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約旦境內的紅海海濱城市阿克巴時已是晚飯時分。我們一行人中英語能力強的不乏其人,但為了找到那個預定好的酒店,著實費了些勁兒。要找的酒店名叫“My Hotel”,當我們讀出這個名稱時,幾個路人都無一例外的怔怔看著我們,大概是在想,既然是你們自家的酒店,怎么還來問我們?幾經(jīng)解釋之后,對方才理解這是該酒店的名稱。落實了住宿后,我們前去共進晚餐,以慶祝首戰(zhàn)告捷順利入境。
為了滿足對獨具特色的阿拉伯菜肴的好奇心,我們找到一處名為“阿里巴巴”的餐廳便魚貫而入。餐廳里都是清一色的男服務生,因為這個國家只給男士提供就業(yè)崗位,后來的經(jīng)歷證明,在當?shù)亟稚虾陀慰统鋈氲膱鏊宦梢姴坏脚???粗覀円恍衼碜詵|土大唐的客人,阿拉伯服務生們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還竊竊私語,當我們落座后,他們才找到狀態(tài)。隨后他們逐一遞上菜譜端來冰水,一名經(jīng)理摸樣的人操著一口阿拉伯味兒的英語熱情招呼我們點餐,經(jīng)過一番前言不搭后語的混亂而熱烈的討論后,每人選好了自己的主菜。等待上菜期間,主食阿拉伯大餅和餐前小吃黃瓜條、青菜、霍姆斯?jié){一一擺上桌來,不多時主菜也上來了,長方形餐桌上立刻顯得擁擠了許多。為了防止因重大失誤而出現(xiàn)中國人難以下咽的情況,我選擇的主菜是最安全且多數(shù)人能耐受的推薦經(jīng)典主菜,結果不錯,端上來的是一瓦盆融大蝦、魷魚和不知名的貝殼肉類于一體的海鮮混合物,內夾雜一些諸如西紅柿之類的菜蔬,酸味和海鮮味兼容并蓄、相得益彰。好在主菜量大,個別點菜失誤者就可以彼此分享。
飽餐之后,打道回府,一夜無話。
次日,我們一早就朝著當天的重頭戲——玫瑰城堡佩特拉行進。沿途仍是荒涼貧瘠的沙漠荒灘,看上去了無生機,不時能看到些散在分布的低矮灌木叢、一些羊群及身著一襲黑色罩袍將眼部到腳部全都遮蔽的牧羊人,后者就是貝多因人。貝多因的阿拉伯語意為“荒漠上的游牧民”,他們神秘的裝束和生活的地域很吸引我。經(jīng)查得知,貝多因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使用當?shù)匕⒗窖院桶⒗?,?**教。他們多生活在沙漠、荒原及丘陵地帶,靠飼養(yǎng)駱駝牧羊為生,住毛氈帳篷,帳篷里用布或氈子隔開以便男女分居,普遍保留著部落制度和嫡堂婚姻。令人困惑的是:在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下,他們怎能不與現(xiàn)代文明融合呢?在這干旱少雨的沙漠中又是什么令他們留戀呢?一種解釋是他們愿意追隨先祖的足跡,“體驗先祖的生活,感知心靈的召喚”。另有更實際的說法,他們習慣于按季節(jié)和固定路線的游牧生活,不擅長農(nóng)耕,這大概就是世界的繽紛色彩吧,而正是游牧生活使他們發(fā)現(xiàn)了《死海古卷》,這是他們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汽車開始爬山了,經(jīng)過一個位于半山腰有著狹窄起伏街道的小鎮(zhèn),行不多時就到達了約旦久負盛名、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的佩特拉古城。
以我個人的文化底蘊去描述佩特拉簡直就是對她的貶低和摧殘,這也正是我為何遲遲不肯動筆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說,我也不能對這個融地質和人文于一體的古代奇觀,—座失落千年又被找回的城池默然至之。
進入景區(qū)大門后,道路兩邊堅硬的巖石漸漸地呈現(xiàn)出鬼斧神工的奇異形態(tài),顏色也與附近地區(qū)白色石灰?guī)r迥然不同,呈略帶紫色的玫瑰紅或桔紅。路旁一座巖石雕刻的奇特廟宇吸引了我,其中有受古埃及影響的幾座方尖碑和交叉在其間代表希臘-羅馬風格的壁龕,據(jù)說這是當時舉行宗教慶典時使用的殿堂。我們只顧一路驚嘆一路拍照,全然忘記了時間。Ray忍不住提醒我們,這里的景觀與即將出現(xiàn)的奇觀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在這里驚嘆純屬浪費時間。
當快到通往佩特拉古城的峽谷之前,山勢變得高聳了許多。越接近峽谷入口,就越發(fā)感到那泛著玫瑰紅色的巨大巖石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向你撲來。進入巨石內的窄小峽谷(又稱“蛇道”),使人頓感自身的渺小,抬頭望去,天空已是蜿蜒的一條窄縫,兩側的巖石氣勢磅礴雄偉險峻蔚為壯觀。巖壁上先人們留下的石刻殘跡雖歷經(jīng)千年仍依稀可見。不難想象,這樣的奇觀同樣令先人們震感,古代藝術家們也會為之動容并鑿石雕刻留給后人。
