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存亡之秋

第十四章 五將千古有嘆息

存亡之秋 學者鳳鳥 5520 2020-11-28 08:00:00

  新一天,朝會。

  黃門官將修改后的追謚表呈于皇帝面前。

  劉禪一看,頻頻點頭,看來頗為滿意,又看著百官,道:“這個修改后之謚表用字準確,深得吾意,思遠,此乃汝修訂之乎?”

  諸葛瞻出列,道:“陛下,是臣構(gòu)思,尚書臺諸臣共同修訂而成?!?p>  劉禪道:“很好,汝與令尊兩代人輔佐吾,一個在吾十七歲時為始,一個在自己十七歲時。兩代人都有個十七,真乃巧合,真乃天意,而今日又幫吾制定好謚表,吾甚為滿意,特此批準!”

  見皇帝快意決斷,諸葛瞻道:“臣諸葛瞻謝陛下!”

  而尚書臺諸臣心中之疑慮也瞬間消散。

  樊建道:“陛下,追謚之事,何時向全國臣民公布?!?p>  劉禪道:“明年擇日,下詔公布?!?p>  樊建道:“陛下圣明?!?p>  此時,都安堰的大修進入到新一時期。

  站在枯干斷流的內(nèi)江江道中,董厥望著不遠處擋住江水的榪槎,道:“這榪槎擋水已快一個月,果然牢固可靠!”

  旁邊張紹道:“那是,先人留下之方法,自然為最好。”

  董厥走到泄洪道,見常勖正在參與江道疏通,于是他也拿起工具,親自挖掘沙石,并對眾軍士、工匠道:“諸位一定要牢記‘深淘攤,低作堰?!芋鹧?。只有深淘攤才能減少江道淤積,讓更多水流入成都。只有低作堰,才能讓多出洪水排入外江,使成都免于水患。一定要按照李冰留下之古法嚴格執(zhí)行?!?p>  常勖見他親自參與挖掘,道:“龔襲,你可真是老當益壯也!”

  董厥道:“必須也,不然陛下為何會派我來?!?p>  常勖放下手上工具,道:“真認為自己是鐵打身體,不怕累壞乎?”

  董厥道:“我為國家勞累幾十年都沒壞,就這區(qū)區(qū)這點小事?真乃笑話!就算有些勞累,休息片刻便能恢復。”

  常勖道:“那好,你是這里最大之官,我就服你。”

  董厥糾正道:“那你就說錯了,你是堰官,才是這里最大之官,我只是尚書臺最大之官?!?p>  常勖道:“你可真會說話,行對,尚書臺最大子官,我更服你也?!?p>  于是二人一起拿起工具疏通江道。

  只見一車車泥沙卵石被運出道中,若站在不遠處的湔山上望著這里,這里就如螞蟻搬家一般忙碌。

  張紹在灌口處工作,灌口較窄,這里的江道底部會稍高一些,這樣可以攔住多余的江水,但底部又不能太高,不然進入成都地區(qū)的江水又會不足,這樣會影響農(nóng)田灌溉和成都百姓生活用水。且合適的水量流入成都,能使成都的水文發(fā)達,從而便于由水陸從成都通往東吳,方便商賈、游客、兩國使者的來往。

  當天快黑時,白天工作結(jié)束,眾軍士、工匠前去吃飯、休息,董厥和常勖坐在江嘴口,看著今日的成果,一陣感慨。

  這時張紹走來,道:“你二位怎么還坐在這里,開飯咯,開飯咯?!?p>  董厥道:“你帶著軍士、工匠先吃,我隨后就到。”

  張紹不解,道:“老頑固!”

  董厥盯著他,道:“我頑固了幾十年,你又不是不知道。你自己吃就好,回來給我?guī)蓚€煎餅?!?p>  張紹依然不理解,常勖站起來,走到他身前,道:“張兄,尚書令正在研究加固江嘴口之作業(yè),他不會吃,一會兒順手帶兩個餅給他便好?!?p>  張紹嘆了口氣,道:“那行,你慢慢研究,加固嘴口之作業(yè)由晚班軍士負責,我等三人輪著上晚班,一會兒我來給你帶餅順便替下你?!彼篮蟊愫统[秒x開了。

  夜里,晚班的數(shù)百名軍士、工匠來到江嘴口,繼續(xù)工作。

  到了季漢景耀三年(公元260年)春。

  都安堰的歲修終于來到了尾聲。

  董厥站在堰上,看著修繕好的江堰,道:“歲修就要結(jié)束,等到放水之時,便是我回成都復命的之日。”

  張紹道:“是之,我你將一起回成都復命也?!?p>  常勖道:“你二人皆走,這里便留我一人?!?p>  董厥道:“怎么會,我會留下一千二百人與你同在,繼續(xù)管理都安堰。等到明年歲修,便就全靠你了?!?p>  常勖道:“那是,你位置乃尚書臺也?!?p>  張紹道:“官有大小,但責任不分。你身為堰官,責任就是保護此堰,此堰之正常運作才能保證這個天府之國,你明白乎?”

