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星待與眾人吃過慶功酒宴后,獨自一人坐于廳中,吃茶沉思。今日一舉拿下石家堡,光繳獲的銀錢就有一萬兩千余兩,還有四百兩的黃金,和價值千余兩的珠寶首飾。除此之外,還有上千畝的良田,和鎮(zhèn)上的一間當鋪和幾間鋪面,這些也全部歸李鴻星他們所有了。
這其中大半都是石壽德父子幾人收刮搶掠得來的,要知道,光慘死在其父子三人手中的人命就達百余條。今日那石壽德父子三人一同死于非命,也算是罪有應得。
李鴻星見此次繳獲豐厚,便拿出一半的銀錢,將七千余兩的銀錢按功績發(fā)放給眾位軍士,連同從長壩鎮(zhèn)招募來的一些民夫也同樣發(fā)放了賞銀。當拿到賞銀的軍卒和民夫們,都不由的歡天喜地起來,堡中也是歡聲笑語一片。
李鴻星今日攻下了石家堡,這就意味著他現(xiàn)在才算是真正扎根于此地了。石家堡附近的長壩鎮(zhèn)處于個三岔口,算是個交通要道。一路向南就是白云山和陽壩了。白云山是李鴻星準備的農(nóng)業(yè)基地,而陽壩有大型銅礦,更是李鴻星今后的錢袋子。
從長壩鎮(zhèn)往東行,路過云臺鎮(zhèn)就能夠抵達略陽縣了,只要在控制住云臺鎮(zhèn),這方圓百里之內,就全屬于李鴻星的地盤了。西行十幾里就是望賊關,那可是通往階州府的咽喉要道。
控制住長壩鎮(zhèn),就能夠把周圍幾十里內的據(jù)點全部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這對李鴻星而言十分重要。
石家堡堅固險峻,李鴻星準備將其作為今后的軍事大本營。而附近的長壩鎮(zhèn),李鴻星就準備把丘健派去管理,作為民政中心了。平洛驛就作為武器基地了,日后的白云山在開發(fā)出來后,就作為農(nóng)業(yè)基地了。待道路修建完畢后,那陽壩的銅礦也要找人抓緊開采了,畢竟在古代,銅和錢就是一個概念。
李鴻星已經(jīng)派人去通知丘健了,將其召回后,就派駐在長壩鎮(zhèn),管理地方了。而小胖子高波也要抓緊開設商鋪,收購和買賣各種物資了。只要這一切都穩(wěn)定下來,在蟄伏上一兩年,壯大實力,到時就有本錢與天下群雄一爭長短了。想到這里,他也不由的長吁了一口氣,希望能夠盡快的將這段最弱小的時期熬過去。
隨后李鴻星又開始默然沉思起來,要如何做,才能夠幫助那些即將飽受天災、戰(zhàn)亂、瘟疫的百姓,他實在不想看到神州大地上是哀鴻遍地、田地荒蕪、村鎮(zhèn)破敗、白骨露于野,千里之內無雞鳴的慘狀,這可是要死掉上億人口的明末亂世呀。
此外他也是有些擔心和害怕,萬一此生再有什么三長兩短,自己再死于非命當中。要知道戰(zhàn)場上可是槍彈無眼,更主要的是明末又是個病亂瘟疫頻發(fā)的時期,雖然他自己也是狠抓衛(wèi)生和防疫,但也不敢保證自己不得病。萬一自己一旦身染重病,那可真是無藥可醫(yī)了,以使自己壯志未酬身先死,那可就虧大了。
隨之而來的就是前世的種種凄慘悲劇再一次的重現(xiàn),這是他絕不想看到的。未雨綢繆之際,他也要早做打算,即使最后自己身死志消,也能夠留下些東西,以便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如果盡可能的在少死些無辜百姓,對他而言,也可以含笑九泉之下了。
李鴻星還是決定,將前世記憶中的一些方法和經(jīng)驗都記錄書寫下來,以便能夠流傳給世人了,希望能夠給世人一些幫助了。
畢竟少死一個人,多保留一所村寨,對神州大地而言都是多保留了一絲元氣。他只希望這一絲絲的元氣能夠匯合成溪,匯合成河,匯合成湖。只要使神州大地不絕了漢家之衣冠,即使便宜了他人,也無所謂。
他隨即喚人取來筆墨紙硯,待墨磨好后,他就開始在白紙上奮筆疾書起來。
李鴻星先將要寫的目錄寫下來,待寫畢后,就有些手麻臂酸,在看看那些不太工整的文字,他就不由的苦笑起來。這一世的自己雖然也讀過幾年的私塾,但后來父親過世后,就獨自一人生活,再也沒有進學,這文字也是生疏了許多。
他輕嘆了口氣,要是讓自己獨自一人書寫,還不知道要寫到何時呢,看樣子還是要找人協(xié)助方好。隨后他將毛筆置于筆架之上,沖著外面高聲喚道:“來人。”
隨即外面有人應了一聲,接著一名親兵進入廳房,對其詢問道:“大人何事吩咐。”
“去把王先生給我請來,我有事與其商議?!崩铠櫺抢事暦愿赖?。親兵應了一聲就轉身離去了。
過了不到盞茶的功夫,王主薄就笑呵呵的從外面走了進來,來到李鴻星近前先施了一禮,然后笑著詢問道:“不知大人喚在下前來,有何事吩咐?”
