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伊榕聽到李世民提出“化整為零”之法,遂點頭稱贊道:“如此甚好,就依殿下之計?!?p> 此次隨李世民出行的眾人,半數(shù)出自“承乾殿”,皆是他的親信。唐王李淵給次子下達了軍令,但在明知兇險的情況下,卻只給秦王調撥一千人。不足的人馬,李淵十分直白地對李世民說,讓兒子“自己想辦法”。
如今天下紛亂,唐王府需派兵日夜鎮(zhèn)守邊關,以防其它勢力偷襲。許多城池或者村鎮(zhèn),確實時常有戰(zhàn)爭上演,唐王府確實抽調不出太多精兵。然而,除此因由之外,李世民還嗅到了一絲“父皇想借此削弱自己力量”的味道,不為別的,正是為太子李建成鋪路。
李世民心中略感不是滋味。難道以后與父親和大哥的感情,會越來越淡么?他不愿意再深入地思考下去。他所能做的,便是盡可能地保存“承乾殿”的實力,同時,也保存唐國的實力。
一千九百余人,包含了數(shù)十名良將。除了多年與李世民走得極近的段志玄、長孫無忌和劉文靜等人之外,還有新近加入秦王衛(wèi)隊的秦瓊及程咬金,而作為與黃伊榕及洛修關系密切的李靖父子,亦在其列。
李世民此行的目的便是相助黃伊榕。在得到國定欽使的贊同之后,他便將帶來的一千九百七十名精銳,拆編為十組。
在來時的路上,他已盤算好隊伍劃分方式。每一組一百九十七人,需有一名女子,喬裝成黃伊榕的模樣,同時至少有兩名以上武功高強的將領帶隊。
對于“一百八十”這個數(shù)字,李靖傳授了一套極其精妙的排兵布陣之法,另安排兩人鎮(zhèn)住陣眼,剩余一十五人往來穿梭于陣中,隨時候命補給,游擊而戰(zhàn)。此陣源于“五虎群羊陣”,由李靖推演變幻后,自創(chuàng)出“五方游擊陣”。整個大陣可使己方在遭遇敵襲時,能力增強至三倍以上,尋常江湖幫派想與之抗衡,難上加難。
為確保黃伊榕的安全,李世民決定親自護送。而李靖之子李德謇,因戀慕黃伊榕,死活不肯與父親同行,非要跟在心上人身邊。黃伊榕瞧了瞧那癡癡望著自己的李德謇,凝顰蹙眉,打馬避開。
近兩千人拆分之后,按不同的線路,先后行走。不論是靈活性抑或是隱蔽性,都較之前更有優(yōu)勢。且此種方法,迷惑敵眾的效果甚佳,另外九組分擔了大部分欲奪“藏劍圖”的敵人,使得黃伊榕及李世民所在的那一組,行進時輕松了很多。但即便如此,在接下來的七天里,他們也遇到了三次阻撓。
當初,郭旭揚背負白布包裹的木劍,并對天下人宣稱身懷龍瀛。他數(shù)年來經歷大小戰(zhàn)役數(shù)百回,雖說日子因那柄“假龍瀛”過得極不安穩(wěn),然交手的頻繁程度,卻仍然比不過唐王府眾人這七日的情況。更讓黃伊榕及李世民憂心的是:“奪圖”之敵,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好在有軍隊增援,否則,黃伊榕只怕有性命之虞。即使是郭旭揚,以一人之力連戰(zhàn)雄群,定然也是吃不消的。
黃李二人均認為此事絕不簡單!他們推測,定是有人暗中極力推波助瀾。那隱于暗處的幕后推手,是否就是散布傳言之人?若其意在龍瀛,則只需悄然尾隨黃伊榕身后,待尋到葬劍之地時,再出手搶奪豈不更好?如今將此等絕密之事,弄得人盡皆知,此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正當黃伊榕等人快要行至祁連山脈中部時,伴隨著大量的馬蹄之聲與厚厚的飛揚塵土,又有三百余人迎面而來!
