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華夏真相集

第五十六集 刮骨療毒

華夏真相集 背砍刀詩人 8474 2023-07-05 07:18:51

  字幕:關羽七月起兵北伐,時近十月,將近百日。

  畫外音:你道一個小小樊城,因何久攻不下?七八月間天降大雨,漢水泛濫,便是拿下樊城最佳時機。但兩軍相交,非一日能分勝負,關羽擔心孫權背后偷襲,故此不敢傾盡全力攻打。樊城三月不下,此為致敗主因,不可不知。

  關羽水淹七軍,得到于禁數(shù)萬軍馬,很快斷糧,全軍驚慌。關公知道東吳在湘關留有大量軍糧,無可奈何之下,只得擅自取用,以為軍資。

  只因事急,不及修書通報,只得從權。本打算打下樊城,回師江陵之后加倍還于東吳,便即未通信使。不料被湘關庫吏逃走,將此事添油加醋,報與吳都建業(yè)。

  孫權本來引軍待發(fā),聞知所屯糧米被關公私取,便以此為借口,令呂蒙襲擊荊州。正因孫權自后方掣肘,從而使關羽錯失拿下樊城最佳時機,此其致敗原因之二。

  關公既得于禁七軍降卒,畢竟不能使魏將領兵。于是帶兵將領極缺,近十萬大軍,只靠關平、廖化、周倉數(shù)員戰(zhàn)將,及馬良、趙累兩個文臣統(tǒng)管,則顧此失彼,便成烏合之眾。于是戰(zhàn)斗力反而銳減,以致相互牽制,此其致敗原因之三。

  又因南郡至襄陽道路迢遙,運糧之道被徐晃分兵阻斷,糧餉不能及時運到。關公大急,著人傳令潘濬、糜芳、傅士仁盡力籌辦,聲言若是斷糧,回荊州后定斬不饒。潘濬等無法可想,各懷驚懼不安,愈加推諉怠惰,此其致敗原因之四。

  有此四者,是故使關公陷于進退兩難之地,樊城百日不破。

  大雨既停,關公分兵一半抵于郟下,自領余兵攻打樊城。到北門立馬揚鞭,指城頭叫道:于禁、龐德已被關某悉數(shù)殲滅,徐公明困于山中。鼠輩不早來降,更待何時?

  提馬上前,已近吊橋邊上。曹仁站在敵樓,見關公身上止披掩心甲,斜袒綠袍,乃招五百弓弩手,一齊放箭。

  關公急勒馬回時,右臂已中弩箭,帶箭而回,大叫一聲,落于馬下。

  關平急將父親救起,令軍士送回大營。曹仁見關公落馬,引兵出城,卻被關陣殺回。

  關公歸寨,醫(yī)官拔出臂上弩箭看時,急報關平,說箭頭浸有毒藥,實無可解。

  關平急親入帳看時,見父親整條右臂已現(xiàn)青黑之色,腫如大腿,不能運動。于是大慌,便與眾將商議,欲引軍回荊州,待調理傷愈,再復北伐。關羽大怒,堅不肯從。

  遷延數(shù)日,小軍進來傳報:帳外有人自稱南陽張仲景,求見君侯。

  關平聞報大喜,急率親兵趨出帳外相迎。

  只見轅門口站立一人,六十余歲年紀,方巾闊服,臂挽青囊,飄然有神仙之態(tài)。

  關平自報姓名,請問來者為誰。

  老者答道:某乃南陽郡涅陽人,姓張名機,字仲景,忝為藥王門掌門,神醫(yī)華佗是某師兄。今在襄陽行醫(yī),因聞關將軍中了毒箭,特來醫(yī)治。

  關平大喜,即請張機入帳,來見父親。

  關公早聞神醫(yī)張機大名,亦知軍師隨叔父諸葛玄南逃之時,曾寄居其府,論起來便非外人。當下以禮相見,賜坐獻茶。

  茶罷,張機請看傷勢,皺眉道:此是烏頭之毒,直透入骨;若非某來,此臂無用矣。

  關公見說箭傷能治,不由大喜,即問治療之法。

  張機:某便說了,君侯休要恐懼。當于靜處立一標柱,上釘大環(huán),請君侯將傷臂穿于環(huán)中,以繩系之,然后以布蒙首,不可觀看。某用尖刀割開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藥敷之,以線縫其口,方可無事。

  關公:如此容易,不用柱環(huán)也罷。

  令于帳中擺酒相待,又使馬良坐在對面,令軍士拿過圍棋,要與馬良弈棋消遣。

  張機見此不樂,暗道:客人在座,關某因何如此輕慢?