  常勖道:“在下明白,在下一定會盡責保衛(wèi)都安堰,定不會讓國家民眾與陛下失望?!?p>  于是,這里迎來了歲修的最后一個工作,砍榪槎放水。

  砍榪槎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工作。因為江水長期被阻擋在外,力量可謂雄厚。如果砍榪槎時出現(xiàn)失誤,就會有人員被沖入奔騰江水中。而新疏通的江道又是一個未知數(shù),人被沖走,營救會非常困難。

  于是軍士、工匠按照傳統(tǒng),在榪槎上綁上紅布,祈求平安。

  工作開始前,作為指揮者的董厥站在嘴口,吩咐道:“各位軍士、工匠,今日砍榪槎,我和各位一樣激動,但也要暫時平定內(nèi)心,把這項工作做完,再歡呼雀躍也不遲。但是一定要多注意自己腳下,不要放水時把人也放出去。當然,我在灌口處安排大船,如果不幸被水沖走,也一定會把你救回來。當下,全員聽我的命令,我揮手,便拉繩,我再揮手,再拉,以此重復,直到拉毀榪槎,準備開始?!?p>  他道后,眾人各就其位。

  只見董厥一揮手,“嘿呀嘿!”一排排軍士、工匠拉起綁在榪槎上的繩子。董厥又揮手,“嘿呀嘿!”,眾人繼續(xù)拉繩。

  “老夫也來,常老弟,你負責指揮!”董厥道后跑下江道,與眾人一起拉繩,他好像有無窮的力量,再這一時刻,得到徹底的釋放。

  常勖便站在高處指揮,一揮手,“嘿呀嘿!嘿呀嘿!加把勁!好兄弟!嘿呀嘿!嘿呀嘿!砍榪槎!放江水!嘿呀嘿!嘿呀嘿!”眾人邊拉繩邊喊道。

  只見一個榪槎倒了,很快就是第二個、第三個,江水滾滾,進入江道,不可阻擋。

  “砍榪槎成功了!歲修成功了!”董厥大吼道,眾人望著江水,齊聲高呼:“萬歲!萬歲!萬歲!”

  時光如水。

  景耀三年(公元260年)秋,季漢立國四十年之際。

  皇帝劉禪于正殿下詔,黃門官宣讀詔書,布告天下臣民,追謚五位前朝將軍。

  關(guān)羽,追謚為壯繆侯。

  張飛,追謚為桓侯。

  ‘桓’謚解讀:根據(jù)周朝《謚法》,辟土服遠曰桓,克敬動民曰桓,辟土兼國曰桓。此謚表達張飛開疆拓土,威震敵國之意。

  馬超,追謚為威侯。

  ‘威’謚解讀:根據(jù)周朝《謚法》,猛以剛果曰威,強義執(zhí)正曰威。此謚表達馬超作戰(zhàn)勇猛,歸附國家深明大義之意。

  龐統(tǒng),追謚為靖侯。

  ‘靖’謚解讀:根據(jù)周朝《謚法》,柔德安眾曰靖,柔直考終曰靖。此謚表達龐統(tǒng)以才德學識安邦定國,最后殺身成仁之意。

  黃忠,追謚為剛侯。

  ‘剛’謚解讀:根據(jù)周朝《謚法》,強毅果敢曰剛,致果殺敵曰剛。此謚表達黃忠勇毅冠三軍,斬殺敵國上將而揚威之意。

  宣讀完畢,百官入座。

  皇帝劉禪道:“這次追謚五位前朝將軍,以此表彰先烈之英勇,更以此鼓舞全國軍民,銘記歷史,學習楷模,使今后英雄輩出,前仆后繼,早晚必克復中原,興復漢室!”

