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平淡為官

67.古代水泥,三合土?

平淡為官 銘哀 2159 2017-03-30 12:59:12

  徐清這時才想起,自己好像并不知道這老匠人的名字,想著要用尊稱,卻意識到自己現在是官,對一個平民百姓用尊稱指不定這老漢還會不習慣,一時之間倒是卡殼了,那老匠人見徐清手指著自己,好像意有所指的樣子,一下子便意識過來,對著徐清做了個自我介紹。

  “縣太爺,老小兒名叫張三七,平陽碗兒村人,大人換我三七或者張老頭便可?!?p>  見這老匠人總算是開口自報家門了,徐清也是松了口氣,只不過對于張三七給自己的兩個叫法,徐清兩個都叫不出口,這張三七看上去都五十多了,而自己這具身體,怎么看也就是二十多,三十不到的樣子,這么隨便的叫,徐清總是覺得不太尊敬,便自己取了一個對張三七說道:

  “那本官便叫你張匠人吧,張匠人,我問你,若是把這圓孔改成一邊大,這情況會不會好一點?”

  徐清心里想,這土陶管之所以會燒制過后變形,除了溫度和材質這兩個需要時間去打磨的原因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地方可以去改進,那就是土陶管的形狀,力與力之間會因為受力面積的改變而出現變形,這是非常有可能發(fā)生的情況,那么若是把兩邊的受力的面積改成相同的大小,或許變形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也說不定。

  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可能而已,不過現在的徐清反正已經是走投無路,沒有其他的想法也,只能一條道走到黑,死馬當活馬醫(yī)了。

  這稱呼聽起來頗是有些疏離的感覺,不過張三七倒是挺喜歡的,他本身也只是一個小老百姓,并不想巴結徐清這樣的大官,只是想過好自己的日子而已,而且徐清這張匠人里,怎么聽著都帶一股子尊敬的味道,這種味道不明顯,但是很令張三七著迷,心里對于徐清這縣太爺倒是有了點從敬畏到親近的轉變了,見徐清問他很專業(yè)的問題,張三七想了想,很是肯定的說道:“會好很多?!?p>  張三七之所以敢下這個結論,其實是有事實根據的,因為像他們這樣的陶廠,經常會生產出一些家具來給當地的百姓進行買賣,這些土陶家具價格便宜,又非常的耐用,再加上陶廠也會請一些畫匠給這些土陶家具加上一些花紋之類的東西進行裝飾,所以很多農村小康之家,便會經常來買他們這些土陶家具。

  而土陶家具都是泥土做的,如果是實心的,往往會非常的沉重,這對于農村的人來說,便十分笨拙,不利于攜帶,而他們這平陽縣里,還頗是有幾股盜賊流竄,所以很多人買東西的時候,便喜歡買空心的,這些東西雖然不怎么牢靠,可是搬運起來卻相當輕便。

  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陶制的毛筆架子以及陶制的箱子,這兩種都是農村經常會來光顧的物品,而這兩樣東西,都是對稱空心的,雖然跟陶管有著一些區(qū)別,不過這區(qū)別并不大,所以在這方面,張三七的經驗是非常的豐富,這也是他敢做下這個保證的底氣所在。

  “那好,你現在就趕緊燒制一批出來,還是兩個半時辰,時間來得及吧?!?p>  徐清聽到張三七這么篤定的回答,立即便點了點頭,現在五個小時過去了,早上也已經到了中午,若是再拖延下去,今天這一天也就算是白費了,徐清今天是必須要看到結果的,不過張三七卻說道:“大人,這兩個半時辰是燒制的時間,這陶管我們還要重新做模子,這也需要時間的。”

  “恩,那三個時辰能做的出來嗎?”徐清一想也是,這陶管做起來也不簡單,應該是要花些時間下去,不過要是再等下去,可真的就晚了,所以徐清還是問了一個頗為著急的數字,那張三七聽到之后沉吟了一下,最后重重點了點頭,便答應了下來,徐清見此,總算是松了口氣,離開了這鍋爐房,將這諾大的空間留給了工匠們去施展,他就不繼續(xù)添麻煩了。

  而且總共六個小時的時間,他也不打算就那么坐著,在跟張合回了趟家吃完飯之后,徐清便打算在找些事情來做,比如說,尋找粘合劑。

  在原本徐清的想法里,這條陶管通道是不需要粘合劑的,到時候一大一小套起來,最后在這套管上鋪上一層您把便可以了,可是現在既然要把這大小頭變成一邊打,那么套起來這個想法就不現實了,而粘合劑也就成了必須要使用到的東西了。

  對于這粘合劑的制作,徐清也問過張合,不過張合給他的回答并不讓徐清滿意,比方說用糯米來做粘黏,這個方法雖然好,可是現在的平陽縣本來就缺糧食,光是自己吃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個是肯定不能干的,不然到時候糧食用完了,雨還沒停,那可就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后來徐清也沒轍,只能到自己的書房里去找找,卻沒想到在書房里還沒被他找到了一本有關于粘合劑的東西,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考工記》,上面的文字很是晦澀難懂,一看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那時候的人寫作的文風,不過即便如此,徐清也是異常的開心,因為在這《考工記》中所記載的粘合劑,跟水泥,有著頗為相似的地方。

  為什么說兩者之間頗有相似的地方,這是因為水泥最基本所需要的一種東西,就是石灰,也就是化學中的碳酸鈣,這是水泥最主要的部分,如果沒有石灰,那么水泥就不是水泥,而是泥巴了,而在這考工記中,則是詳細的記載了當年齊國在修建稷下學宮時,是如何將那高臺壘起來的。

  齊國當時所使用的方法,不是簡單的用糯米汁來做粘黏,而是就地取材,將海里撈出的蛤蜊,拿出肉之后,把殼給燒成粉末,最后混在草木灰和泥土之中,當做粘合的工具,效果非常的好。

  古人當然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只是知道這么做便能定型凝固,便將他稱為三合土,用作墓室的修建以及地宮的挖掘,可徐清在看完這一篇之后卻是知道,那蛤蜊殼經過燃燒之后變成了參雜大量石灰的粉末,這才有了粘合凝固的作用,現在被徐清看到自然大喜過望,趕緊把張合拉了過來,一起研究怎么將這粘合劑給制造出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