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生活

老陳的二三事

第九章 藏在歲月里的光影

老陳的二三事 我自向東行 1045 2022-04-22 22:49:10

  人世三十載,倏然而已。

  我的童年藏著一片光影,是在爺爺屋前那棵菠蘿樹下。我記得小姑和堂妹他們在扔沙包,哈哈大笑。而一旁的我,則睡在了那棵菠蘿樹底下,一下午。小姑左看我沒醒來又看我還是醒不來,只把我搖醒。我從美夢中掙扎醒來,似有恍惚,睜眼便看到了樹葉縫里撒下的日光,明媚溫暖。這一個畫面,在我的腦海中,已經(jīng)定格成了一副彩色鉛筆畫。

  一開始我們和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小姑姑一起住在奶奶的舊宅里。一家人一起買菜吃飯,對于這些我印象很模糊了。那座舊宅想起來都有點費勁,大約是四四方方的布局,兩重大門,中間有個沉院中庭。站在大門外面對著它,右手邊是個養(yǎng)豬房,左手邊是浴房,走過二進門,兩側(cè)是爺爺奶奶和叔叔嬸嬸的廚房,外加個小耳房,穿過沉院是三個房間,居中的擺掛著祖公排位,排位匾下釘著一張立體楔形木桌左右放著兩盞油煤燈,接著是一張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桌上長年放著一鼎香爐。我當年高考的時候,老葉就特地去拜過,哈哈哈,不過我還是讓大家失望了。這座宅子還有個側(cè)門,正對著的是個3平米左右的雜物架,當年小姑和五姑就住在里邊。我特別喜歡在那座老宅里頭聽雨,頭上的瓦片滴滴答答地唱歌,雨珠兒蹦蹦跳跳地聚在一起順著瓦溝注入中庭,在通過排水溝流到屋外。也不用擔心雨天走動不便,因為所有的房間都會通過一道繞著中庭的回形走廊連著。多年后,我設(shè)計了好多房子,但最喜歡的還是這種凝聚了古人的智慧的方案,冬暖夏涼,排水及時,就是采光不太好,希望我也能有一塊地,建這樣的一棟房。

  聽老人說,房子的一瓦一磚都是自己制作的,我們村還留著個瓦窯。瓦窯在一座小山坡里,山坡本不是山坡,是二戰(zhàn)時期被日本人用導彈炸出來的(聽老人說的),旁邊削掉一角整好開了條路,歪歪曲曲地通向江邊。山坡的半山腰處被挖了個深洞,洞口有兩人寬,在洞外往里看去,黑乎乎一片,啥也看不見。幼時想進去看,太黑又不敢,家里人有常說里邊死過人不讓我們進。

  小時候比較聽話,大人插秧我放牛,大人炒菜我洗衣。周末放假,我們幾個就提著個桶,裝著全家人的衣服,去“水井”洗。說來,這個“水井”已經(jīng)好幾十年了,也是二戰(zhàn)時期,日本人榨出來的,直溜溜地切了一半,噴出了個泉眼,冬暖夏涼,清澈見底,我們村的人就挑了白沙去填底,橫著截斷,砌了半米高40公分厚的青石墻,墻上不規(guī)則地留出過水口。我們就在那個青石板上刷衣服,日子久了,墻板上泛起了白光。大多數(shù)衣服在水的上流洗,其他贓物在下流洗而泉眼處只能用來洗食物。有的時候,一不注意,我的襪子沿著過水口就跑出去,經(jīng)過水芋溝流下了田里,最后漂到了我心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