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一了,怎么治理天下,這是個問題,得有個大章程。
有人說,剛剛滅掉天下諸侯,人心不穩(wěn),離咱們根據(jù)地比較遠的地方,比如原先的齊國、楚國、燕國,應該派遣始皇帝的至親兒子們?nèi)プ瞿抢锏耐酰@個意見得到了幾乎所有朝臣的贊同。但李斯卻有不同的見解,他以史為鑒,列舉了周朝的例子。說周朝實行分封制,把至親、功臣、賢臣這些自己覺得可靠的人全部分封出去,以鞏固周朝的統(tǒng)治,結(jié)果最后這些封國之間相互攻殺,殺了幾百年,生靈涂炭,血流成河,而周天子卻不能禁止他們,最后更是失去了天下,這個前人犯過的錯誤,我們不能再犯了。始皇帝支持李斯的見解,覺得他說的對。
始皇帝覺得天下之所以大亂,就是因為天下有諸侯王,如果沒有了這些自己有地盤有軍隊有賦稅的諸侯王,那天下就不會再起刀兵,就會天下太平。其實李斯的意見,就是始皇帝本人的意見,如果沒有始皇帝的支持,李斯根本不敢提出那樣的意見。李斯就是始皇帝的代言人。這點大家可以學習學習。如果將來你們有什么話不方便說,可以先找個代言人,讓他去說,然后你再支持他,這樣如果真有問題,還有個緩沖,還可以回旋,這是個小手段,但確實很管用。
現(xiàn)在我們來想一想,這兩種策略,哪個是對的。從后來的發(fā)展來看,其實前者更有道理。秦國大臣提出來的分封制,與周朝的分封制相同,這個相同,指的不是形式上面的相同,形式只是表面上的,我說的是實質(zhì)上的相同。他們相同的地方都在于,他們都是從實際情況出發(fā),依照當時的形勢,來制定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李斯的策略,也就是秦始皇本人的策略,就有一些理想化了,有些脫離實際了。
秦國用暴力滅掉六國,只用了十年的時間,時間太短,還沒有時間來得及消化,人心不附。秦國對整個天下的控制力還不是很強。秦國控制力最大的地方,毫無疑問,就是秦國的故土,關(guān)中之地。秦國是以關(guān)中一地取得的天下,其實這個后世也有例子,比如當年稱霸世界,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也僅僅是起于英倫三島,所以不要因為“地方小”就小看人家,競爭力強不強,不在于那個,思維不要僵化。離秦國故地最近的地方就是原先魏、趙、韓的三晉之地,由于離自己的大本營最近,方便控制,如果出了問題,直接從自己根據(jù)地發(fā)兵,很快就能夠解決問題。所以秦國大臣講分封,并沒有考慮將這三個地方分出去。秦國大臣講的分封,就是要分曾經(jīng)的楚國、齊國和燕國這三個地方。因為這三個地方離自己的根據(jù)地太遠,如果出了問題,有些鞭長莫及。所以需要派可靠的人去鎮(zhèn)守(秦始皇的兒子們),同時要給這些人足夠大的權(quán)力(把這地方給他,你自己的地方,難道你不出力去保護它嗎,有積極性)。這樣如果地方出了事,地方就可以自己解決,地方實在解決不了,中央再進行干預,這樣最起碼地方還能夠給中央爭取到一些緩沖的時間。我以為,這是秦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后最實用的策略。
至于秦始皇擔心的事情,他怕以后天下會像周朝一樣,因為有“個體戶”而出亂子,其實那是以后的事情了。未雨綢繆雖然是好的,可是立足于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當下的問題都不能解決,卻要去解決以后的問題,這不是很可笑嗎。生存都沒有了,還談什么能夠活得好。擺在眼前的問題,永遠有很多個,一定要找到那個最迫切的問題,之后解決他,再之后用與時俱進的策略再去解決新的最迫切的問題。道理就是這么個道理,但是能不能做到,那就因人而異了。
有人會說,這是不是太苛刻了,要求太高了吧。沒錯,我也覺得有些苛刻,但問題是,如果你想要一直贏下去,你就只能這樣,根本沒有別的選項。你覺得那,反正我是這么認為的。
始皇帝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個郡都設(shè)有管理人員作為皇帝的代言人,消滅自主的封國變成中央直轄的郡縣。同時將天下鐵器全部收繳融化,弱化民眾的反抗能力。有人說,最上等的策略是弱化人們的內(nèi)心,使其根本沒有要反抗的念頭。而具體實現(xiàn)的手段,就是要通過教化來實現(xiàn)。所以始皇帝讓天下百姓都沒有可以造反的武器,這是不高明的手段。但是個人以為,這個世界上有能夠被教化的人,就一定也有不能被教化的人。如果只靠一種手段,想要讓天下長治久安,估計不太行。
本人以為,不讓民眾擁有武器,這個策略是正確的,沒有什么不對,最起碼老百姓斗毆時,手里沒有家伙,不容易出人命。秦國后來滅亡,與收不收繳武器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
將天下富豪都遷移到首都咸陽,我覺得這個挺有意思。富人手上有錢,有錢就能支配許多需要錢的人,這就自然會形成影響力,從而形成一定的權(quán)力。要是把這些人放到地方,對其放任自流,用不了多久,這些人就會成為地方豪強。一旦天下有變,這些地方實力派很可能就會站出來鬧事。把這些人放在首都,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方便控制。要是想要鬧事,分分鐘鐘就能收拾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