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仙俠

穿入全真教

第一三二章 妙香佛國

穿入全真教 司空詡 2290 2015-09-10 14:43:46

    “快看那人,該不會又是從大宋那里逃難過來的?”

  “嘖嘖嘖!真慘,中原亂成一團,還是咱們大理好。”

  “誰說不是呢,放眼天下,四處烽煙,也就咱們大理國數(shù)百年來祥和平靜,得享太平盛世。”

  “阿彌陀佛!都是佛祖菩薩保佑?!?p>  “正是正是,不如咱們現(xiàn)在就去大佛寺祭拜,對了,別忘了帶足了香火錢,免得佛祖怪罪?!?p>  “可我家銀錢不多了,算了,為了佛祖保佑,就是不吃不喝,我也認了?!?p>  “對了,沒有佛祖,哪有我們的太平日子?!?p>  ……

  聽著兩人的對話,司空湛無語搖頭,能過上數(shù)百年的太平日子可不是神佛的功勞。

  有關(guān)神雕三部曲的事情,哪怕是相關(guān)歷史,他都可以說知之甚詳,誰讓三部小說都依托的歷史,為了弄清背后的東西,他當年可下了不小的功夫。

  大理國的前身是為南詔,當年,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遣楊國忠的親信鮮于仲通率領(lǐng)十萬精兵渡過瀘水,與閣羅鳳部在白厓城展開激戰(zhàn)。

  結(jié)果全軍陷沒,死于瀘水者不可勝數(shù),閣羅鳳則收斂唐軍的尸體,聚集封土而成高冢,筑京觀,形如尸山。

  之后,楊國忠反而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兩年后,再度集結(jié)天下精兵強將十萬人,由李宓率領(lǐng)征討南詔。

  由于當時天氣炎熱,軍隊供給極其困難,一路上人困馬乏,在渡過瀘水后,瘴死者相屬于路。而閣羅鳳誘敵深入,以逸待勞,在西洱河畔一戰(zhàn)擊潰唐軍,主將李宓被擒殺,舉軍皆沒。

  此后,南詔與吐蕃聯(lián)合不斷騷擾唐朝邊境,成為唐朝西南地區(qū)的一大“創(chuàng)傷”。

  凡舉二十萬眾,棄之死地,只輪不還。

  兩次戰(zhàn)爭就讓唐朝付出二十萬精兵的代價。五年后,安祿山率領(lǐng)十五萬人從范陽輕而易舉的就攻陷了長安、洛陽,使唐朝走向衰落。

  這就是發(fā)生于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的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禍。

  五年后,宋太祖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再五年,平定后蜀。當時有個大臣向趙匡胤進獻大理國的地圖,并上疏請求乘勝進軍,消滅大理國。

  不料,趙匡胤看著大理國的疆域地圖,用玉斧畫著大渡河以西的地方,意味深長地言道:“此外非吾有也?!?p>  司空湛翻過《續(xù)資治通鑒》,書中有言:“帝(宋太祖)鑒唐天寶之禍起于南詔,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趙匡胤不愿出兵正因為他“以史為鑒”。

  全盛時期的前朝以二十萬人尚且不能征服南詔之地,何況才創(chuàng)建五年,川蜀一地,只有區(qū)區(qū)六萬人可以調(diào)動的大宋?

  更何況,此時,大理國開國已將滿三十年,皇帝段思平勵精圖治,大理國力十分強盛。從南詔算起,大理已經(jīng)立國兩百多年了,根深蒂固不是當時其他國可比。

  加之,對大宋軍隊來說,大理國土風之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傷,饋餉之所乏,明顯是兵家所稱的“死地”、“絕地”。

  還有,趙匡胤剛剛平定后蜀,但尚有十幾萬人馬并未解除武裝,極有可能出現(xiàn)動亂。事實證明此后后蜀確實出現(xiàn)叛亂,而且持續(xù)數(shù)年之久。

