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他鄉(xiāng)遇故知
東京的天剛剛擦亮,神奈川碼頭的喧囂聲一如既往那樣毫無預兆地驟然而起,像是被捏住喉嚨了很久的公雞,在將死半死之際陡然被放開,便瞬間爆出的那聲明亮的啼叫。
被日頭燒得發(fā)紅的海平面上先是浮起了幾股濃濃的黑煙,冷不丁地一望過去,真覺得那是海水被燒著了在冒煙,幾股煙在海天的分界處被越拉越長,紅彤彤的煙囪終于鉆了出來,本來響亮地汽笛聲被委屈地摻和在碼頭上雜亂的喧鬧中顯得悶聲悶氣,最后直到懸掛著美利堅星條旗的旗桿露出來,碼頭上那些背著方形行李,從偏遠地方來神奈川或者江戶討生活的人,才意識到,這大概就是十幾年前第一次開進神奈川,不多時就葬送了德川幕府的那種由洋人駕駛的“黑船”,都張大了嘴吧,發(fā)出或“哦”或“啊”毫不掩飾的驚嘆,典型日本式的行為夸張。
在碼頭上歇息了一整夜的流浪武士可比這些旅人們注意到的要多得多,他們伸個懶腰站起身,呵了口氣在隨身太刀的刀柄描繪的金色家徽上,用袖口那只有一個手指寬的寸方干凈布料細心擦了擦,又抓了抓不知多久沒洗過的腦袋,那腦袋上的頭發(fā),中間短,兩邊長,日本國內(nèi)發(fā)布剪發(fā)令已經(jīng)有一年多的時間,而這些沒落的武士仍然在頭頂高傲地保留著德川時期月代頭的影子,他們用黑乎乎袖管揉揉仍然發(fā)紅的眼睛,用手遮擋初生的日光,定眼看船上上那一排漸漸清晰的羅馬文字,突然記起這艘客輪在昨天晚上的時候就已經(jīng)入過港,聽說是要到大清國的上海,在神奈川停留補充船上的淡水和必要的補給后就會南下,途經(jīng)鹿兒島直達上海,怎么的,突然又回來了,以為是自己看錯了。
“鹿兒島那邊,聽說昨天晚上有龍王都難得過去的大風浪,看來是真的,連美利堅的華盛頓號都被刮回來了?!币粋€剪著西式的短發(fā),手拿英國拐杖,前來搭船的日本商人走下嶄新锃亮的黑色馬車,看著這艘進入東京灣的**自言自語地嘟噥,無意間就解答了一旁跪坐著的早已沒有了俸祿的沒落武士。
船與岸之間架起了三米長的木板,因為是臨時決定在神奈川靠岸,所以不能在碼頭有太長時間的停留,以免占了其他船舶的位置,無論是船上的水手還是船下搭手的,都催促著要下船兜風的乘客動作迅速。
華盛頓號在當時也算得上是豪華的客輪,舒適的旅程相應的就是票價不菲,而與高昂的付出相對的又是高貴的客人。天沒亮的時候就從擁擠的老式帆船上解脫出來的從越前山區(qū)和北方的北海道來到天皇腳下闖世界的旅人們忘記了還要趕去已經(jīng)改名成東京的江戶城里找他們可以求生的活計,都一小撮一小撮地聚攏過來,觀察珍奇物種一樣貪婪地撲捉這些歐美貴胄身上的每一件對于他們來說新鮮的物件,從他們札幌的雪一樣白的膚色,薩摩的海水一樣湛藍的眼睛,越前的山峰一樣高挺的鼻梁,岐阜飽滿的麥穗一樣金黃的頭發(fā)到他們身上法蘭西香水散發(fā)出的比熏香的氣味濃烈百倍的香味,鍍金的懷表,便于隨身攜帶的玻璃質(zhì)威士忌酒瓶,還有女士拿著的象牙骨繡扇和撐著的蕾絲陽傘,紳士兩指間夾著的大拇指一般粗細的上等雪茄和上唇上方那兩抹卷曲的小胡子。
大多數(shù)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西方文化弄得應接不暇,恨不得這些東西能變成一幅幅圖畫讓他們可以拿根繩子捆起來帶走,等空下來的時候慢慢研究,不過這些眼花繚亂的日本人中仍然有幾個眼還沒花的人一眼看清楚了,這群下船的洋人里混著兩個亞洲人。在洋人的眼中,東方人都是一色的黑眼睛、黑頭發(fā)和黃皮膚,但是在臉上沒動過刀的前提下,亞洲人就能知道哪個是中國人、哪個是日本人、哪個是朝鮮人??匆姶舷聛砹藘蓚€亞洲人,第一時間就是去看他們的嘴唇,見他們的嘴唇厚薄適中,不像日本人那么寬也不像朝鮮人那么厚,立馬斷定了這兩個人是來自一衣帶水那邊的天朝上國的。
