這是筱秋童年印象中最幸福的一天。因為爸爸在家,陪著筱秋和筱夏,還想著媽媽,媽媽和爸爸也沒有吵架,而且也沒有每天不斷的來客人喝酒到深夜。后來筱秋才知道媽媽當時因為更年期一直流血不止,一個多月,嚴重貧血,她自己去醫(yī)院還做了不打麻藥的手術,一個人去,沒讓任何人知道。不過想想也知道,媽媽倒不是不想給別人說,而是說了也沒人能去陪她。孩子太小,丈夫常年不在家。筱秋長大后,媽媽有時會回憶起生筱秋時候的場景,一個人去醫(yī)院,沒錢交費,等著男人除去在外面的花銷后,拿了當月的工資回家,女人才有錢去住院,生完孩子連給抱衣服的人都沒有,晚上很晚了,等著男人給送口飯,等到快關醫(yī)院門時,男人才醉熏熏地敲病房的門,送來了一桶糗成一團的爛面條。
但在童年的印象中,筱秋和筱夏還是很知足的,因為她們有個無所不能的媽媽,從不追求個人時間,全身心陪伴孩子,照顧家庭的媽媽,不管日子再苦,從不曾拋棄過,也沒想過放棄過兩個女兒的媽媽。如果問筱秋在童年記憶中,對媽媽的記憶最深刻的是什么,莫過于媽媽的咳嗽聲了,媽媽總是不時的咳嗽,一直持續(xù)到筱秋和筱夏都結婚、生子了,一直這樣。中考報志愿時,筱秋的成績介于排名第三和第四的高中之間,想去問問排名第三的學校能否調劑,筱秋攙扶著媽媽去招辦的三層小樓上咨詢,上到三樓時,媽媽已經(jīng)喘得不行了,一連串的咳嗽聲一直咳得媽媽直不起腰來。當時的印象太深刻了,筱秋真想拉著媽媽馬上離開,隨便去什么學校。為了筱秋能上個好高中,媽媽到處求人,到處打聽,打聽的范圍也就是街坊四鄰,多半也是沒有什么門路的。筱秋其實是很不情愿的,想著不行就不上了,可最后還是上了排名中游的一所高中。背著書包,穿著爸爸給筱秋買的新衣服,筱秋走進了高中的大門。陪伴她一路奮斗,見證她創(chuàng)造奇跡的校園。
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到工作結婚后,筱秋都有定期到圖書館借書的習慣。因為在沒有其他娛樂項目的時光里,書籍就是筱秋最好的朋友,也可以說是摯友,陪伴著筱秋度過了寒來暑往的很多個日日夜夜。自從筱秋上了高中,媽媽就不讓筱秋耽誤學習時間來給她幫忙了,為了照顧兩個女兒的學習,媽媽也換了一份收入少但工作時間固定的工作,筱秋也成了媽媽的小秘書。因為筱秋寫了一手好字,從小學高年級起就是家里寫字最好的成員了。每當媽媽需要筱秋替她寫點東西時,媽媽總是很鄭重的收拾好桌子,準備好紙筆,從旁邊“伺候”著筱秋,看著家里最有文化的大閨女寫字。也是從那一次次起,筱秋覺得自己寫東西還是有天份的,不是那么一無是處的。有時候筱秋還會偷偷替媽媽給自己簽家長意見,因為筱秋的字更像是家長的字,為此筱秋還專門練習了連筆字。
時間過得飛快,轉言間妹妹筱夏已經(jīng)上初中了。爸爸難得管了一次孩子的閑事,把妹妹調到了一所比姐姐上的初中要好一些的學校。因為他們覺得妹妹基礎好,換個學校會對升學有幫助。還因為筱秋的初中實在沒有什么優(yōu)點,老師在前排講課,有學生還在后排打牌、抽煙。下課后的樓梯口,更是坐滿了渾身幫派氣息濃厚的小團伙們。有女生走過,就會有吹口哨的學生。這還真不愧是高某某所在的學校。
但新學校的位置離家很遠,每天筱夏都要騎著自行車一個人去上學。說起筱夏,真的很獨立,從小學一年級起就是自己上下學,從沒讓家長接送過,家長也沒人有時間可以接送孩子。筱夏上初中后的夢想就是爹媽給她買一輛不帶前梁的“公主車”,這是當時的叫法,實際就是一種適合小女生騎的輕便自行車。這個愿望一起到筱夏初中畢業(yè)也沒有實現(xiàn)。為了讓姐姐有個學習的屋子,妹妹和媽媽需要每天去爸爸的單位宿舍去住,后來為了讓筱秋學習,又租了樓上的一間房子,左鄰右舍的房子只要出租的,基本都租過。隨著女孩們的長大,筱秋和筱夏都變得不那么愛和爸媽交流了,筱夏進入了明顯的叛逆期,不愛學習,筱秋的叛逆期則是工作后的事了。為此媽媽不知道生了多少氣,流了多少淚,但好在一切都過來了。筱夏喜歡交朋友,喜歡笑,喜歡跳舞,喜歡少女的顏色,筱秋則喜歡靜,喜歡看書,喜歡白云、藍天、湖水的顏色。性格、喜好、習慣、脾氣,就像她倆的名字一樣,一個像秋天,一個像夏天,截然不同的兩姐妹。筱夏曾問過筱秋,如果不是血緣關系,兩個人會成為朋友嗎?真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