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那時家里每餐伙食還算可以,每餐吃的好、吃的飽,而且,參須燉雞、清蒸魚也是平均半個月能吃到的,怎么可能我們會拮據(jù)到要伸手向善叔婆借錢買菜的地步呢,我無法理解,印象中并沒有這么困難日子,現(xiàn)在閑聊,媽媽才云淡風(fēng)輕的說道:“那時你和你弟都還小,這些困難,說了你們也不懂,又是讀書長身體的時候,需要營養(yǎng),營養(yǎng)是斷不能缺的,所以借錢也要保證伙食呀”。但5塊錢能解決什么問題呢。
媽媽隨即和外婆商量,什么工作才能每天有收入,外婆說,當(dāng)然是做生意,但是做生意需要本錢,我們沒有。還有就是做工,就是建筑工人,聽說可以按天結(jié)算工錢的。90年代初,改革開放初見成效,即使我們這樣的小城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家里收入多了,有了存款,大部分人的第一目標(biāo),是建一座自家的大房子,無論小鎮(zhèn)還是農(nóng)村,建房子的活很多,跟著包工頭去做建筑工,有按天結(jié)算的有按進度結(jié)算的,總之都是來錢快的活。
住在外婆家對面的賢伯,就是其中一個包工頭,可以先跟著他去找活干,師傅工是需要手藝的,小工無需經(jīng)驗,挑磚、篩沙石、拌水泥、挑灰桶、傳材料給師傅工都是力氣活,只要肯賣力氣干活就行;搭竹架、抹灰、砌墻、鋪鋼筋、鋪水泥等是師傅工的活,需要學(xué)過專門的手藝,爸爸以前學(xué)過建筑工手藝,不成問題。
外婆及時送來了200斤大米和300塊現(xiàn)金,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這個可以天天結(jié)算工錢的好工作機會,聯(lián)系好了包工頭,既解決了我們家的燃眉之急,還為后續(xù)的生活提供了解決方案,外婆真是我們的大救星,至于外婆的弟弟,我們的舅公卻不知所蹤。連太外婆也不知道,多年以后,舅公才捎來信息,要接太外婆去云南,外婆只好派我舅舅,護送老阿太一人去機場,可憐阿太年紀(jì)那么大了,第一次坐飛機,去遙遠的只在地圖上認(rèn)識的云南,原來舅公躲債逃到云南去了。
從那年開始,過年過節(jié),爸爸再也不去舅公家了,不僅不到舅公家,老爸從此也沒再叫過他一聲阿舅了,哪次非得提到這個人,爸恨恨的說,那個人,如果媽在場,不免又要受一次傷,聽到“那個人,你阿舅”這樣的話。這也是為什么每次過年到太外婆家,老阿太歡喜的到門口來接,滿是歡喜,轉(zhuǎn)而沒見著我爸,眼里一陣失望,一陣心酸,媽媽還是很親熱的喊阿婆,我們還小,自然是喜歡過年過節(jié)去親戚家的,叫聲阿太,老人家心里好些,年總是要熱熱鬧鬧的歡歡喜喜的過。
那年開始,我也再沒見過舅公,小孩子的好奇心還沒開始問為什么,一進門見到桌上擺著的花花綠綠好吃的餅干、糖果、過年炸的年糕、馓子、芋圓等好吃的零食,十萬個為什么都不用問,哪里比的上眼前好吃的零食重要呢,小伙伴們一起玩樂,有好吃的好玩的,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也不懂。
回家的時候,阿太總是叮囑我,叫你爸爸明年一定來啊,我只嗯嗯,好的,雖感到好奇,但從沒問過為什么。我只記得阿太家好吃的糖果、芋圓,娘酒,還有好多好看的小人書,三國演義、葫蘆娃等這些小人書的插圖我至今都記得,阿太家的2個廚房,廚房里還有個天井,天井那里裝了搖水井,旁邊還有個雜物間我都記得,唯獨為什么過年都是媽媽帶我和弟弟來玩,爸爸不來,這是為什么,我沒問過媽媽,因為我知道,問了也沒用,媽一定會嚴(yán)厲的說我,大人的事,小孩不要多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