兩個從木板上腳步輕快地踏過去的小哥,年紀大些的那個,約莫是十八九歲的光景,是典型的上國皇城中常可見到的謙和與驕傲混雜的氣質(zhì),只是在整個人身上,這氣顯得更加明顯,白凈的面皮,清秀的五官,添上兩道英氣逼人的劍眉,像一把名家鍛造的寶劍,鋒芒被特意磨造成內(nèi)斂的柔和卻讓隱隱透出的劍氣更加凜然。而年紀稍微少些的那個,也有個十七八歲的樣子,五官已經(jīng)差不多定型,一根周正的鼻梁,像是被一刀削出來的,直挺挺的一道,不帶一點曲折,只是末了向下稍稍一彎,卷出一個不是十分明顯的鷹鉤,有點像洋人,深人中,下巴有點尖,鼻骨兩側(cè)的眼睛也是像洋人那樣是往里凹陷的,雙眼皮深得像刻出來一樣,眼睛算不得大,眼睫毛不密卻還挺長,整張臉輪廓分明,除了面皮不及西方人的白凈和黑色的眼珠子,和歐洲人混在一起可能真是難以分辨。
但是這些旅人之所以經(jīng)目光鎖定他們,倒不是只因為看出了這兩個少年是大清國的人,而還有一個附加條件,就是他們的頭發(fā),這些日本人印象中的大清國的人都是腦門锃亮,腦后一條大辮子,而且他們還確信這個印象絕對錯不了——滿清當年入關的時候為了這個辮子,那可是沒少對前朝遺民下殺手,當時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大明國人,為了保住自己腦門上受之父母的頭發(fā)而毅然千里迢迢地“下嫁”日本??涩F(xiàn)在出現(xiàn)在神奈川的兩個清國少年一身西裝革履不說還是清一色新政府官員們那樣的歐式短發(fā),而且沒覺得絲毫不自在,自顧自東瞧瞧西看看,不由的,讓這些旅人們感嘆自己從家鄉(xiāng)出來真是個正確的選擇——瞧瞧西方文明真是先進,連天朝上國都跟著移風易俗了。
沈哲和蕭冉出了神奈川的碼頭,按照他的記憶往橫濱中華街走,沈哲前世上大學的時候是主修日本語的,有一口標準的日本關東話,大學期間還在日本神奈川大學當過一年的交流生,對于橫濱也算是熟門熟路,雖然現(xiàn)在沒什么標志性建筑物道指引,但他自認為還是摸得對大體方向,他們是去年年底的時候在奧地利隨著兩隊使節(jié)團合二為一又遇上的,到了考察完德國后,恭親王一行繼續(xù)往東走依計劃訪問俄國,他和蕭冉則是按他的原定計劃一樣轉(zhuǎn)了個方向去美國,這次恭親王也學聰明了,關于沈哲離隊已是根本就沒往上報,直接一封電報發(fā)給李鴻章跟他告知這個情況,以防等到回去的時候太后如果問起他的干兒子,他什么情況都不了解,至于蕭冉,一個考察團里和他一樣的人多了去了,少一個沒人會注意。
他們邊走邊大略算了算日子,這哥倆兩大洋一橫渡,一大洲一橫跨,足足比恭親王他們晚了一個月的時間,不過能去正在蓬勃發(fā)展的美國轉(zhuǎn)一圈,也是值了,至少那肯定比去俄國走一圈值。
沈哲和蕭冉一路上沒什么遇到過什么事,渡大西洋的時候也沒有趕上啥風浪,太平洋更是一路順風順水的過來,誰承想,到了家門口竟給堵住了,蕭冉有些擔心,問沈哲:“你說,咱們要不要想法送個信兒回去,說是船遇到風浪晚了。”
沈哲邊四處張望判斷二人的方位,邊向蕭冉擺擺手:“咱們現(xiàn)在又不是在美國,一封電報立刻就能通知到,我們不過在這里停留八個小時,船上三個月都過來了這點時間何足道,就算是咱們寫信,那送信的郵輪還不是得跟咱們走一條航線,怕是信還沒到,咱們都到了。
蕭冉想想也是,便就作罷。
