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猜的不錯,他這邊戰(zhàn)鼓一響,騎兵一沖,其他的三個總兵官都愣了。尤其是馬科,他是總指揮呀,他還沒有下令呢,怎么就開始進攻了呢?
但是戰(zhàn)鼓影響到了所有人,因為這個時機選的不錯,清兵剛停下來,還沒有來得及列陣,這個時候沖上去,一定能將敵人打亂,取得大勝。所以劉肇基先帶著騎兵跟了上去,他的步兵也開始向前移動。
曹變蛟雖然看到馬科沒有動,但是也在稍作猶豫之后也帶著騎兵沖了上去。他已經(jīng)看見清兵開始慌亂的調(diào)整隊形了,這個時候沖上去,一件功勞應該是很好拿的。
這無意中的遲疑,卻是正好形成了三波連續(xù)的馬隊沖擊,讓剛剛到來的清兵驚疑不定。有的開始準備用弓箭還擊,有的則是想要先行后撤,之后再列陣迎敵。
豪格在中軍看到前面的混亂,當即命令中軍向兩側(cè)列陣,掩護前面的部隊兵后撤。并且讓杜度帶著后隊先后撤,在后面的夾馬山接應。
清軍的前隊收到后撤的命令,就越發(fā)混亂了。他們這邊亂哄哄的掉頭后撤,明軍吳三桂這邊則是快速的接近。
吳三桂的騎兵在前沖的同時,排成了三道攻擊線,第一排的騎兵手里都是三眼銃。他們早早的用左手將火折子打開,雙腳控馬,右臂夾著三眼銃,緊張的估算著距離。因為是火繩點火,點火到發(fā)射需要時間,所以這個點火距離就分外重要。要是離的遠了打不到敵人,離得近了又會讓他們處于不利地位。
不過他們還是普遍選擇盡早的點燃引線,讓彈丸能夠及早的發(fā)射出去,也讓他們能夠處于安全的距離。
還好清軍慌亂中都用的是馬弓,射程不遠,要保證有殺傷效果的話,要在二十步之內(nèi)釋放最好。所以吳三桂的騎兵們到現(xiàn)在還沒有遇到箭矢的攻擊。
“砰”,“砰”,前排騎兵的三眼銃終于接連打響。他們的任務算是完成了,他們此時距離清兵最少還有四十步的距離,還有讓他們掉頭向兩側(cè)跑開的空間。
他們是不會去直接沖擊清軍的,那樣做只會送死。雖然清軍現(xiàn)在處于混亂中,但是只要他們沖進去,失去了馬速,他們兩三個人都對付不了一個清兵。所以他們的目標就是發(fā)射火銃,讓清兵混亂,讓他們后撤。
第二排的騎兵緊接著趕了上來,這回他們用的就是馬弓了。他們離這四十步的距離,遠遠的向清兵中拋射一輪箭矢,然后追尋著前排的腳步,也是向兩邊分開,而后向后撤去。
吳三桂的騎兵之后是劉肇基的騎兵,劉肇基的戰(zhàn)術(shù)和吳三桂一樣,也是遠距離的發(fā)射三眼銃和箭矢,不敢和清兵正面硬撼。
劉肇基的騎兵后面是曹變蛟的騎兵,可是曹變蛟一直是和流賊作戰(zhàn),騎兵對流賊來說就是終極武器,流賊很少能擋得住。但是他看到前面的兩個遼東將領(lǐng)都是遠遠的放箭,他也只好循著吳三桂他們的腳步,遠遠的就向回兜圈子。他手下的騎兵能在馬上放箭的可是不多,他的手下都是拿著長刀,鋼鞭,骨朵這些近戰(zhàn)兵器,等于是出來溜了一圈兒的馬。
這輪騎兵攻勢對清兵造成的傷害并不大,即便是有受傷的,身邊的同伴也都順手把他們抓上戰(zhàn)馬,一同向后撤退。
而在兩側(cè)的中軍,則是有不少人拿了步弓,下馬站定,開始對明軍的騎兵進行遠程打擊。清兵步弓的殺傷距離至少也有四十步,只要明軍還沒有發(fā)瘋,一般是不會硬沖的。事實是明軍還是一如既往的膽小,在四十步之外受到箭雨的打擊之后就掉頭后撤,不敢再進入他們的射程。
前面的清兵終于后撤一段距離,之后整理隊伍,列陣防御,給中軍的后撤提供掩護。在渡過了最初的慌亂之后,清軍的隊伍恢復了嚴整,不過他們已經(jīng)失去騎兵進擊的機會,只好不斷的相互掩護后撤。
而馬科,則是帶領(lǐng)著后面的步卒,還有車營,炮隊這些部隊,緩緩的向前推進。其實也快不起來,尤其是車營,重車里面裝著十個士兵,兩門火炮,就是輕車里面也有五個人呢。再加上厚厚的木板,想快也快不起來。
吳三桂等人則是用他們的騎兵一直遠遠的跟上去開槍放箭,就這么遠遠的掉在清兵的后面,不斷驅(qū)趕著清兵后撤。
豪格和杜度擔心北面的松山城明軍也來夾擊,于是也沒有在夾馬山糾結(jié),就脫離里明軍的追擊,迅速后撤。
而吳三桂等人也不敢追擊。別看他們有兩千多騎兵,可是清兵真的回身和他們作戰(zhàn)的話,最少能沖上來七八千的騎兵。所以他們也只能看著清兵從容后撤,不敢過分追擊。
至于戰(zhàn)功,那就靠之后的戰(zhàn)報了。吳三桂這個高起潛的義子自然是首功,而且吳三桂確實是第一個帶頭沖上去和清兵對戰(zhàn)的。匯報的戰(zhàn)果是清兵死傷無數(shù),后撤回義州。至于為什么沒有首級,那是因為吳三桂見他的騎兵下馬收割首級,害怕因為割首級而耽擱了對清軍的追擊,于是不讓騎兵下馬,就讓清兵馱著死尸離開了。
劉肇基,馬科,曹變蛟也是功勞卓著,大家一同取得了這次對清軍的“奇捷”。之所以是“奇捷”,是因為這次戰(zhàn)斗殺敵無數(shù),傷亡卻是小的微不足道,陣亡十一人,受傷六十五人,損失馬匹五十六匹。
而多爾袞給皇帝的報告,也是獲勝了,不過不是什么大捷。只不過是追擊明軍,在杏山城外掩殺一通,繳獲戰(zhàn)馬七十匹而已。
此后清兵和明軍多次在松、杏地區(qū)交戰(zhàn),不過規(guī)模卻是沒有這一次的大。而明軍無一例外的取得了勝利,因為他們擊退了清軍的進攻,沒有丟失松山城和杏山城。
這接連的幾場大捷,讓朝廷的諸位大臣還有崇禎皇帝都格外的興奮,他們看到了戰(zhàn)勝清軍的希望。他們終于不再滿足于僅僅是解除清兵對錦州的圍困,而是開始籌劃著更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