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廣大粉絲要求(假的),對故事里面的細節(jié)做個解釋,以下涉及大量劇透?。。。。。。?p> 致敬的電影:小李子《禁閉島》
想要達到的效果:歐亨利式結(jié)尾
故事中的“我”與“詩人”是同一個人的兩個人格,相關(guān)的線索如下:
同樣的壓書邊角的動作、同樣戴著眼鏡、同時屬于兩個“人”的牛皮紙包著的詩集、醒來的時候?qū)γ娴匿佄惶芍氖且粋€中年婦女(雖然想用“直達車”來暗示“中年婦女不可能中途上車”,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直達車也有??空荆@個想法就失敗了)、“詩人”沒有防備談話快速進行、“我”在晚上陰暗的環(huán)境下(“詩人”看書需要借助床鋪邊上的燈光表現(xiàn)了環(huán)境的陰暗)對“詩人”過于細致的觀察與描寫、我的敘述中“其實準確的說,是一個只做過一次夢的人。和對話中“詩人”說的話一摸一樣。
?。ㄓ行┎糠钟悬c過度解讀,牽強的部分就把它當(dāng)作“暗示”吧)
“認真的裁剪”“清晰且準確的折痕”“對齊二者的邊緣”“仔細地用牛皮紙包裹的詩集”“將詩集的邊角又用力壓了壓”這些行為都是強迫性行為,多見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
對“不會做夢”的疾病的解釋代表精神分裂者追求的邏輯上的自洽和完美來將自己想象出的人格以及疾病貼合現(xiàn)實
對于普通的聊天“我意識到了自己問了一個愚蠢的問題”,說明主人公發(fā)達的“超我”在隨時檢查“自我”的行為并對其進行批判,“超我”的發(fā)達也是強迫癥的一種表現(xiàn)。
?。ㄟ@兩點沒想表現(xiàn)的太強烈,就不是很明顯)
“無法使用電子產(chǎn)品”這個設(shè)定的想法是基于手機屏幕的光波會影響大腦的活動
“我”對“詩人”的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和“詩人”對兩人關(guān)系的暗示是同步進行的。
并沒有提到關(guān)系=好奇
“我是跟著一個非常熟悉但不認識的人來的”=我覺得他在故弄玄虛
“我們還會再見面的”=我確定了這是一個瘋子
說明“我”的潛意識里是知道兩個人是是同一個人的,隨著真相逐漸揭開,“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選了擇回避
“嘈雜的聲音小了很多”,說明主人公的兩個人格完成了一些對話,雖然分裂的現(xiàn)實沒有被點破,但是釋放了人格之間的沖突和由此產(chǎn)生的焦慮,在感官上體現(xiàn)為嘈雜的聲音小了很多。
“越過耳朵”“不知名的雜音”這些形容也暗示了嘈雜的聲音不是完全真實存在的,可能是幻聽也可能是心境的作用。
設(shè)定上“詩人”代表了主人公的理性,所以作為詩人卻看不懂詩集、從來不做夢、能夠感受到夢卻無法覺知夢的內(nèi)容,因為詩和夢境在故事中的設(shè)定是需要感性的理解的。
可以看出主人公寫詩的步驟是“感性獲取靈感+理性創(chuàng)作”,即兩部分人格的合作,所以“我”并不懂詩,而“詩人”會寫詩但是不懂詩,同時認為寫詩不需要靈感。
談話中提到的“在溫泉中溺水”“溫暖和死亡”和詩里的“我沉醉其中卻也掙扎想要呼吸”相互對應(yīng),我在結(jié)尾去看這是兩天前最新寫的一首詩。
同時談話中提到的“詩人在找尋他的夢”和結(jié)尾的“想起了我來這里的目的”也是互相呼應(yīng)的。
綜合以上兩點,可以推斷“詩人”和“我”的分離是由于詩的出現(xiàn)和主人公做出了登上火車尋找某樣?xùn)|西的決定共同催生的。
“我”有一個來這里的“目的”,“詩人”來到這里是為了“尋找他的夢”,如果兩個人是同一個人的話,那么主人公坐上火車來到這里的目的是為了找到一些東西,那么主人公想找到的是什么呢?“詩人”想要找到的是夢的“內(nèi)容”,其實也就是理性無法理解的感性事物。那“我”的目的又如何理解呢?
只對“詩人”的外貌進行的描寫、象征著真實的重要線索“牛皮紙包著的詩集”自始至終都是在“詩人”手里的,這說明主人公真實的身份就是“三十多歲的詩人”。
那么“我”為什么是一個學(xué)生呢?為什么會提到“女朋友”呢?作為主人公的感性人格,“我”的年齡停留在學(xué)生的時期一定是因為在那個時期發(fā)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這件感性人格沒有解決的事情在主人公心中無法釋懷,變成了理性人格“詩人”所不理解的“感性事物”,也就是“詩人”所要尋找的“夢的內(nèi)容”。
至于這個事件具體是什么,主人公都經(jīng)歷了什么,究竟是什么帶給了主人公“在溫泉中溺水”的感受?“我”在故事末尾想起的“目的”又是什么?就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吧~
by小小光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