此時的橫濱剛剛當了十幾年的自由貿(mào)易港口,遠沒有沈哲印象之中的派頭,房屋最高也只有兩三層,但到處已經(jīng)充斥著洋腔洋調(diào),日本在面對這個新時代的時候,轉(zhuǎn)彎的確比中國要快很多,畢竟,他們以前信奉的那些也不是他們自己的,扔了不見得有多心疼,總管歷史,先是中國的學生,后來是荷蘭的學生,接著當了英國和德國的學生,最后師從了美利堅,不能不說日本人還是會學習的,只是光學不想那遲早是要出事的,以為以前的東西他們已經(jīng)拋干凈了,但其實仍然頑強地黏在血管壁上,新的血液已攝入,便開始暗地里發(fā)生反應,久而久之必然要發(fā)生病變,問題在于日本一病變,遭殃的不止是他本身,連同周圍的鄰國都要被他拖下水,實力夠的頂多衣服上沾點水,不夠的,必然就被他一起拉下水,曾經(jīng)的中國,半個身子就被他拉下了水,好在,最后堅守住了。
沈哲來這個世界已經(jīng)有將近五年的時間,但是還有些現(xiàn)代的時間觀念,覺得八個小時時間充裕,是打算去東京的銀座轉(zhuǎn)轉(zhuǎn),但是下船之后才猛然想起來,現(xiàn)在這個年代橫濱到東京連鐵路也沒通,一來一回不知要耗費多久,船可是不會等他們的,再者,在他的記憶里,1872年,銀座會有一場大火,這火不知道現(xiàn)在燒沒燒過,萬一那么趕巧不巧地讓他給趕上,那就虧大了,最終決定還是到中華街去轉(zhuǎn)轉(zhuǎn)比較保險。
但是很多時候,想著保險的事情,那未必就真的保險,太自信的錯誤沈哲同學那不是第一次犯也絕對不會是最后一次,在橫濱市里和蕭冉邊聊邊轉(zhuǎn)了一個多小時,還沒有找到地方,起初沈哲沒在意,以前他在橫濱進進出出大多都是搭地鐵的,兩點之間的時間感覺必然有誤差,但在懷表的分針第二次走過同一點的時候,他也沉不住氣了,終于找了個人問路,但是一連問了幾個人,人家都說沒聽過什么叫“中華街”的地方,沈哲很清楚地記得以前看相關報道的時候說,中華街在1859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形成了,他本來以為是自己許久沒說日語發(fā)音沒有以前那么標準了,特意放慢了語速,恨不得字字清晰地強調(diào)了一遍,但換來的答案,仍然是破浪鼓一般的搖頭。蕭冉勸他說,八成是當時跟沈哲說這個地方的日本人講的時候講錯了,這個意思就很明顯了,人家講怎么可能講錯,蕭冉這么說必然是認為自己聽錯了。
無路可進,至少還有路可退,日后有機會再來日本的時候再去尋便是,要是真的沒有,大不了自己建一個出來。
“沈先生?”他背后突然響起一個聲音,用有點懷疑的語氣叫他。
沈哲聽見這聲音一愣,他對自己的日語聽力還是拿得準的,覺得這大街上本來也沒什么人,日本姓里面好像也沒有“沈”這個姓,于是乎確定這個聲音在叫自己,便站住腳轉(zhuǎn)過身。
耳邊已經(jīng)傳來來蕭冉的神速反應;“這個人眼熟啊。”
他的面前是個有點黑的日本人,但那人正好站在東面,沈哲一轉(zhuǎn)身,陽光就直面刺了過來,一時間他沒看清楚那人的長相,但身形輪廓卻如同蕭然所說——眼熟。
那日本人看沈哲可沒有一點光線障礙,仔細打量一下一下他,立馬確定了自己沒認錯人,大步走到沈哲面前,熱情地大力拍打他的肩膀:“還以為我認錯了,真的是你呀,幾時到日本的?”
這日本人一走進,沈哲把他的容貌算是看了個清晰,立馬拍手一笑,指著來人:“東鄉(xiāng)勝道?!?p> ————————-=——————————
PS:橫濱中華街在1959年橫濱開港時建成的便與外國人活動、聚居的類似于租借性質(zhì)的地方,最初被稱為唐人街,1912年改名為南京街,戰(zhàn)后更名為中華街。現(xiàn)為亞洲最大的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