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7年年末洛陽
一個月前,因為擔心洛陽不穩(wěn),司馬昭決定放棄攻取壽春,準備撤軍。由于古代大軍在出征后,如果未勝而撤是相當危險的,歷史上那種因為撤軍后被敵軍追擊造成的大潰敗,數不勝數。
所以鐘會制定了詳細的撤退計劃。
一、白天軍營里用快馬令旗制造調軍假象,夜里大軍在分批撤離,三天時間西、南、北,三個方向合圍壽春的魏軍全部安全撤走。
二、淮河以南靠近壽春的魏軍,除了幾座堅城保留一些守軍,其余全部撤往淮河以北防守。
因為司馬昭大軍撤退后,淮南曹髦的軍隊必定反撲周邊城池,若還留軍隊在淮南地區(qū),等于是白白送給曹髦。
司馬昭帶領禁軍北軍回洛陽以后,洛陽一些不安分的世家公卿,和眾多議論紛紛的百姓,都有些噤若寒蟬起來。
因為朝中無帝,而曹髦又在淮南發(fā)布了討伐司馬昭的勤王詔書,一些世家公卿和大部分的百姓,皆是人心惶惶。
很多朝廷駐防在各地的兵將,也似乎有蠢蠢欲動的跡象。
…
大將軍府內
司馬昭眾多幕僚皆在。
驃騎將軍王昶率先開口道:“大將軍,如今皇帝去了淮南,各地皆是人心不穩(wěn),蜀國的姜維還在不停的攻擊雍涼地區(qū),長此以往,要出大事的,必須得想個合適的辦法出來才行”。
“是啊,是啊”,眾幕僚你一言我一語,都在議論紛紛。
“好了!”,司馬昭發(fā)聲后,眾人皆安靜下來,
“吾已經決定另立新君!”
公元258年正月
郭太后在司馬昭的要求下接連發(fā)布皇太后令:
“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東海王子髦,以為明帝嗣,見其好書疏文章,冀可成濟,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數呵責,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誣謗吾,遂隔絕兩宮。其所言道,不可忍聽,非天地所覆載。吾即密有令語大將軍,不可以奉宗廟,恐顛覆社稷,死無面目以見先帝。大將軍以其尚幼,謂當改心為善,殷勤執(zhí)據”
“而此兒忿戾,所行益甚,舉弩遙射吾宮,祝當令中吾項,箭親墮吾前。吾語大將軍,不可不廢之,前后數十。此兒具聞,自知罪重,便圖為弒逆,賂遺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藥,密因鴆毒,重相設計。事已覺露,直欲因際會舉兵入西宮殺吾,出取大將軍……吾之危殆,過于累卵。吾老寡,豈復多惜馀命邪?”
在一頓摸黑曹髦之后,郭太后又發(fā)布了懿旨,宣布廢除曹髦帝位,改立燕王曹宇之子曹奐為大魏新帝。
此舉過后,魏國人心又似乎漸漸穩(wěn)定了下來…
…
淮南這邊在得到司馬昭重新立皇帝的消息后,曹髦手下等一干將領皆是痛罵司馬昭是賊子,無恥之極。
相反,作為所謂被廢掉的皇帝,曹髦本人倒很平靜,因為他早就知道司馬昭回京后另立新君是必然的,所以也沒太多感觸。
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的曹髦和淮南的將士們,都習慣的開始稱司馬昭那邊的魏國為“北魏”。
這一年的正月,氣候沒有什么特別,還是像往年一樣寒冷,淮河一帶都下起了大雪,大地上一片銀裝素裹。
曹髦看著白雪皚皚的世界,心中悵然若失,也不知道皇后她們怎么樣了…
…
