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雖然有二十四街之稱,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四條,一條向北去往小平津,孟津,一條向西去往函谷關,一條向東去往旋門關,還有一條向南去往大谷關。
而小胖墩要去往廬江所以往南去往大谷關最方便,出大谷關后也有兩條路走,一條是水路,往南經(jīng)梁縣,魯陽便是南陽地界,之后經(jīng)漢水,長江到達廬江,還有條路就是陸路,出大谷關往東便是潁川郡的陽城,之后過汝南,九江兩郡便是廬江。
而小胖墩為了送鐘繇三人,于是決定走陸路。
出平成門往南,直走,便是大谷關了。
大谷關最早設在東漢,是漢魏時期洛陽的南大門,也是洛陽通往南方的戰(zhàn)略要地。
大谷關最出名的地方就是諸侯討董時期,孫堅便是從大谷關進的洛陽,并在大谷關外殺的華雄。
對,歷史上華雄是孫堅殺的,而劉備三兄弟在歷史上并沒有參加諸侯討董,所以包括三英戰(zhàn)呂布也是虛構(gòu)。
還有就是司馬懿設計賺曹爽的故事也與大谷關有關:曹爽陪魏明帝曹睿的兒子經(jīng)大谷關到山南的高平陵上墳,被司馬懿用計奪了軍權,最終丟了曹氏天下。
而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爆發(fā),京師洛陽陷落,不少士族、百姓通過大谷關踏上避亂南遷之路,這就是衣冠南渡的開始。
看著眼前大谷關城,想起它以后的榮光,小胖墩也是唏噓不已。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好一座雄關啊”
“是啊這里是潁川南陽兩郡進入洛陽的咽喉要地,也是整個河南尹的南大門,故此地也是客商,士子進洛陽的必經(jīng)之地,路途繁華啊”
荀彧也是贊嘆道。
“出了大谷關向東,不數(shù)日便會到達陽城,之后往東便是長社,往東南便是陽翟,再往東南便是穎陰”
荀攸也是指了指大致方向,給眾人說著。
“潁川人杰地靈,物產(chǎn)豐富,人口眾多,繁華似景,確是好地方啊,可惜這一次有事,否則我定完好好游歷一番”
小胖墩也是不無遺憾的說。
“哈哈,劉兄以后有閑隨時都可以來,我等必掃榻而迎”
鐘繇也是哈哈大笑起來。
于是眾人一陣歡笑,便在旁邊的亭中暫歇。
……
……
……
在路邊街亭一般都是行人休息,飲水之用,所以一般街亭都建得非常大,更何況大谷關屬于洛陽南大門,所以大谷亭也是非常巨大,小胖墩將眾軍留在亭外休息后,便帶著眾人進入亭中。
此時亭中也是人滿為患,不過一群人看見小胖墩帶了數(shù)百兵卒,而且穿著華貴,而跟在小胖墩后的眾人也是衣著光纖,一看就是非富即貴的人物,所以也紛紛避讓。
來到這個時代后,小胖墩也是習慣了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畢竟在漢代你沒法要求人人平等,最多也就是士族豪強,也就是所謂的士大夫平等而已。
眾人來到亭內(nèi)后,便找了一處僻靜的地方做了下來。
“大谷關外楊柳春,楊花愁殺過路人。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西來我向東”
小胖墩又詩興大發(fā)了起來。
“劉兄此詩倒是寫盡了行人的匆忙啊”
眾人也開始夸獎品評起來。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
小胖墩也是不在言語,而且繼續(xù)做道。
“劉兄,此詩倒是比上一首傷感了一些了”
荀攸開口說著。
“想我等在洛陽相聚數(shù)月,相談甚歡,可終歸是要離別的,所謂人生得一知己難得,得一相談甚歡的知己更難得”
小胖墩說完對鐘繇三位也是一拜,接著說。
“以后有閑,三位兄長可隨時到河間尋我,我若有閑也來尋找三位兄長如何,到時我們把酒言歡,徹夜不眠”
“好,把酒言歡徹夜不眠,哈哈哈”
三人也是對小胖墩一拜。
……
……
……
而此時,在大谷亭另一邊,兩位男子正看著小胖墩一行人。
“子剛兄你說他就是那位發(fā)明造紙術印刷術的河間王世子”
“正是”
“哦確是為何”
“子步兄覺得剛才那位公子所做詩如何”
“才華橫溢,出類拔萃”
“這不就對了,聽說陛下已經(jīng)封他為建威司馬,領兵五百前往廬江平叛,加上剛才他們言語中有說出河間二字,敢問,這個大漢又有哪位如此年輕的人,有如此才學,還出自河間,還領數(shù)百兵卒”
說完,男子對亭外的士卒指了指。
“不錯,確實如此,那我等前去拜會如何”
“不,我等素未謀面,貿(mào)然前往,非禮也”
“子剛兄所言極是”
兩位男子交頭接耳的說著,確被小胖墩看見了,這也是小胖墩非常注意周邊環(huán)境,常有警惕心的原因,看見二位男子正在討論自己,小胖墩想了一下,就站起來,向二位走去。
眾人也站起來,看著小胖墩。
見小胖墩走到二位男子身邊,拱手一拜道。
“小子劉陔,見過二位先生,小子唐突還望贖罪,不知二位先生可有話語,為何確一直討論在下”
“哦,被發(fā)現(xiàn)了,請世子見諒,剛才我二人正在討論要不要來拜會世子,確不像被世子發(fā)現(xiàn),讓世子見笑了”
兩位男子也起身,向小胖墩拜了一拜。
“那不知二位先生能否與我等同坐”
“固所愿也,不敢請耳”
兩位大笑一聲接著拜道。
“廣陵張纮,張子剛見過劉世子”
“下邳張昭,張子布見過劉世子”
而小胖墩聽過二位男子大名后也是一驚,這可是后來的江東二張啊,不像居然在這里見到了。
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zhàn)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chuàng)業(yè)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并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wěn)定局勢。赤壁之戰(zhàn)時,張昭持主降論。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任命張昭為軍師。孫權被封為吳王后,拜其為綏遠將軍,封由拳侯,此后曾參與撰定朝儀。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于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孫邵、顧雍,黃龍元年,孫權稱帝后,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tǒng)領部屬,改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張昭去世,年八十一,謚號“文”,張昭善隸書,其作品無存。唐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張纮,字子綱,徐州廣陵人。東漢末年吳國謀士,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孫策平定江東,親自登門邀請,張纮出仕為官。后來,張纮出使許都,任命侍御史。孫權即位時,返回江東,擔任長史之職,運籌帷幄,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建安十七年,病逝,時年六十歲,孫權為之流涕。
可以說這二張可都是東吳草創(chuàng)時期的重臣,也是為江東建立了莫大的功勞,他們怎會在此處。
小胖墩也是一臉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