  太子劉璿道:“這五位將軍都是國士、巨賢,追謚一出,感化天地,定會保佑大漢朝走向中興,走向繁榮?!?p>  尚書令董厥道:“陛下治國以來,廣施仁德,愛民如子,國境太平,國力漸強,使我國臣民無一不感動。”

  尚書仆射諸葛瞻道:“今日之舉,深得天下人心,何愁大敵不滅,早晚必誅強賊。”

  侍中樊建道:“陛下在位三十余年,即有文景理民之干,亦有光武中興之為?!?p>  侍中張紹道:“今日追謚先輩,我朝必將得到先輩神靈之庇護,興漢大業(yè),必會成功?!?p>  “興漢大業(yè),必會成功!興漢大業(yè),必會成功!”百官高呼道。

  當眾人熱情高漲之時,唯有姜維站在一旁,他顯得非常冷靜,心中毫無波瀾。

  姜維這特殊神情,自然被劉禪察覺,他感到奇怪,于是招呼百官安靜,看著姜維道:“姜愛卿,卿是否有話想說?!?p>  見皇帝點名,姜維走到中央,道:“陛下,今日之事,確實感動。但臣認為,還有一位將軍也可以給予追謚,他雖然不是前朝去世,但同樣擁有光輝燦爛之事跡。”

  劉禪驚訝,道:“請卿說明,是哪位將軍?”

  姜維道:“趙云,趙子龍老將軍?!?p>  劉禪點頭道:“對對對,還有趙老將軍,吾差點把他給忘矣,卿繼續(xù)說?!?p>  姜維道:“當時曹賊南犯,與先帝在當陽長坂相遇,趙云表現(xiàn)出之勇敢與義氣,連最堅硬之金石都可以穿透。他用自己身軀保護當時年幼的陛下,使得陛下獲得平安。后來孫夫人回吳,打算將陛下一并帶走或為質(zhì)子,又是他和張飛將軍一起于江上攔截,奪回陛下。他用忠誠得到先帝欣賞,先帝特命他掌管內(nèi)事。他用禮儀厚待同僚下屬,因此軍隊都愿意為他效命赴死。他跟隨先帝征戰(zhàn)中原、荊州、蜀地、漢中,隨丞相北伐兵出斜谷。軍事上表現(xiàn)得到過先帝、丞相之數(shù)次稱贊。他雖已過世,但意識長存,猶如不朽。如今應當給予感恩,這樣才能激發(fā)更多人有這般舍生忘死之氣節(jié)。他為國效命三十年,經(jīng)營天下,遵守法度,功勛卓著,理應給予追謚?!?p>  姜維這話一出,朝堂之上又是一陣議論。

  劉禪讓眾人安靜,對董厥道:“董愛卿,聽過大將軍之言,卿有何看法?”

  董厥道:“從職位上來看,趙云在前朝官職低于關(guān)張馬黃,直到陛下即位,才升為中護軍、后為征南將軍。雖職位有高低之分,但對漢室之忠節(jié)仁義,奉獻于兩朝天子,足以感動天地。追謚趙云,合情合理?!?p>  樊建道:“陛下,臣也認為可行?!?p>  諸葛瞻道:“請陛下追謚趙云將軍。”

  于是百官皆呼吁追謚趙云。

  劉禪道:“趙云追隨先帝,功勞顯著。當吾還是幼年時,他歷經(jīng)艱險,靠著忠義之心,讓吾從危險轉(zhuǎn)為平安。這般功勛之臣,是一定要給與表彰。吾意已決,追謚趙云!”

  百官拜謝皇帝。

  禮畢,劉禪道:“還請姜愛卿給趙云將軍一個合適謚號?!?p>  姜維思索后,道:“謹按周朝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zhí)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故趙云將軍可以追謚為順平侯?!?p>  劉禪道:“順平,譙大夫,卿以為‘順平’這個謚號如何?”

  光祿大夫譙周出列,道:“陛下,臣以為‘順平’合適之。柔賢慈惠,意為忠誠賢能,仁愛寬厚。執(zhí)事有班,意為行事有理有據(jù),井然不紊??硕ǖ渷y,意為為國家平定四方之亂,做出貢獻。故可以追謚趙云為‘順平’,還望陛下采納?!?p>  劉禪道:“好,就這么決定,明年追謚趙云為順平侯。這么看來我國就有十二人獲得謚號。人有十二屬相,天有十二時辰,我國也有十二英烈也!”

  姜維等百官再拜謝皇帝。

  于是季漢歷史上留下記載獲得謚號的人物先后為:法正、諸葛亮、蔣琬、費祎、陳祗、夏侯霸、關(guān)羽、張飛、馬超、龐統(tǒng)、黃忠和趙云,共十二人。

  新一日,追謚前朝將軍之告示公布于成都各城門城墻處,當?shù)匕傩占娂妳R集告示前。

  看著告示,一人叫好道:“好事好事,早應該這么做也?!?p>  又一人道:“前朝將軍,皆國之楷模!”

