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了包攬家庭放牛工作的生活,早出晚歸,陪家中唯一的那頭老牛丈量可以找到青草的每一寸土地。牛是耕牛,已經(jīng)給我家辛辛苦苦耕了三年多的地,名副其實是我家一份子。這里的土地比較貧瘠,為了改善土地狀況,生產(chǎn)隊號召大家將草割了集中在一起,埋入一個巨大的坑中等待腐爛,然后用來給土地施肥。于是,讓牛吃草這個事情就不是簡單的事情了,土地上基本沒有草,一眼望去,除了莊稼,就是裸露的白慘慘的山石。我每天必須加快步伐,將老牛趕到遠處的山上,才能找到足夠老牛吃飽的青草。除了放牛,我還幫著家里種地,與老牛建立起感情后,耕起地來,特別得心應(yīng)手,然而這種小小的成就并不能改變家中一窮二白的現(xiàn)狀。
大概是在開學(xué)前,家里來了一個客人,是我的伯伯。伯伯在新縣縣城教書,聽說我落榜的事情后,親自來了一趟,給我?guī)硪惶赘呖冀滩?。于是接下去的兩個月,我一邊放牛種田,一邊翻看這些教材。兩個月的時間,我將這套教材從頭至尾看了一遍,發(fā)現(xiàn)里面的內(nèi)容均是我曾經(jīng)掌握的。我將教材束之高閣,再也不想去看,也徹底熄滅了再次高考的心思。
純粹放牛種田的日子是枯燥的,我一直想學(xué)門手藝——木工活,這是我從小就感興趣的事情。記不得具體多大年齡,也就是七八歲時,我在看多了木匠三叔干活的場景后,自己就可以動手制作推刨和鋸子,然后用自制的推刨和鋸子制作出簡易的兒童獨輪推車、風(fēng)車、手槍、陀螺,以及乒乓球拍。這些玩具,我都會拿出去與同齡人一起玩,特別是乒乓球拍,帶到學(xué)校里,學(xué)校里有一塊水泥臺面,正好可以打乒乓球。球沒有,同班一個癩頭的女同學(xué),其父親在新縣化工廠上班,拿回來一些黃色的厚實的如乒乓球樣的小球,彈性非常差,但依然被同學(xué)們拿來打乒乓,而且樂此不疲熱情高漲,不知道打壞了多少個這樣的球。我的能干,不僅收獲了小伙伴的友誼,更讓我在這些小伙伴心目中樹立起高大的形象,我的身后永遠有一群屁顛顛跟著的小朋友,他們稱我為“老大”。這個稱呼,在我往后的日子里,不斷在朋友圈中流行。
我想學(xué)木工活,這個念頭在高考落榜后尤其強烈。當時三叔李義成是古化河公社有名的木匠,接的都是公社的公活,公社以及那些防疫站、食品站、供銷社、信用社、醫(yī)院等等公家單位,桌椅板凳都由李義成為首的木匠小隊制作。李義成每天早出晚歸,一年四季沒有休息日。我在幾個晚上,高一腳低一腳地走過崎嶇不平的村道,叩響李義成家門,表達自己的意思后,李義成永遠是那句話:“等我空些教你,你先等著?!边@一等,等到1980年12月份,公社的活很少了,李義成不得不出去接私人的活,而這一出去,說不定就是鄰村或者鄰縣,我連李義成的人影子都看不到了,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學(xué)木工活這條路,也是走不通的。
走投無路的我,不知從哪里找出一本印刷并不規(guī)范的《增廣賢文》,泛黃的紙張散發(fā)出淡淡霉味,有些紙張輕微破損,字便碎了,然而這些都不能減少我對這本書的熱情。自從讀完這本書的第一頁“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將心比心。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蔽揖驮僖卜挪幌逻@本舊書,我早上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這本書,放牛時看,種田間隙看,晚飯時看,睡覺時看,直至將這本已經(jīng)舊得泛黃的書中每一個字都牢記于心,當然,對于那些個碎掉的字,我努力拼接好,也便可以認出來。
房間里的土胚墻壁上貼滿了我和正上小學(xué)的弟弟李恒財?shù)目季?,報紙一般人家是得不到的,書是舍不得撕的,作業(yè)本又太小,只有考卷適合貼在墻上。墻上還有兄弟倆每學(xué)期得到的三好學(xué)生等獎狀,將簡陋陳舊的房間妝點出生機與喜氣??梢詫⑦@本書背誦出來后,我將《增廣賢文》的內(nèi)容一字不落默寫在一面墻壁的考卷上,然后將這本書鄭重其事放進木箱中,那些舊書頁經(jīng)不起多次翻閱。我將這本書倒背如流,每背誦一次,心就如同正跋涉在崎嶇山路上的旅人,轉(zhuǎn)過一個彎,看到一個風(fēng)景,再轉(zhuǎn)過一個彎,又看到另一個風(fēng)景。十七年沒有走出過古化河公社的我,從這些字中,窺探了人性、懂得了內(nèi)斂,思想隨之豁然開朗。我站在自家破舊的門樓上,眼光想要越過那并不高的山頭,去一探外面的世界。
年底,李玉花出嫁了,本來與我睡一張床的李恒財搬到了李玉花房間,我從此擁有了一個人的夜晚。一個人的夜晚有些無聊,有些寂寞,我翻出家里的舊收音機,搗鼓了半天,終于收到兩個電臺,其中一個電臺,是香港益友電臺。
每天晚上七點開始,主持人會講一些基督教的理念,以及一些人生觀點,其中有一句,讓我牢記于心,大概意思是一個人若想成功,就應(yīng)該做自己最內(nèi)行的事。這句話,后來成為我成功道路上的指路明燈。益友電臺雖然宣傳基督教理念,但很多觀點還是非常切合實際,比如有一句:一個人,不管信不信神,若是病了,應(yīng)該去醫(yī)院。這讓并不信神的我成為了益友電臺的忠實聽眾,從第一天收聽到這個電臺開始,到再也收不到這個電臺的一年多時間,幾乎每個晚上的七點,我都守在收音機旁邊。那四百多個夜晚,我一生中最迷茫的時間,因了益友電臺的陪伴,眼前的迷霧漸漸散去,溫暖的陽光,漸漸照進我接近封閉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