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隴山軍

第十五章 大燕風云

隴山軍 蒼蚺 2602 2022-08-17 23:46:20

  下沈莊的情況只是大燕眼下亂局中最微不足道的一處,除了沈俊仁這些下沈莊的村民為自己的前途憂心之外,沒有人會關注到這個地方。

  隨著蘇家河村民的加入,下沈莊已經人滿為患,而周邊除了李堡和甕城外其他幾個村子也準備參照蘇家河并入到下沈莊內,眾人都明白在這亂世之中,抱團取暖才可能有機會活下去,但是下沈莊已經沒有足夠的地方去安置,所以在商議之后便準備對下沈莊的堡墻外重建新的外墻。

  下沈莊的地理位置是處于從涇河川至北塬的塬頭,道路在盤桓而上到了下沈莊的東側時,卻因遇到黃土高原特有的溝壑不得不中斷,而后折向北才抵達塬上。到了塬上后,穿過下沈莊西側又遇到一條溝壑,只能再繞出去到南邊有一段大約三丈寬天然形成的道路與西側的塬面相連,因此下沈莊成了塬上東西交通的必經之路,位置相當重要。

  但如此的地形也給了下沈莊外擴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沈俊仁在和眾人商討了很久之后,方才下定出南門向西擴充。一是西邊的塬面是一個整體,有耕地,也有荒地,可以容納更多的鄉(xiāng)民;二是利用南側緊鄰溝壑利用地形只需重點修筑三面的堡墻,遇到進攻也可以減少一面的防御,而外擴之后,南門溝下的那道小溪也成了莊內的水源地,若遇到圍困最起碼不會缺水。

  計劃擬定,大家伙便趁著神武軍與西京軍交戰(zhàn)無暇顧及此地的機會開始動工,而沈俊仁也趁此好好了解了一下大燕的情況。

  沈俊仁看完之后方才知道,這大燕立國已經二百四十余年,其前一個朝代也叫“唐”,并且似乎和沈俊仁記憶中的唐很相近,唯一的不同是這個“唐”的末帝叫李漼。

  大燕的太祖張允伸原來是唐朝的盧龍節(jié)度使,唐咸通十一年燕太祖攻克長安,李漼在宮中自焚而死,唐朝滅亡。隨后燕太祖在長安登基建立大燕,年號廣明,太祖七年遷都東京洛邑,并以長安為西京,設西京留守負責涼州事。

  大燕建立后在中央對大唐的政體做了更改先以尚書臺領政事、中書省領內朝監(jiān)察事、門下省領軍事,并通過一系列征伐將各地大小節(jié)度使全部消滅,而后在廢除節(jié)度使之職,將軍民政事全部分離,在地方施行州縣制。

  燕太祖十二年廢中書省,改尚書臺為議政堂,門下省為樞密院,議政堂設領議政大臣統(tǒng)領六部負責政事,樞密院設樞密使主管軍事。到了太宗十年又復設中書省,以太子為中書令負責監(jiān)察并協(xié)助議政堂處理政事,后為定制。

  大燕的軍制則分為禁軍、常備軍、守備軍和鄉(xiāng)軍,其中禁軍除駐守洛邑外,還駐軍洛邑周邊的孟州、鄭州、陳州、定州、大名府、濟州、襄州、陜州、解州等地,共有兵員十萬余,平時以禁軍備兵使負責禁軍訓練、樞密副使負責兵員調配、兵部左侍郎負責禁軍后勤,三人統(tǒng)一向皇帝匯報,有皇帝親領。

  次一級是十九支常備軍,人數(shù)從五千到三萬不等,總兵員十萬余,與禁軍人數(shù)基本相當。人數(shù)最多的奉圣軍是燕太祖的嫡系兵馬延續(xù)而來,共有三萬二千余人,是除了禁軍之外最龐大的軍隊,由皇帝親領。平時只設典軍校尉負責軍隊日常訓練,不聽從樞密院的調令;戰(zhàn)時由皇帝選派將軍臨時指揮作戰(zhàn),并可奉旨統(tǒng)領安遼、晉寧、燕山三軍。

  燕遼大地作為大燕的起家之所有四支——安遼軍駐錦州、燕山軍駐朔州、晉寧軍駐晉州、奉圣軍分駐大同、薊州;江南、兩湖作為大燕的財源稅收重地也有四支——江安軍駐徽州、江寧軍駐江寧、安江軍駐杭州、威江軍駐潭州;