真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我第一眼看到佩特拉古城的感覺,接近峽谷盡頭時,透過狹窄的視線,前方豁然出現(xiàn)了一座雄偉的石雕建筑,這就是佩特拉古城最著名的Al-Khazneh殿,意為寶庫。走出蛇道,寶庫的全貌顯露出來,這是在平整的巖石峭壁上開鑿的雙側建筑結構,高約40米、寬約30米,門前有6根羅馬式門柱,橫梁和門檐雕有精致的圖案。走進門去是向山體內縱深開鑿的大廳,現(xiàn)在已是人去樓空。殿前是一片開闊地,恰似現(xiàn)代建筑景觀門前的廣場,只不過這里是古人依自然地形改造開拓而成的。廣場上叫賣旅游紀念品的商販,為游人提供坐騎的駱駝、毛驢及其主人,以及和他們討價還價的游客們構成了一幅熱鬧的集市景象。
接下去是一條貫通整個古城的街道,這就是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2世紀期間曾盛極一時的古代商道,是連接中國、印度與地中海沿岸城市與港口的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道路兩旁仍是高低錯落的巖石和人工開鑿的具有各種不同功能的城市建筑,包括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還有從巖石中開鑿出來的水渠,令人目不暇接。最引人注目的是依著山巖的古羅馬式半圓形露天劇場,它的弧形階梯式看臺是在堅固的巖石上開鑿的,最多能容納7000人就坐。在東北部的山巖上開鑿有一座氣勢恢宏的三層巨窟,正面為羅馬宮殿建筑風格,那是歷代國王的陵墓,始建于公元70年左右,到五世紀中葉改建為拜占庭教堂。沿著古商道前行就到了柱廊街,這里是古城的中心,一排殘缺不全的石柱把矗立在大理石底座和臺階上的各種古代公共設施、商店和神廟的殘垣斷壁欄在半山坡上。徜徉在這些古典建筑的遺跡中,漸漸的我從最初的感慨和驚嘆轉變?yōu)閷Π⒗?、古羅馬先人們非凡智慧的無限崇敬和神往。雖然這里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但卻因其飽經(jīng)歷史滄桑而顯露出神秘的殘缺美。
到了商道盡頭,要想一睹Ad-Deir殿的迷人風貌就得上山。為了節(jié)省體力,我們花了不少腦力與載客上山的毛驢主人們進行了討價還價,隨后我們逐一爬上了自己的坐騎。在主人的驅使下,毛驢們馱著我們這群外來者爭先恐后的向著山頂沖刺,一路上真是險象環(huán)生,毛驢們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和奮力拼搏的勇氣令我們大跌眼鏡。尤其是我的坐騎,原本在毛驢隊列中排在倒數(shù)第二,由于它在狹窄的山路上橫沖直撞,到山頂時已沖到第一,嚇出我一身冷汗??偹阌畜@無險,我們心有余悸地攀上了山頂。宏偉壯麗的Ad-Deir殿出現(xiàn)在眼前,它的建筑風格與佩特拉寶庫相似,只是更簡潔一些。這是當年的朝圣之所,大殿前的開闊地是用于集會列隊的會場,在拜占庭時期這里被用作修道院。在夕陽的映照下,挺立在群山之間、被巖石環(huán)抱的金色Ad-Deir顯得莊嚴肅穆令人敬畏。
下山的路上,我才注意到路邊色彩斑斕、形態(tài)怪異的巖石不少都留有巖漿流動的痕跡,有的形成巨大的斷裂帶,使人懷疑這里似曾出現(xiàn)過毀滅性的火山爆發(fā)或是地震等災難。以本人之拙見,商路廢棄導致佩特拉衰敗之說可能并不全面,自然災害、水源枯竭可能也是導致這座古城丟失的部分原因。
佩特拉,這座“幾乎和時間一樣古老的玫瑰紅城市”是2000多年前納巴泰阿拉伯人的首府,后來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了有少數(shù)閉塞的貝多因人在此居住以外,與外部世界徹底隔絕,直到1812年再次被瑞士探險家約翰.貝克哈特發(fā)現(xiàn),才回到文明世界的視線中。約翰.貝克哈特發(fā)現(xiàn)佩特拉的過程驚心動魄,由于有前車之鑒,他不敢貿(mào)然闖入這個阿拉伯人的神秘地域,而是在流利的掌握了阿拉伯語并精通***教知識后,他蓄起長須,改成阿拉伯名字,裝扮成阿拉伯學者謹慎地成功探訪到傳說中的古城,雖然剛見到佩特拉的真容時讓他激動萬分,但他卻不露聲色,直到安全離開才得以向世界公布這個獨一無二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從那時起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建筑設計專家、地質學家和自然學家都懷著極大熱情孜孜不倦地研究這一人類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存。(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