  另有一人道:“這么好之事,到底是誰之提議?”

  還有一人道:“那還用問,這一定是葛侯之所為!”

  旁邊人道:“這必是葛侯之所為也!”

  于是百姓紛紛夸贊諸葛瞻,認為這件事是他的提議,向他豎起大拇指。

  路過此地的陳壽,正好看到這一幕,見此景他卻沒任何表情,甚至略帶一些無奈。

  這日晚上,陳壽和小七在李密家吃晚飯。

  吃飯時,陳壽從包里掏出一些錢,道:“這是之前借你,今日全還了?!闭f后陳壽把錢放于案上。

  李密驚奇,道:“今日主動還錢,很是意外?!?p>  陳壽道:“早該如此,從去年拖到今年,與其說還錢,不如說還個人情?!?p>  李密道:“此話又怎講?”

  陳壽道:“你今日沒看到城門口張貼之告示?”

  李密道:“看過,有何問題?”

  陳壽道:“我見圍觀民眾皆認為追謚前朝將軍乃葛侯之提議,所以給予了過多之贊譽。而你我知道,提議者是陛下,大將軍姜維和尚書令董厥最早進行商議,而葛侯是再之后與尚書臺諸臣共同修訂之人員?!?p>  李密道:“你這么說有一定道理,那和這還錢有何關(guān)系?”

  陳壽輕輕一笑,道:“我不能去制止百姓贊譽葛侯,難道可以放縱自己做沽名釣譽之輩乎?譙先生總說我是州里標俊,哪有欠錢一直不還之標俊。況且我在你這里獲得太多幫助,我卻從沒幫助過你,于情于理,于仁于義,我都不能再這樣繼續(xù)下去,所以今日必還錢于你?!?p>  見陳壽有些激動,李密笑了笑,收下此錢,道:“既然你是這樣之想法和行為,那我成全你。來,繼續(xù)飲酒?!?p>  于是二人繼續(xù)暢飲。

  放下酒器,李密道:“不過,我有一些疑惑,不知該講不該講?!?p>  陳壽道:“請講?!?p>  李密道:“你是葛侯屬官,葛侯得到民眾贊譽,你應感到自豪,為何會覺得不妥,這讓我不太明白?!?p>  陳壽放下酒器,道:“或許是我心中沒底?!?p>  李密不解,道:“心中沒底?葛侯不是你志在效命之人乎,而如今你已實現(xiàn)夢想?!?p>  陳壽大口飲酒,用袖口擦了擦嘴角,感嘆一聲,道:“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我是對葛侯未來之道路,產(chǎn)生了一些疑惑?!?p>  李密道:“那是你顧慮過多,葛侯之未來一定美好,你要堅定自己信念也!”

  說到這里,陳壽本想繼續(xù)說,看著手里酒器,卻笑了,李密見況,也笑了,兩人繼續(xù)飲酒。

  陳壽旁邊的小七,陳壽已經(jīng)開始教她讀書。

  李密的祖母劉氏,年紀雖大但精神很好。

  小七和劉氏,皆勸陳壽、李密少飲一點,可這二人很快就將一壇酒飲盡,然而二人卻覺得不盡興,又拿來一壇,繼續(xù)飲酒。

  李密和陳壽,一個是大將軍姜維的人,一個是尚書仆射諸葛瞻的人,陣營或有所不同,卻同為蜀人,又是同窗好友。

  或許二人心中常有一些糾結(jié)、難受,就只有用這酒來釋放、宣泄。

  景耀三年的季漢朝廷,皇帝劉禪追謚前朝將軍之后,似乎朝堂之上獲得了短暫的和睦。

  大將軍姜維主要負責治軍,尚書令董厥則在尚書臺主持政務,侍中樊建成為皇帝劉禪身邊的近臣。

  諸葛瞻,劉禪想繼續(xù)培養(yǎng)他,而他想主持國政的想法也從沒減弱。

  張翼、廖化、宗預等老將,雖然對姜維內(nèi)心有所抱怨,但對諸葛瞻卻沒一點好感。

  太子劉璿,他很欣賞大將軍姜維,卻又無法回避自己的姐夫諸葛瞻不斷給自己制造難題,他被夾在二人之間,徘徊彷徨。

  然而,天下局勢隨著歷史進展必將發(fā)生微妙之變化,誰也無法避免,誰也必須面對,就看明日來臨之時,迎接自己的會是快樂還是痛苦,是堅毅還是困惑。

  偏于西蜀的漢國,今后又將發(fā)生哪些事,請看下一卷。

  第三卷結(jié)束。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