  關公看出,也不說破,自顧大飲數(shù)杯烈酒,伸出傷臂:便請神醫(yī)動刀刮毒。

  張仲景大驚失色,說道:君侯休得玩笑。某與師兄華佗雖出同門,但學藝不同,各有專長。師兄曾創(chuàng)麻沸散神湯,從未傳予他人;今師兄早死多年,麻沸散絕矣。今若不施麻醉,又不加柱環(huán)加固傷臂,一旦動刀,何能忍痛?請安排靜室柱環(huán),某方可為君侯施術。

  關公笑道:不瞞先生說,關某亦是道家門派弟子,敝師便是兵家門長左慈。小小皮肉之痛若不能忍,又怎當萬人敵虛名?某吃酒下棋,先生只管動刀,兩不相干,休得客氣。

  遂將傷臂往前伸出,左手執(zhí)棋落子于盤,請馬良應招。

  張仲景半信半疑,令人置盆于地,自取尖刀在手,割開皮肉,用刀刮骨,悉悉有聲。

  帳中諸人見狀,無不掩面失色。關公一邊飲酒食肉,一邊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刮盡骨上之毒,張仲景為關公敷藥,將傷口以線縫好??搓P公腳下,血流盈盆。

  關公披衣而起,拜謝張機:此臂伸舒如故。先生手到病除,不愧神醫(yī)盛名!

  張仲景收刀,洗手更衣,一躬到地:張某行醫(y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乃天神也!

  惟恐關公術后失血過多,難以支撐病體,遂告辭道:君侯方才失血盈盆,急需靜養(yǎng),百日內休要臨敵,更不能動怒。某便告退,容后再拜。

  關公笑道:豈有此理!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況先生乃關某救命恩人,更不能失禮。關某唯恐招待不周,焉有驅客之事?

  急令關平再設酒席,款謝神醫(yī),便請張良相陪。

  張機推辭不過,只得奉命落坐,心下不禁駭然生懼,對關公既敬且佩,我以言表。

  鏡頭轉換,日落西山,漸至定更。

  中軍帳內,關公令關平向張神醫(yī)頻頻敬酒,自己也再三致意。

  張機停酒問道:君侯因糧餉不足,前日取了孫權湘關糧米,此事可是真的?

  關公:誠有此事。某欲回荊州之后,加倍奉還,并以厚禮饋之。

  張機:世人誰不知君侯光明磊落?初在許都掛印封金而去,分文不取。今借東吳存糧,世人亦信來日必加倍奉還。但恐有小人作祟,借此大作文章,到時惹惱孫權,動起刀兵,悔之莫及。為君侯計,不如遣軍即在南漳屯田力耕,來年豐收,即還欠糧,以消爭端。

  關公:神醫(yī)灼見,關某深表感謝指點之恩。

  因聞“南漳”二字,忽然想起前年軍師孔明荊州臨別之語,不由大喜,當即喚來督糧官趙累,令騎快馬前去南漳縣水鏡山莊,尋找司馬德操先生,并問白馬洞藏糧之事回報。

  趙累領命,帶了二十名軍士,快馬去了。

  張機見關公聽了自己獻策,立即行之,頗為高興,即多吃幾杯,話鋒愈健。

  關公見張機身體健旺,便在席間請問養(yǎng)生之法。

  張機:養(yǎng)生之法,用藥乃為其末,健身方為根本。我?guī)熜秩A佗若在,定以其絕技五禽戲贈授,則將軍重返少年不能,壽增一紀無妨。

  關公:某亦聞神醫(yī)華佗之名,仗義江湖,行遍天下,活人無數(shù),世人均以活菩薩稱之。其人究竟如何早亡?望先生不吝賜教。

  在座馬良、關平等聽關公此問,皆欲知其詳,都停杯不飲。張仲景遙思當年之事,娓娓道來:藥王門創(chuàng)教祖師,乃戰(zhàn)國周烈王時神醫(yī)扁鵲,傳至我手,已是二十一代。