李鴻星見狀連忙招呼王主薄入座,待親兵給王主薄奉上茶后,李鴻星才笑著緩聲言道:“吾欲寫些東西,怎奈文筆過差,字跡不佳。無奈之下只好請先生前來執(zhí)筆,吾來敘述了,還望先生莫要推辭。”
王主薄一聽,只是讓其執(zhí)筆聽李鴻星敘述,寫一些東西而已,他立馬笑著恭聲言道:“此小事爾,吾定為大人效勞?!?p> 李鴻星聞后,笑著點了點頭,然后請其來到桌案前。王主薄也不遲疑,起身后快步來到案前,執(zhí)起毛筆后,笑著輕聲言道:“還請大人敘述了。”
李鴻星也站起身來,一邊輕輕踱著步,一邊緩緩的敘述開來。
李鴻星想要敘寫的東西,實際上就是個日常知識介紹的小冊子,分為農(nóng)業(yè)、醫(yī)學、軍事防御三大類。
在農(nóng)業(yè)里面介紹了農(nóng)肥的重要性,木醋液的制作方法和增產(chǎn)的效果。還有一些三輪馬車的制作,和完整洛陽鏟的制作和樣式樣式,及用洛陽鏟來探尋地下水源,用來找水打井。當然了,在這里他就把洛陽鏟改名為‘半圓鏟’了,畢竟此鏟現(xiàn)在與洛陽也沒有什么關系。
另外還介紹了一下番薯、玉米的特點和種植方式,此外還詳細講解了農(nóng)作物的輪播耕種方式,一種是麥+豆+麥的種植,另一種是麥+苜蓿+麥的種植。因為豆類和苜蓿都有固化土壤養(yǎng)分的功能,在收獲麥子后,在播種豆類或者苜蓿,能夠使田里的土地肥力更足,這樣的輪播耕種更可以提高糧食的產(chǎn)量。
其在后面還專門詳細講解了蝗蟲的特點和蝗災的預防。要知道古代就是蝗災多發(fā)時期,唐宋年間,蝗災平均兩至三年發(fā)生一次,而到了明清時期幾乎連年發(fā)生。崇禎年間更是干旱不斷、蝗災泛濫、瘟疫橫行。
在這里,李鴻星不僅講述了一下古代掘溝坎以滅蝗的‘溝坎法’,夜間推火以誘捕蝗蟲的‘誘殺法’,更是提出了‘環(huán)保法’、‘天敵法’這樣滅蝗的方法。
由于蝗蟲的繁殖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于50%的土地上產(chǎn)卵,如果一個地方山輕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殖。所以,要從根本上防治蝗災,就應該十分注意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不要出現(xiàn)荒山和禿地,盡可能的多種樹和植草。
而蝗蟲的天敵主要有蛙類和鳥禽類。一只青蛙或者癩蛤蟆在一個夏季里面,就可以消滅上萬只害蟲和蝗蟲的幼蟲。一窩大山雀在半個月的育雛期間可吃掉兩千只蟲子;一窩燕子,一個月就可吃掉一千多只蝗蟲。
此外還可以在坡地、野外放養(yǎng)雞、鴨、鵝等家禽來防止蝗蟲。并且可以將大量的鴨子引入農(nóng)田捕食水稻蝗蟲,要知道兩千只鴨子,就可以把四千畝土地里的蝗蟲吃的干干凈凈。
李鴻星所述的這些方法,都是后世一些常用和簡單的方法,也適用于在古代使用。目前天災是不可避免了,那么就爭取在人力上有所作為,希望能夠給苦難的神州大地多保留些元氣。
農(nóng)業(yè)敘述完后,就是醫(yī)學方面了。對于醫(yī)學,李鴻星前世也不是很懂,但是一些常識性知識還是知道的。比如衛(wèi)生的重要性,勤洗手,不喝生水,戶外的垃圾要經(jīng)常處理,院落周圍要經(jīng)常的撒些石灰粉,用來消毒等等。這些都是前世小學生都能夠熟知的知識,但這些對于控制疾病是很重要的。