  此外,進軍大理國是一步險棋,僥幸勝了,也必然會損失慘重,大傷元氣,如若敗了,威脅到的則是他趙匡胤剛剛憑借武力奪取的皇位,以及還顯得十分稚嫩的北宋政權(quán)。

  在這之前,趙匡胤已定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難”與“遠交近攻”的相結(jié)合的國家策略,大理國偏居西南一隅,距離中原地區(qū)路途遙遠,并不完全符合大的戰(zhàn)略。

  到后來的太宗趙光義消滅北漢,除燕云十六州外基本上完成了“統(tǒng)一”,也沒有對云南用兵。

  北宋、南宋的后代皇帝們也遵循著趙匡胤的這條“祖訓”,采取“守內(nèi)虛外”的政策,與大理段氏保持和睦的外交關(guān)系。

  從此,大宋的軍隊從未有進入過大理國境內(nèi),大理段氏得以政權(quán)統(tǒng)治長達三百多年之久。

  在此期間,一燈的爺爺段譽,曾派使者進貢,宋徽宗冊封段譽為云南節(jié)度使、大理國王,此后,大理國成為南宋的臣國。

  梳理下來,大理國的安寧干神佛半點干系?無非是種種主觀客觀,外在內(nèi)里等等因素所致罷了。

  司空湛私下里認為,大理國能安然存在,恐怕與它長期不變的政策脫不了關(guān)系。大理國自其建立即基本上是采取內(nèi)守政策,不存在向外擴張的野心,對大宋來說根本沒有一點威脅。

  若大理國擴張之心甚重,即使地處偏僻,山險路艱,瘴癘橫行,易守難攻,大宋終究也不會放過大理。

  大理國歷代皇帝為何能安心只過自己的好日子呢?

  司空湛一路看到的大大小小的珈藍和蘭若,已經(jīng)證明了一切,唯有佛門,才是這一切的根本。

  信佛,雖能帶來平和,卻容易失去血性,對人如此,對國家同樣不變。

  大理國是佛教國家,皇帝都崇信佛教,以佛治國的思想在國政上也有著充分的體現(xiàn)。

  從官員選拔中,有時直接選送有文化的僧人便可看出一二,在大理國中、后期也仿效中原王朝實行開科取仕,而對象也有些是僧人中的讀儒書者,標準就是“通釋習儒”,即通曉佛學的義理又熟悉四書五經(jīng),這些人便是大理國所特有的“釋儒”的階層。

  另外,舉國崇僧敬佛,國中的大事均有高僧參與決策,而皇家寺院天龍寺,當仁不讓。

  大理國以佛立國、以佛治國、臣民皆信佛。

  “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shù)珠?!?p>  在他們的思想觀念中,國家的災(zāi)祥禍福,都與當朝的帝王有關(guān),與他們前世今身所作所為有著因果關(guān)系。國家一旦出現(xiàn)某種災(zāi)禍的征兆,便是帝王孽障纏身,只有出家,才能消災(zāi)免難。

  大理國歷代帝王也奇葩,他們不愛龍椅愛青燈,自認能做國王有大福報,能學佛有大善根,倒是心甘情愿的很。而且,上至國君,下至庶民均以出家為榮,社會風氣如此。

  據(jù)司空湛了解,在大理段氏,出家做和尚的皇帝不在少數(shù),除皇帝段思英是被迫退位以外,其他都屬自愿放棄江山社稷,落發(fā)出家。當然,段氏皇族子弟中還有許多人也隨之出家。

  這種現(xiàn)象史上是絕無僅有,大理段氏,以此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記憶中的一首詩,很好的能反應(yīng)這些:

  五臺峰下龍興地,高陽顓頊居為神;

  太祖仁勇創(chuàng)基業(yè),通海起兵蒙佛恩。

  國祚承傳三百載,十帝披剃成高僧。

  長悲洪武一炬后,無人座下續(xù)禪燈。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