  而為了控制南方威壓三苗,在閩粵駐有三支——平武軍駐閩州、安南軍駐廣州、平靖軍駐梧州;作為天府之國存在的西南大地,為了有效震懾西南夷駐有四支——昭化軍駐南鄭、西川軍駐成都、巴山軍駐恭州、綏化軍駐大理。剩下的四支常備軍便是控制涼州抵御生番和柔然的西京軍、神武軍、定難軍和武衛(wèi)軍。

  守備軍則是大燕在關鍵戰(zhàn)略要地進行設立,對當?shù)貙嵭熊娛鹿芾恚允貍滠娭笓]使統(tǒng)領軍隊、指揮同知負責地方民政,兵員大多在三千人左右,平時歸議事堂負責,戰(zhàn)時由樞密院委派臨近常備軍統(tǒng)轄作戰(zhàn)。

  鄉(xiāng)軍則多見于邊境州縣,由本地鄉(xiāng)民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不受侵犯,自發(fā)組織的武備力量,鄉(xiāng)軍人數(shù)少則一兩百,多則三五千,一旦成軍都需向當?shù)刂菘h報備,由守備軍指揮同知負責,平時務農,戰(zhàn)時征召補充守備軍、常備軍或單獨作戰(zhàn)。

  大燕的這套體制可以說是非常完善的,但是這一切都隨著江寧軍的反叛而分崩離析。

  神武軍作為原先大燕的常備軍,共設有步營十、騎營五、弓弩營五,總計一萬兩千五百人駐扎涇州,目前的神武軍統(tǒng)帥是原先大燕信陽侯、樞密同知、征西將軍王毅。

  王毅是一員老將,也是大燕當下為數(shù)不多從低層憑借戰(zhàn)功逐級升遷而來的一軍統(tǒng)帥,歷任都頭、營副指揮使、營指揮使、軍政司丞、樞密院通判、殿前檢閱校尉、殿前副都指揮使、兵部左侍郎、軍副指揮使、樞密同知、軍指揮使,因功封信陽侯,食邑五千三百戶,可以說是大燕曾經眾多士卒心中的偶像和楷模。

  但就是這樣一個楷模,三年前也反了!王毅的反很簡單,先帝對他有大恩,可以說沒有先帝——還是大燕一名普通皇子時對他的知遇之恩,也就不會有他這個大燕楷模。所以聞聽先帝駕崩、新皇被弒,王毅不顧眾人反對決然的選擇了“清君側”。

  只是王毅這一反,將整個大燕的涼州關隴都帶反了。起初王毅認為以自己在大燕軍中的影響力,不說云合影從,但也應該是蠅附驥尾,結果呢?

  就連屬于涇州大本營下的鶉觚、崇信軍、華亭軍都不愿意,于是他只好先率軍穩(wěn)定后方,再加上這三年來的天災,到目前為止別說東京洛邑了,連西京的城門在哪都沒看見!去年好不容易攻下的彬州,結果現(xiàn)在又丟了,這讓老帥王毅可以說是顏面盡失。

  相比于已經年逾七十的老將王毅的勵志故事,西京軍的統(tǒng)帥霍振宇才而立之年。他可謂是根正苗紅的大燕N代?;粽裼畹南茸姹闶歉S大燕太祖起兵、后來功臣榜排名第五、燕太祖妻弟、食邑一萬三千七百戶的鄠武侯霍彊。大燕立國后,燕太祖以霍彊為京兆鎮(zhèn)守使統(tǒng)帥西軍攻伐涼州,后改京兆府為西京,以霍彊為西京留守震懾關隴。從此霍家的西京留守就成了世襲官職,同樣的鄠侯的爵位也是世襲罔替。

  按理說霍家應該老實本分的替大燕守好這關隴天府之地,怎么也會造反呢?原因很簡單——霍家的女兒是先帝的皇后、哀帝的生母、霍振宇的親姑,伴隨著哀帝被弒,霍振宇的姑母也莫名其妙的死了,于是霍振宇也就起兵了。至此整個大燕的西邊徹底糜爛,陷入了戰(zhàn)火之中。

  沈俊仁得知這些事情后,只能說這大燕有點像東漢末年,都是因為一個不起眼的突發(fā)情況而讓整個帝國陷入了崩潰之中,只是危機或許早已就埋藏在歲月的積累之下,只等待著一個火星便點燃了。————————————

  謝謝大家的支持~大家可以先收藏,然后慢慢看哦~

  有喜歡本書的也可以投個推薦票,鼓勵下小蒼~

  感激不盡!

謝謝大家的支持~大家可以先收藏,然后慢慢看哦~   有喜歡本書的也可以投個推薦票,鼓勵下小蒼~   感激不盡!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