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楊河幾人很早就醒了,不過他一直沒開門。
吃過早飯后楊河練習(xí)弓箭,楊大臣則是打掃整理物什堂院,辛勤的忙個不停。之后楊大臣練習(xí)弓箭,揮舞腰刀,楊河則教弟弟妹妹學(xué)了幾個字,雖然在逃難途中,但功課不能落下。
近午時,楊河打開大門,就見那懶收巾與瓦楞帽站在大門不遠處,見大門打開,楊河出來,二人都是一震。他們拘謹?shù)乜磥?,想上前說話,卻又猶豫不決。
楊河看了他們幾眼,淡淡道:“我乃鹿邑生員楊河,爾等何人?”
就見二人又是一震,臉上齊齊現(xiàn)出肅然的神情,果然是生員,這么年輕的秀才公。
二人你看我我看你,可能那懶收巾是讀書人,由他先說話,當下他鄭重拱手作揖:“原來是楊相公,學(xué)生姓嚴,賤名德政二字,本是鳳陽府亳州人氏,這是本里的里長齊友信?!?p> 那瓦楞帽連忙上前施禮:“小人齊友信,見過相公。”
他從懷中掏出一物,遞給楊河觀看,“這是小人的戶帖。”
楊河接過看了,果然是民戶帖,上面有戶部半印勘合:“戶主:齊友信,八口。南直鳳陽府亳州五馬鄉(xiāng)民,萬歷四十八年入籍。男子三口,成丁二口:本身四十二歲,男智磊十八歲。不成丁一口:次男智祥十歲。婦女五口,大二口:妻趙中舉四十歲,男婦李欽鸞十七歲。小三口:女婉容八歲,次女婉德六歲,次女婉君四歲。事產(chǎn):瓦屋三間,河灘地二頃。右戶帖付齊友信收執(zhí),準此?!?p> 下面是密密麻麻的押名,有戶部尚書、左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等等,又有本州縣正從官、部官、知印吏等押名。
這是洪武三年就通行的戶帖樣式,卻是作不得假。
楊河容色稍霽,將戶帖還給齊友信。
齊友信連忙雙手接過,神情卻有些黯然,他一家八口,逃難途中大兒子與媳婦卻是死去了。
嚴德政也連忙將自己的戶帖給楊河看,看完之后楊河打量二人。
那齊友信形象還好,雖然一樣滿身塵土,衣衫襤褸,但至少皮膚有些光澤,神情隱見精明,戴著個瓦楞帽,也有幾分公務(wù)員氣質(zhì)。
那嚴德政要不是穿了身長袍,就一點也看不出讀書人的樣子,才四十歲的人,滿臉的皺紋,懶收巾內(nèi)的頭發(fā)都要白光了。身上的衣袍千瘡百孔,密密麻麻都是補丁,眼神難以形容的滄?;鞚?。
“進來坐吧?!?p> 楊河最終說道。
他帶著二人走進宅院,齊友信與嚴德政都是恭敬的跟在身后。
此時楊大臣在練習(xí)弓箭,弟弟妹妹在堂中讀著三字經(jīng),看楊河帶著二人走進來,都是好奇的看來。
“瑛兒、謙兒,不要分神?!?p> 楊河說道,他在堂首正端跪坐下來,指了指兩旁:“請坐?!?p> 齊友信與嚴德政連忙一左一右的跪坐地上,同時心下暗贊,果然是書香門第,家風(fēng)嚴謹,便是這逃難途中,都不忘教習(xí)弟妹讀書識字,督促家仆勤學(xué)武藝。
同時一股溫暖迎面而來,不由精神一振。
此時堂的正中燒著一個火塘,炭火正旺,一股股暖氣噴了出來。
在火塘上還溫著一個陶罐,卻是早上的粥有些沒有喝完,就架在火塘上一直溫熱著。
似乎聞到了粥的味道,齊友信與嚴德政都不由得喉結(jié)上下滾動。
“大臣,給客人端碗粥來。”
楊大臣哦了一聲,放下弓箭過來,他對二人看了又看,不過還是依楊河的吩咐,分別給二人裝了一碗熱騰騰的米粥。
“謝相公厚賜?!?p> 二人大喜過望,都是大禮拜謝,看那熱氣騰騰的米粥端到自己面前,二人神情都非常激動,特別是那嚴德政,眼中淚水不受控制的就流了下來。
二人不顧米粥燙嘴,都是狼吞虎咽,途中嚴德政猶豫了一下,可能想留一半米粥給自己的家人,但這碗不是自己的,他總不能把人家的碗端走吧。
喝完粥后,二人又再拜謝,楊河擺擺手,問嚴德政道:“嚴小友都讀了些什么書?”