曹魏三國時期,因為常年的戰(zhàn)爭,導致各國人口都極速下降,當時魏蜀吳三國明面上總人口加起來也不到千萬,但是士兵卻似乎總是超級的多,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大軍出征。
這些其實是因為三國時期特殊的兵制給人造成的誤解。因為連年的戰(zhàn)爭人口的減少,各國根本維持不了大規(guī)模的常備軍,除了少數常備軍和武將的私人部曲外,大部分基本都是以軍屯為性質的世軍屯兵,平時種田,戰(zhàn)時才從兵。
所以戰(zhàn)爭的發(fā)動時間基本在夏種之前或者秋收以后。軍屯兵的好處在于只需要備足糧草就好。但戰(zhàn)斗力和武器裝備就有點差強人意了,畢竟還要留著性命回去種田…
在司馬昭撤軍后,曹髦就命壽春的守軍出城控制了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在分兵守衛(wèi)各個要塞據點后,士兵們就地開始屯田與北魏在淮河一帶對峙。
當然,而淮河以南也還有幾座堅城尚在北魏的控制之下,比如合淝等。
這一時期的淮南這一塊兒,一直是魏國歷史上人口較多的地區(qū),整個魏國不到五百萬的人口,其中就有一百多萬人口在淮南地區(qū)。
曹髦熟悉歷史,所以知道,人口才是三國時期最大的資產,因為屯田世兵制的原因,有多少人口就有相對比例的士兵。這也是為什么這一時期,各國交戰(zhàn)都要掠奪人口的原因。
前世的時候,曹髦看過很多穿越小說,幾乎那些人穿越到的朝代,都是人口爆炸的宋明清時期,土地兼并,富者田連陌,窮者卻無立錐之地。所以似乎只要給窮人分田就能快速發(fā)展起來。
但是曹髦穿越到的時代是三國,就不一樣了,人口少,土地是根本不缺的,大批荒廢的田地都無人耕種。曹髦想發(fā)展起來,就得打造精兵計劃。
吳國援軍撤回東吳以后,曹髦手里的士兵是十五萬,大部分都是屯田兵,還有少量諸葛誕所屬的郡兵。騎兵有文鴦的一千部曲,還有曹髦李同帶來的五百騎兵,淮南的本地騎兵有五千人左右。
曹髦將這些騎兵合并到了一塊,又在民間搜集了些馬匹,補充到了一萬騎,并賜予這支騎兵部隊新番號“虎賁騎”。隨后任命文鴦為蕩寇將軍,統(tǒng)領這支騎兵并進行高強度訓練。
又從淮南數萬屯田兵中選出身體素質較好的五千士卒,再從災民、游民、農夫、漁民、船工、纖夫、獵戶等破產的貧苦民間百姓中,招募身體強壯者五千人,合計一萬人做為天子親軍,任命滿長武為破虜將軍,統(tǒng)領并訓練這支部隊,此軍番號為“神策軍”。
另外升諸葛誕為尚書令,并繼續(xù)兼領揚州刺史,主要統(tǒng)籌和治理淮南地區(qū)的民政問題。
任命李同為安南將軍,統(tǒng)領淮南軍屯兵,進行屯田,訓練,防守。
之前被免職的長史吳綱,被曹髦重新起用,任命為尚書右仆射。
任命諸葛誕的小兒子諸葛靚為尚書郎。
蔣班,焦彝等原先淮南的眾多將軍和官員,皆有升遷…
曹髦準備打造起募兵制的職業(yè)兵路線。
…
吾心固靜
很多讀者對北魏這個稱呼反感,但這是為了區(qū)別陣營不同,總不能雙方大戰(zhàn)的時候都叫魏吧? 就算不考慮這點,曹髦去了淮南,如果還稱北邊的為大魏,那不是更等于承認了司馬昭那邊才是正統(tǒng)? 淮南的這邊的軍民是因為那邊立了曹奐為帝,稱呼人家北魏,稱呼自己這邊為大魏,也是為了不承認北邊的魏是正統(tǒng)。 拜托大家想想吧,別人云亦云,說這毒的人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