此外對于種植牛痘來預防天花,也是前世每一個人都熟知的。要知道幾千年來人類歷史上,天花和黑死病(鼠疫)、霍亂被稱為三大瘟疫,都給人類留下了驚人的死亡數(shù)字。
王主簿正在旁急筆而書的記述著,當他聽聞牛痘法后,不由的停下了筆,抬頭遲疑的緩聲詢問道:“大人,不知這‘牛痘接種法’比之‘人痘接種法’,效果如何?”
李鴻星聽聞此問,稍微愣了一下,待他在腦海中迅速回想起來后,才明白了王主薄提出的人痘接種法。人痘接種法就是將患過天花之人的**給小兒穿戴,還有就是取患病之人的天花痘痂磨碎后,吹入小兒的鼻孔,以達到接種目的。此法由五六十年前的隆慶年間,由安徽傳出,蔓延全國。
李鴻星隨后笑著緩聲言道:“那人痘接種法雖有一定效果,但畢竟不能使人全免,還有部分小兒死于此法。而我所言的牛痘接種法卻無此恙,可使人安全度過,絕無生命之憂。”
王主薄聽聞此言,雖不知李鴻星為何如此肯定此法,但他還是沖著李鴻星深躬一禮,隨后朗聲贊道:“大人此法,要真有如此奇效,自可是活人無數(shù),當?shù)钠鸸Φ聼o量?!?p> 李鴻星卻只是淡淡一笑,此法畢竟是經(jīng)過歷史的驗證,對于后世的小學生而言,都是熟知耳詳?shù)摹?p> 作者說明:
我國在16世紀時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天花大約在漢代由戰(zhàn)爭的俘虜傳入我國。古醫(yī)書中的“豆瘡”、“皰瘡”等都是天花的別名。
明代發(fā)明了預防天花的方法即‘人痘接種法’。清代的《痘科金鏡賦集解》中記載說:“聞種痘法起于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今安徽太平)……由此蔓延天下?!?p> 古人接種人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是“痘衣法”,這種方法是把得天花的人的**,給被接種者穿上,目的是使被接種者感染而得一次天花,這是最原始的方法;
二是“痘漿法”,這種方法是采集天花患者身上膿瘡的漿,用棉花沾上一點,然后塞進被接種者的鼻孔;
三是“旱苗法”,旱苗法就是把天花患者脫落的痘痂,研磨成粉末,再用銀制作的細管子吹入被接種者的鼻孔;此外,還有和“旱苗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苗法”。
人痘接種,實際上是采用人工的方法,使被接種者感染一次天花。一直到清代時期,中國的人痘接種的有效和成功率在90%以上。
后來在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國醫(yī)生來到北京學習種人痘的方法,不久又從俄國傳至土耳其,隨即傳入英國和歐洲各地。18世紀中葉,人痘接種法已傳遍歐亞大陸。人痘接種法的發(fā)明,是我國對世界醫(yī)學的一大貢獻。
一直到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fā)明了牛痘接種法,1805年傳入我國。因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我國也逐漸用種牛痘代替了種人痘,并改進了種痘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