嚴德政小心翼翼地道:“回前輩的話,四書五經(jīng)倒通讀了一遍,只是學(xué)生愚鈍,不求甚解,所以一直未曾進學(xué)。”
齊友信在旁恭敬地聽著,這邊讀書人說話,卻沒有他插嘴的份。
隨后楊河又問起齊友信的事,他們?yōu)槭裁刺与y。
原來他們逃難情況跟楊家差不多,都是傅宗龍在項城大敗后,傳言闖賊東進,鳳陽府將賊勢熊熊,所以他們這個莊子的人就在當?shù)卮髴舻膸ьI(lǐng)下,意圖逃向淮安府。
他們最初的路線是從亳州經(jīng)過宿州,然后取道靈璧、虹縣、桃源、清河等地到達淮安府城,不料闖賊雖然沒有東進,但沿途的匪賊數(shù)不勝數(shù),給他們一行人造成了嚴重的生命威脅。
本年五月時,土寇袁時中又曾聚眾二十萬準備攻打鳳陽、泗州,然后被總督朱大典擊敗,袁時中只帶幾百馬賊逃命,卻將大大小小不計其數(shù)的匪賊殘留在淮北的各州各縣。
總兵劉良佐在這場戰(zhàn)斗中也屬于勝利的一方,但也不是沒有潰兵逃兵殘留在各鄉(xiāng)各里。
淮北的州縣同樣還有革左的匪徒在活動。
所以到達宿州后,一行人就再也無法東進,于是他們就向北渡過睢水,準備取道睢寧、宿遷、桃源等地前往淮安。
然睢水北岸一樣不太平,他們一行人最初有幾百人,然從亳州出發(fā)后,死的死,散的散,最后只余這幾十人了。
而且這幾十人還不是最初一個莊子的人,內(nèi)中至少有一半是亳州、宿州、甚至歸德府鄉(xiāng)間或是逃荒,或是逃難的百姓。因為嚴德政與齊友信一個是里長,一個是讀書人,在百姓心中多少有些份量,于是眾難民就聚到了一起,相互扶持而行。
至于齊友信這個里長,卻不是他愿意當,而是一份祖?zhèn)鞯穆殬I(yè),有點類似軍戶,想甩都甩不了。
所以他談起后,不但沒有榮耀之感,反而有點自卑自賤的感覺。
楊河搖搖頭,明初里甲長頗為尊榮,甚至有機會見到皇帝,所謂民徙不出鄉(xiāng),事咸統(tǒng)于里長,那時的父兄之訓(xùn)是子弟以能充糧長里甲者為賢,而不慕科第之榮。
然后慢慢變了,里長甲首、里老人都成為一種賤役,人皆恥為。
里長不想當還不行,一為里長,終身為里長,世世代代為里長。
即使是已經(jīng)從富戶變?yōu)樨殤舻睦镩L,也很難擺脫身份上的束縛,因為富豪之家往往利用自己的財富和威勢,串通里書,降低戶等,從而逃避擔當里長的責任。
而且現(xiàn)在晚明的風(fēng)氣是地方士紳豪強坐大,好事輪不到他們,但若催科派差,征調(diào)賦役等壞事、累事、臟事就有份了。在士紳豪族面前又毫無尊嚴可言,屬于夜壺與仆從的角色。
說起了自己的事,齊友信滿腹怨言,里長雖然有些權(quán)力,可以從中漁利,搞些油水,但收獲哪可以跟付出相比?
正所謂別人吃肉,自己連湯都喝不到,再想想先祖當里長時的尊榮,齊友信就份外覺得心里不平衡。
楊河點了點頭:“里甲長便若人之手足,手足不存,夫復(fù)何存?”
里甲制曾是大明行之有效的基層組織,這種組織被破壞了,就等于癱瘓了自己的手足。而這種小農(nóng)社會沒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quán),行之有效的上下通道,帶來的后果是毀滅性的。
別的不說,修整長江、黃河、運河,還有各種河渠水利等,就不是某個地方政府能辦到的。
富戶地主,一村幾戶,最多挖點水井水渠,修繕下自己的小家小業(yè),但一場洪水過來,萬千個自我經(jīng)營的小家小業(yè)就沒了。
如明末的這種大災(zāi)難,其實在明初,明中期也不少見,那時都安然渡過了,就因為那時基層組織還在。大明現(xiàn)在這種情況,有若大腦還在,但手腳已經(jīng)癱瘓,便是有再多的人力物力又如何?
楊河的話讓齊友信大起知己之感,他感慨地道:“若朝中都是楊相公這樣的人,那就是百姓之福了?!?p> 幾人在堂中說話,聽二人話里話外意思,不乏有想要投靠楊河,找個領(lǐng)頭人之意。
他二人帶著難民一路行來,早有力不從心之感,一家?guī)卓谟侄嗍怯仔?,時時心下焦慮。而楊河年紀輕輕就是生員,又有強大的武力,在這亂世中是個強大的保障。
若投靠他,不但現(xiàn)在有了保障,就算日后到了安全之地,眾人也有了依靠。
楊河當然聽出他們話中之意,他正在沉吟,忽然外間傳來小孩凄厲的哭聲,間中隱隱約約的孩童哭求聲音:“……娘親……不要……求求你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