  鏡頭閃回,敘述華佗舊事。

  華佗,原名旉,字元化,沛國譙縣人,人號醫(yī)仙,藥王門掌門師兄。

  張仲景入門稍晚,呼華佗師兄,排行為二,江湖人稱醫(yī)圣;三師弟董奉,字君異,交州候官縣人,人號醫(yī)神。師兄弟三個,最屬華佗名聲最顯。

  華佗學成下山,行醫(yī)天下,足跡遍及九州,多在江東定居。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常分不同病情,臟腑病位,對癥施治。

  靈帝末年,中原瘟疫流行,死者數(shù)以萬計。華佗知是黃疸病,足不出戶,費時三年,對茵陳蒿藥效反復驗之,最終斷定以春三月茵陳蒿嫩葉施治,可治此疾。

  試之果然,數(shù)十萬人因此得活。民間因此流傳歌云:三月茵陳四月蒿,傳于后世切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

  此后華佗還以溫湯熱敷治蝎子螫痛,用青苔煉膏療馬蜂螫痛,以蒜畝大酢治蟲病,用紫蘇治魚蟹食毒,以白前治咳嗽,用黃精補虛勞。簡便易行,又收效神速,如此不一而足。

  時有孫策部下軍吏二人,俱患身熱頭痛,癥狀相同,于是共請華佗醫(yī)治。華佗當場施治,處方卻異,一用發(fā)汗,一用瀉下。二人不明所以,便問其因。

  華佗:你二人雖癥狀相同,但一為表證,發(fā)汗可解;一為里熱,非瀉下難于為治。

  二人再拜而去,服藥后均告痊愈。

  督郵頓某,向有腎虛之癥,請華佗調治,幾副藥餌吃下,便即痊可。

  華佗誡說:君疾雖愈,但元氣未復,當靜養(yǎng)以待康復,切忌房事。

  囑罷而去。恰逢頓妻從百里外趕來看望其夫,當夜頓某經(jīng)不住其妻誘惑而行房事,三日后,便即病發(fā)身亡。

  另有江東徐某,因病臥床,華佗前往探視,問其病因。徐某稱昨日請醫(yī)針刺胃管,后便咳嗽不止,心煩不得安臥。

  華佗經(jīng)過診察,嘆道:誤矣。針刺未及胃管,誤中肝臟,五日后恐有不測。

  后果如華佗所言,徐某于第六日而亡。

  有日華佗經(jīng)過廣陵,太守陳登聞知,即請入府,為自己診病。華佗見陳登面色赤紅,心情煩躁,診了脈象,已知其因,便令家仆備十幾個臉盆,再以湯藥灌入陳元龍腹中。

  陳登服藥后大嘔,吐出十數(shù)盆小蟲,皆為赤首墨尾。驚問道:因何至此?

  華佗答道:此病因嗜好吃魚而得,今雖暫痊,三年后必定復發(fā)。某回家采藥而配,三年后太守令從人來我家求藥而服,病可除根。

  陳登因見病好,便將華佗所囑忘于腦后。三年后果然舊病復發(fā),急派人去江東尋華佗,其時已遲。來人取藥未歸,陳登已發(fā)病去世。

  初次合肥之戰(zhàn),周泰因受重傷,血流將干,堪堪待斃。

  孫權派人請來華佗,不但將周泰救活,期年后而且勇猛如初。

  華佗因敬周泰忠義,復將神技五禽戲相授。結果周泰武藝大增,身體較之傷前愈健。

  赤壁戰(zhàn)前,曹操突患頭風,痛不可當。

  有人推薦華佗可醫(yī)此病,曹操即問:江東醫(yī)周泰者乎?

  薦者答是,曹操便召華佗入許都醫(yī)病。因見果然有效,又封華佗為官,留于朝廷。

  華佗雖然醫(yī)道高超無比,但也常以從事醫(yī)術方技為業(yè)自悔。便將平生精研醫(yī)術寫成《青囊書》,留心擇徒傳之,即此收山,專做藥王派掌門授徒。

  自被曹操征召入都,華佗在京三年,不能接觸民間疾苦,卻又實在氣悶不過。遂以收到家書,聞報妻子病重為由,請假回到江東,而且逾期不返。

  曹操三番五次寫信,催促回京,華佗皆都置之不理。曹操又下令給孫權,讓郡縣官府征發(fā)華佗,派兵遣送回許都。

  華佗大為厭惡,拒不上路。孫權因部下文武多得華佗救過性命,知道神醫(yī)難得,因此回信曹操,替華佗遮掩。

  曹操派人去江東暗查,見華妻無病,便以欺君之罪將華佗遞解入京,付予獄吏拷問。荀彧求情釋放,曹操亦不肯聽。

  華佗欲將《青囊書》傳給獄吏,見其懼而不受,便討火種將書燒掉,安然赴死。

  曹操聞說華佗死于獄中,亦感可惜,便命葬于許都郊外。

  閃回結束,張機講述已畢。眾人聽罷,連聲贊嘆,痛恨曹操。

  關平忽問:先生曾說若有麻沸散,便不致疼痛,那是甚么神藥?

