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朱高熾三人在內的各地藩王兒子,看到皇爺爺朱元璋已經下葬了,也是遺憾。
一群人只能在靈堂里面,對著朱元璋的牌位祭拜并開始守靈。
一時間,太廟里面痛哭之聲此起彼伏。
...
而此時,在皇宮大內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這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大殿。
上蓋琉璃金瓦,雙檐重脊,雕梁畫棟,朱漆描金雕花的門窗,在正午太陽光的照射下發(fā)出熠熠光芒。
這是應天府皇宮的謹身殿,又被稱之為內朝,是皇帝休息的地方。
正上方坐著一位身著明黃色內襯的男子,斜躺在靠椅上,正是那剛登基的大明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此時他正在這里召見最為信任的三個大臣。
齊泰,黃子澄,以及方孝孺。
洪武大帝朱元璋是閏五月駕崩的,而在這個月底,大孝子朱允炆登基,即皇帝位,并且大赦天下,改元建文,以第二年開始為建文元年。
這三位文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絕對心腹。
只要跟對了領導,那么自己的升遷之路就比火箭發(fā)射的速度慢不到哪里去。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建文帝把齊泰從兵部左侍郎升為了兵部尚書。
直接從副手轉正,正三品變成正二品,成為大明六部之一的一把手。
在古代,兵部就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
也就是說,齊泰現在成了國防部正部長了。
明代洪武十三年以前,中原大地上各朝各代的中央官制都是“三省六部制”。
這是脫胎于隋朝的“五省六曹制”。
也就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外加上尚書省下屬的吏、戶、禮、兵、刑、工六個具體部門。
中書省為首,長官稱之為中書令。
層層推進,級級通過,從而使得中央政令能夠充分執(zhí)行。
在明初時期,朱元璋也是沿用了這一制度。
但是沒有設置中書令,卻依舊以中書省統(tǒng)領六部,長官稱之為左右宰相。
后來就發(fā)生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胡惟庸案。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舉起了血色大刀,以“謀不軌”的罪名,誅殺了胡惟庸以及一大群官員,廢掉了宰相這個官位。
胡惟庸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實至名歸的宰相。
從此之后,朱元璋撤銷了中書省,六部開始直接對皇帝負責。
正副長官尚書、左右侍郎稱之為堂官,可以面對面向皇帝匯報工作。
而歷經了幾百年的“三省六部制”也是徹底廢止,煙消云散,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之中。
并且在有明一代,兵部尚書的權力達到了巔峰,在歷史上這個時候兵部尚書也被稱之為“本兵”。
既管軍政,又管戰(zhàn)略,只要軍官武衛(wèi)想要選拔當官,都要接受兵部尚書的掌握,威權非常之大。
因此這個時候的齊泰正面對著他一生中的最為高光時刻,春風滿面。
其實這也是他該得的,因為齊泰正是朱元璋臨終時任命的“顧命大臣”之一。
還有一個“顧命大臣”正是黃子澄,兩人都是朱元璋駕崩前任命的輔佐皇太孫朱允炆的官員。
二人同參國政,幫助新帝朱允炆坐穩(wěn)這個大明江山。
齊泰,原本叫作齊德。
泰,那是洪武大帝朱元璋賞賜的名字。
當年,南京皇宮三大殿之一的謹身殿不幸被雷電所擊中,朱元璋要去郊外的祖廟進行祭拜,是故要選擇一些官員和他一起去。
朱元璋給的要求是,首先要已經在大明朝中為官九年,其二就是要還沒有犯錯。
就這樣,齊泰完美符合了這個要求,被挑中和朱元璋一起外出祭拜祖先。
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因此給他賜名泰,于是齊德從此開始叫齊泰了。
齊泰此人讀書很在行。
洪武十七年,便中了應天府鄉(xiāng)試解元。
也就是考中了當時京城南京的每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科舉考試第一名。
會試考中了稱之為舉人,第一名那就是解元了。
說白了,就是一個地方性的考試,所以中了秀才的讀書人一起,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舉行。
也就是電視劇里常見的“秋闈”。
原則上,中了舉的人就有了選官資格,可以參加第二年的會試,再中,就可以參加殿試了。
在古代,科舉考試是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
普遍認為是開始于隋唐時期,結束于大清光緒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清王朝的最后一科進士考試。
公平競爭,平等擇優(yōu)。
這是科舉制度在封建社會超越時代的特性。
科舉制度歷經1300多年,和古代的教育制度、官吏制度共同構建了封建社會的“三位一體”的人才制度。
古代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都深受其影響。
甚至于嚴格意義上來說,世界上最后一屆科舉考試應該是結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在大明,科舉考試主要分為鄉(xiāng)試、會試以及殿試三個大等級。
而考試的內容主要就是考“四書五經”,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語氣去闡述經義書本上的內容。
代圣人立言!
而且必須使用“八股文”作答,也就是這是有標準的格式的。
你想自由發(fā)揮?甚至寫點新意出來?
那抱歉了,你只能落榜。
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很多讀書人窮盡一生去鉆研八股文的寫法,到最后為官之時,什么都不會。
從而導致吏治日漸敗壞,政治難上軌道。
對學術以及政治的危害影響深遠。
甚至有人將其和“纏足”、“鴉片”一起稱之為荼毒中國人的三大害。
而當你考到了最后一步,殿試的時候,皇帝才會問你具體的政務策問。
考中之人就是進士了。
然而這些都不重要,在殿試的時候,主要是看皇帝的心思。
他喜歡你,那好,不論你答成什么樣子,你就能一飛沖天。
甚至于到了清朝,那時候的皇帝更是直接根據試卷的書法好賴來評定名次高低。
你字寫得好,一樣可以光宗耀祖。
當然,這一切也得你能考到去殿試的地步才行。
考中應天府鄉(xiāng)試解元的第二年,也就是洪武十八年,齊泰就直接成了進士。
進而齊泰開始當官,歷任禮部主事,兵部主事。
當然,這只是一些底層的辦事小官。
好運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齊泰當小官之時,干得格外認真,后來朱元璋曾向他詢問邊境將領的名字,他對答如流。
甚至于齊泰還把工作中所涉及的各種地圖和戶籍資料,簡明扼要的記載在一個小冊子上,讓朱元璋問答時大為驚訝。
由此,朱元璋甚至朱允炆都開始重視起齊泰來了。
就這樣,在齊泰被朱元璋賜名之后不久,也就是洪武二十八年,齊泰便被提拔成了兵部左侍郎。
開始走進了大明權力的核心位置。
踏上歷史的舞臺。
在洪武大帝去世之后,齊泰更是被朱元璋所信任,成為了“顧命大臣”之一。
十四年時間,齊泰便從洪武帝朱元璋時期的一個小小鄉(xiāng)試解元,變成了建文帝朱允炆身邊的三大臣之一。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2-01-11/8efd8ac8591acfce5bff066a3bd30a95j0f2V23k2nZR23E.jpg)
愛睡覺的大黃黃
求收藏,求推薦票,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