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鐘后,專家和嘉賓都走了回來。
三位專家小聲的商量著,張海洋和劉靜則回頭和自己身后的觀眾們一起探討,李陽則一直看著3號鑒寶臺上的筆筒,眉頭微微皺起。
這件筆筒很大,有二十多厘米高,通體白釉做地,外口沿及近足處暗刻紋飾,中部通景繪青花人物故事,色彩濃淡相宜,人物刻畫傳神灑脫,所用繪畫技法帶有典型的明代晚期風(fēng)格,單從外表來看,絕對是明晚期的佳作。
這可以說是開門...
幾分鐘后,專家和嘉賓都走了回來。
三位專家小聲的商量著,張海洋和劉靜則回頭和自己身后的觀眾們一起探討,李陽則一直看著3號鑒寶臺上的筆筒,眉頭微微皺起。
這件筆筒很大,有二十多厘米高,通體白釉做地,外口沿及近足處暗刻紋飾,中部通景繪青花人物故事,色彩濃淡相宜,人物刻畫傳神灑脫,所用繪畫技法帶有典型的明代晚期風(fēng)格,單從外表來看,絕對是明晚期的佳作。
這可以說是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