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大禹因有了辟土珠這異寶之后,挖掘渠道一事也就可以進展神速了,除此之外,在大禹帶領下,采集首山赤銅,在眾人合力之下煉制了一件定海神針,用以測量水位,緊隨著又有天庭送來天下河圖,這河圖乃是王母娘娘運用大神通把地仙界的天下江河湖海的所在之處都刻畫在這異寶之上,特意用來相助于大禹治水以及人教教主坐下門徒玄都大法師送來開山神斧,以助大禹開山劈石所用。有了諸多異寶的相助,又有人族齊心協(xié)力,大禹終于疏通了天下九條大河,他把洪水疏導至合黎,使洪水的下游注入流沙。
疏導了黑水,經(jīng)過三危山,流入南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后東折經(jīng)過砥柱山,繼續(xù)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jīng)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jīng)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游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浪水,經(jīng)過三澨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xù)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從汶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jīng)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xù)向東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jīng)過陶丘北面,繼續(xù)向東到達菏澤,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山開始,往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jīng)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
他又鑿開龍門,將定海神針置于東海,以定水文,至此大禹治水終于完成。這水患歷時二十多年后,終于完滿結束后,人族頓時歡聲一片,舜也是頒布了一系列的政令,以示普天同慶。而大禹也因治水一事生,聲望達到了頂峰,天下賢名廣為流傳,便連隱世不出的修士對大禹的名號也是略有所聞。
這或許便是所謂的錦上添花,卻不如雪中送炭了吧。洪水治平后,大禹及時巡視各地,組織實施善后工作,變水害為水利,引水筑渠,建壩畜水;繼續(xù)關注農(nóng)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使得男耕女織,不奪其時,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積,私家有九年之儲。而帝舜在位三十年時,,欲在將來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八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離去。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他遷都安邑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卻說大禹即位之后,為了加強對各地的控制,利用在治水的過程中,自己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chǎn)的了解,重新將天下規(guī)劃為九個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又命人以開山神斧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
一條是從汧山和岐山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開到太岳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嶓冢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內(nèi)方山一直開到大別山;一條從汶山的南面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后到達敷淺原山。
從此各地不再隔絕,有效的加強了對各方的控制。自此九州統(tǒng)一,天下歸心,四境之內(nèi),物庶年豐,人民安居樂業(yè)。隨后,他又總結出人族這幾百年間為何如此多災多難,他認為人族會如此,乃是因為人族自身氣運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大禹廢寢忘食三天之后,終于想出了一個方法。他思及人族自誕生以來,多災多難,雖前有三皇與四帝的帶領,然而氣運終究不足,是以他要防止如今的圣人教派一般,帶領人族煉制一件能夠鎮(zhèn)壓氣運的至寶,以鎮(zhèn)壓人族氣運。
于是他下令搜集天下之銅,又召集眾多的人族修士,廣邀天下得道仙家,將上古龍族祖龍九子赑屃、鴟尾、蒲牢、囚牛、狴犴、饕餮、霸下、睚眥、獀猊、椒圖斬殺,并將其精魄拘來,最后以自身筋骨為柴,以治水和自己治理人族的功德為火煉制了九座大鼎,將祖龍九子赑屃、鴟尾、蒲牢、囚牛、狴犴、饕餮、霸下、睚眥、獀猊、椒圖的精魄分別封印在其中,置于九州,形成九州結界,以此護佑人族。這九座大鼎乃是集人族自誕生以來的功德于大成,是以用來鎮(zhèn)壓人族氣運雖不及圣人的至寶,但勝在得到天道支持,是以也是綽綽有余。如此,有了九州鼎鎮(zhèn)壓氣運后,至此,五帝俱立,人族氣數(shù)圓滿。
大禹在位的五十一年間,人族一片欣欣向榮,而在大禹逝世之前,又有人推舉皋陶當繼承人。這皋陶乃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賢臣,生于堯帝統(tǒng)治的時候,曾經(jīng)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助天子定刑法,制教規(guī)。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以正直聞名天下。只是天威難測,這皋陶卻是在大禹之前便已經(jīng)魂歸地府,大禹無法,只得又把帝位讓給了伯益。
他是黃帝的五世孫、少昊的玄孫,身份背景雄厚,又曾在大禹治水之時,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襲的地方,根據(jù)當?shù)氐貏莸屯莸奶攸c,教給民眾種植稻谷,促進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又發(fā)明了鑿井技術,讓治水之事順利開展。只是大禹的兒子夏啟在聽說大禹要將共主之位傳給外人之后,積極聯(lián)絡夏王朝的大臣們,準備在大禹死后以武力奪取帝位。而在大禹死后,伯益繼位,夏啟自然不服,是以在眾大臣的支持下掀起叛亂,伯益對于政務雖是精通無比,但又如何是經(jīng)過精心準備的啟的對手,當下他的軍隊被殺的大敗,伯益自己也被俘虜,最后被殺。
啟雖然通過武力登上了帝位,但卻是違反了幾千年來人族的崇高傳統(tǒng),是以當下便有不少支持禪讓制的部族起來反抗他的統(tǒng)治,其中就以有扈氏為代表。他以“堯舜舉賢,禹獨與之”為名反對啟的統(tǒng)治。而啟為了鞏固自己好不容易才得來的帝位。于是發(fā)兵討伐有扈氏,大戰(zhàn)于甘,戰(zhàn)前,啟作誓詞,說“日中,今予與有扈氏爭一日之命,且爾卿大夫庶人,予非爾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罰也?!痹谧詈笥徐枋蠎?zhàn)敗被滅,其部眾被罰為奴隸。各部落不敢再有異議,啟的統(tǒng)治得以確認鞏固,家天下的世襲制終于正式取代了禪讓制。
小神七
卡文了,一路茍到現(xiàn)在。。還沒想好封神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