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南明悲歌漢服的最后二十年

第十三章 相看養(yǎng)寇為身謀,各握強兵固恩澤(3)

南明悲歌漢服的最后二十年 郁如煙 1489 2019-03-22 10:10:00

  李成棟雖然懷疑趙青娘說話的動機,卻始終在反復思量趙青娘所言“養(yǎng)寇自重”四個字。紹興城破之時,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等人護衛(wèi)下離開紹興,經臺州乘船逃往海上。出走前,朱以海派靖夷將軍毛有倫保護他的家人退往臺州,然毛有倫卻自作主張,改道蛟關入海,不料途中遭遇叛將張國柱,朱以海的家眷被押往杭州。清廷以此為要挾,派使者前往通告朱以海,要他剃發(fā)歸降,卻遭朱以海痛斥:“平夷我陵寢,焚毀我宗廟”。

  然而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李成棟居然放棄了對已成窮寇的朱以海的追擊,改道南下,直逼隆武帝。

  這邊廂隆武帝三面受困,一受制于鄭氏家族,二要防魯王軍隊,三則李成棟率領的清軍節(jié)節(jié)逼近。無奈之下,隆武帝聲言要親自北伐,以挽頹勢,但總領大軍的鄭芝龍冷笑一聲,理也不理。老忠臣黃道周以六十之年,帶數名門生故吏,一路招至九千多人,北上抗清,千辛萬苦,百死愁絕,終為清軍俘獲,慷慨就義。憤懣之下,隆武帝再也不顧鄭氏阻攔,攜數千明兵“御駕親征”。而平日在海口作威作福、殺掠搶劫的鄭影等人忽然棄新城[今江西黎川。]而逃。鄭芝龍早已暗中與清兵約降,福建各關隘均無人把守。

  李成棟的清軍在浙江等地一路大勝,先后攻下紹興、東陽、金華、平州,很快攻陷鄭鴻逵所守的仙霞關。隆武帝逃湖南不成,又想取道汀州去江西,此時的“御駕親征”已變成“御駕親逃”。一邊是隆武帝臣下的眾叛親離,離心離德;一邊是李成棟的馭兵有方,指揮若定,兩相對比,勝負立判。

  如此危難緊急關頭,酷嗜讀書的隆武帝仍然“載書十車以行”,邊逃邊讀,邊讀邊逃。小路狹隘,書又死沉,更拖慢了諸人的逃跑速度。隆武帝在汀州剛剛歇過一口氣,轉天凌晨,就有大隊身穿明軍軍服的人叩汀州城門,聲言護駕。守門士兵不知是計,城門一開,原來都是李成棟派出化裝的清軍。隆武帝聞亂驚起,持刀剛入府堂,為清軍亂箭射殺,同時遇難的還有其皇后曾氏和不滿月的皇子。

  隆武帝一家三口的人頭獻上,李成棟更得清廷垂青,命他與佟養(yǎng)甲一起,駐軍福州,以觀時變。

  那邊廂魯王朱以海卻有東山再起之勢。隆武帝朱聿鍵被清軍殺害之后,一些不愿意投降清廷的文武官員改奉魯監(jiān)國朱以海為正統(tǒng),這使得他的地位驟然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此時,張名振[張名振,字侯服,漢族,明朝南直隸應天府江寧縣人(令江蘇省南京市)。一說山西人,南京錦衣衛(wèi)籍。原任臺州石浦游擊,封富平將軍。弘光元年(1645年)福王被執(zhí),招集義師,共圖恢復。與張煌言等擁立魯王監(jiān)國于紹興。后奉魯王從福建金門回到舟山。]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隆中對”,他向朱以海完整地闡述了先三分天下,建基立國,再收復江南和一統(tǒng)天下的戰(zhàn)略方針。具體步驟是先攻取清軍兵力薄弱的福建,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再利用“監(jiān)國”名義和聲望,招攬人才,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同時妥善處理好同海外邦國的關系,爭取朝鮮和日本出兵相助;在西南永歷稱帝一事上,不再采取針鋒相對的方針,讓永歷政權盡量拖住清軍。如此一來,就能形成三分天下(清廷、永歷政權和魯監(jiān)國)之勢,待江南空虛之時,用精兵襲取南京,則明朝復興有望。

  朱以海對這一策略極為贊賞,決定按張名振版“隆中對”所設定的那樣成就一代霸業(yè)。同年六月,朱以海在張名振等人保護下抵達舟山,割據舟山群島的黃斌卿借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封,拒不接納朱以海入城,魯監(jiān)國君臣在舟山借住了兩三個月,做足了仁義文章。九月,據守金、廈一帶的永勝伯鄭彩將朱以海迎入福建,不料,鄭芝龍已經趕赴福州博洛軍前投降,他派人通知鄭彩獻出魯監(jiān)國向清廷請賞。鄭彩不愿投降清朝,決定奉朱以海為主,朱以海的實力迅猛增長,大多數浙江和福建官民都以魯監(jiān)國為中興大明的旗幟;再者,滿洲軍主力已由博洛帶回北京,福建清軍兵力空虛。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