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日益浮躁的社會當中,語文學習關系到一個人的終身發(fā)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關系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課堂有效教學也好,課外大量閱讀也罷。以我之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社會生活實踐才是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最佳方式。
課堂有效教學可以為我們打下堅實的基礎,使我們的學習更加快捷有效,但若缺乏社會生活實踐的鍛造會造成我們的思維僵化,行動能力低下。課外大量閱讀可以擴寬我們的視野,澆筑我們的夢想,但是學習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踐,只有實踐才可以幫助我們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夢想。而不是做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讀書人。在現(xiàn)在的社會,精通一門手藝可以在各地游刃有余,正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僅憑理論知識是很難在這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生存下去。所以我深知一個道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老先生的話激勵著我們這一代人不斷地實踐總結。因此,我大膽的提出觀點:實踐是學習的前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學習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踐,在不斷的嘗試實踐中我們學習的進度會得到飛快的提升。?有一天,豐子愷先生忽然靈感來了,研墨揮毫畫就了一幅題為《賣羊》的漫畫:一個農人牽著兩只湖羊,到羊肉館來賣給老板。畫好后,豐先生覺得很滿意,就帶上漫畫來到羊肉館,想讓老板和顧客們也欣賞一番。誰知道,一位農民顧客看了卻連連搖頭發(fā)笑。豐先生覺得納悶兒,就上前虛心地請教他因何而搖頭發(fā)笑。那農民說,多畫了一條繩子。豐先生聽了,回過頭來又仔細看看自己的畫,覺得想不通:兩條繩子牽兩只羊,哪里多了繩子?這時,那個農民站起來認真地告訴他,牽羊只需牽頭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條繩子就夠了。此時,豐先生才恍然大悟。
成功不是憑夢想和希望,而是憑努力和實踐。愛迪生誕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米蘭鎮(zhèn)。他一生只在學校里念過三個月的書,但他勤奮好學,勤于思考。愛迪生一生有1000多項發(fā)明。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失敗才成為了名垂千古的“發(fā)明大王”。常常從連續(xù)工作兩天三天的極度緊張中擠出來時間付諸于實驗。他翻閱了大量的有關電力照明的書籍,決心制造出價錢便宜,經(jīng)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電燈愛迪生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種耐熱材料全部寫下來,總共有1600種之多,一次一次的實驗將燈泡的壽命提高到1200個小時以上?,F(xiàn)在,當人們點亮電燈時,每每會想到這位偉大的發(fā)明家,是他,給黑暗帶來無窮無盡的光明。
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目標既定,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曲折都不灰心喪氣,不輕易改變自己決定的目標,而努力不懈地去學習和奮斗,如此才會有所成就,而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