“布陣!”李世民一聲大喝。
經過前三場戰(zhàn)斗,同行的近兩百名將士對于李靖所授之“五方游擊陣”,已運用得極為嫻熟。
駿馬奔馳間,陣型快速成型。外圍以五行之術排列為五方之形,內部呈雙環(huán)之狀,內環(huán)與外線之間由人馬相連,馬上之人御馬走位,不斷地變換方位。每人均配備一塊防御鐵盾、一柄遠攻長槍、一件就手兵刃,以及,一架木箭輕弩。弩箭之所以為木質而非精鐵,是考慮到利箭射出之后,若不能回收,則可沿途削砍樹木,制箭補充。
待眾人布陣完成,侵襲者的旌旗已映入黃伊榕的眼簾——洛陽!
“來者竟是洛陽王府??此麄兊男熊娭ǎ剖前岛抑?,似乎不好對付。”黃伊榕心道。她的美目掃向敵方,當看到敵陣中的一人時,她大吃一驚,“他竟也是領隊之一?”
黃伊榕看到的不是別人,正是她見過很多回、郭旭揚救過好幾次、曾經毒害郭旭揚的康顏!
在商州城的刺史府,黃伊榕替康顏化去梁王府的“朔方郡公”梁洛仁所下之毒,洪一更是將一塊玉石信物相贈,令其投奔洛陽城的“武峰門”。而康顏終究是不甘平淡之人,在看到洛陽太尉王世充的納賢布告后,他自薦進入了洛陽王府。
康顏自從走出大山,歷經生死數(shù)次,其間接觸的又是御劍山莊、梁王府及南陽王府三大幫派勢力的一眾“老江湖”。他在奸滑惡毒的染缸中浸淫,在身心折磨中快速成長,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不諳世事的山里人。他從梁洛仁處學到的八卷兵書古籍,后來才知曉,竟是戰(zhàn)國時期大軍事家孫臏所著之兵法。此兵法原已失傳,梁王府偶然所得下,又被康顏偷學了去。
王世充看出康顏有些才能,便封他一個“參軍”之職。蛻變后的康顏摸索著官場之道,竟逐漸“如魚得水”起來,慢慢爬到了“將軍”之位。此番圍剿黃伊榕的任務,王世充便將他派了出來。
面對黃伊榕,康顏的神色頗不自然,他抱了抱拳,道:“黃女俠,多日不見,別來無恙?!?p> 黃伊榕輕笑一聲,“多日不見,康公子倒是混得風生水起。”
康顏頷首躬身,“此前得黃女俠多番搭救,康某感激不盡!然康某已為洛陽之將,待會兒若有得罪之處,萬望勿怪?!?p> “你說得不錯。你為前程投奔王世充,無可厚非。你我各為其主,刀兵相見,實屬正常?!秉S伊榕說話間,摸出隱于衣擺下的涅冰刀,“你不必因我曾救過你而顧慮,你們洛陽王府這些人,還奈何不得我們?!?p> 洛陽王府的人數(shù)雖比唐王府多百余人,然李靖所創(chuàng)之陣法,卻有奇效。
黃伊榕及李世民對視一眼。處于陣眼中的李世民手中令旗高揚,正準備指揮將卒沖殺,卻見后方又有一大批人馬趕來。那隨風狂擺的旌旗上,赫然寫著一個大大的“梁”字。身后的堵截者,正是梁王府之梁洛仁所率領的兩百兵士。
黃伊榕、李世民及那一百九十五名大唐將士,被兩大勢力前后夾擊,而敵方人數(shù)之合,已是己方的三倍之多!
**“五方游擊陣”這個名字的靈感來源:百度查“化整為零”這個詞兒,才知道出處是毛爺爺?shù)摹犊谷沼螕魬?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
挺吃驚這個詞兒原來這么“現(xiàn)代”,所以本章開頭用了一次之后,就不打算也不敢再繼續(xù)用了。
然后想到以前看過一個留言,某觀眾讀者,批評某作品下的某角色說話時,用的某個成語“推后”了,即:比如說,書中的宋朝角色,說了一個出處是元朝的成語。我看到這則批評之后就覺得很囧啊……同為作者,我為那個作者鳴不平好像不太合適,但真的覺得這批評是不是太吹毛求疵了?
引經據(jù)典、頌念詩詞、尋章摘句的時候,時間先后順序是不應該出錯的,但一般的四字成語,在古風類作品中,可以說是用得非常頻繁的。中華上下五千年,古人的智慧結晶下造出的成語(含常用四字詞語)數(shù)十萬個,如果每用一個,都要去查一查、核一核“出處時間”的先后,那真是不用寫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