  張仲景答道:倒也并非神藥,亦世間生長之材而已。若服此藥之后施術,則任你刀砍斧斫,并無疼痛。和酒而服,可剖腹除潰,洗滌腐穢。后以桑皮線縫合,涂以神膏,則四五日除痛,一月間康復矣。

  關平喜道:軍中受重傷者,往往于施救之時痛死。若以此藥用于軍中,豈不是好?

  張仲景趁著酒興,討過紙筆,寫數(shù)行字,遞予關公:此乃神方,若非君侯,換作他人求之,某定不與也。且宜秘之,勿使外傳。

  關公大喜,珍重納入懷中。

  一時酒罷,張機告辭。關公命取金百兩相酬,張機堅辭不受,留藥一帖而去。

  關公贊嘆不止,從懷中拿出絹紙,見上面寫道:曼陀羅花一升,生草烏、全當歸、香白芷、川芎各四錢,炒南星一錢。合煎成散,以熱湯煮沸,服之頃刻見效。

  關平忽問:父親,張仲景既說華神醫(yī)死于獄中,則此麻沸散之方,卻又如何傳出?

  關公驚呆,鏡頭閃回。

  其實當年華佗在那許都監(jiān)牢之中,便如少帝劉辯一般,也是詐死騙過曹操。

  華佗乃當世神醫(yī),又有麻醉奇術,若以假死騙人,誰能看破其中玄機?只要曹操不令在其死后戮尸梟首,此計便成。

  曹操聞報華佗死于獄中,果然不予深究,即命葬于郊外。

  下葬之后,眾人離去,華佗自醒。遂以五禽戲絕世神功震碎棺蓋,破土而出,終于如其所愿,改名換姓歸隱山林而去,就此大開山門授徒。

  畫外音:自此之后,藥王門名徒輩出,大放異彩。華佗授徒無數(shù),樊阿以針灸聞名,吳普以藥方見長,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本草經(jīng)》,各掌一技之長。

  閃回結束。關公眼望張機所留藥方,半信半疑,難辨真?zhèn)巍?p>  至晚,趙累引從人還報:水鏡山莊已于數(shù)年前即被曹仁派人燒作白地,莊中空無一人,水鏡先生司馬德操不知何往。

  關公暗嘆不止,因見樊城旬日可下,也即不以為意,并不深究。

  畫外音:關公敗亡,不因大意失荊州,實因性粗,沒有將軍師孔明先生當初所囑之語記在心中,詳加揣摸。因只記起一個“水鏡山莊”,卻忘了“玉溪山白馬洞”之語,又因不明南璋地理,才誤大事,造成千古遺恨。水鏡先生其實早依與孔明舊約,引全體莊客進入玉溪山內,在山中開荒種田,并于白馬洞聚草屯糧,只等劉備兵來,會攻襄、樊二城。除玉溪山及白馬洞之外,龐德公等人又隱居鹿門山中,領莊客開荒屯田;便連孔明臥居之隆中山谷,也開出良田千頃。十數(shù)年來,這三處積糧無數(shù),可供十萬大軍三年軍糧。孟公威及崔州平領三千精壯士兵,穿白馬洞而來,亦于日前到達玉溪山,只等關公前來相會,攻取樊城,直襲許都。只可惜關公只將孔明囑托記得只言片語,至失千載良機!

  數(shù)日之后,關公自覺傷勢漸痊,便放下水鏡山莊之事,亦不遣使往建業(yè)補說借糧之事,急急升帳聚將,令關平、廖化再攻樊城。

  曹仁大驚,因知魏王已自長安返回鄴城,遂又遣使往魏都告急。

  太子曹丕聞說父王歸來,即率中庶子司馬懿等出城迎接。曹操升殿,大會群臣,詢問鄴都政事,曹丕一一答之,曹操甚為滿意。

  司馬懿建議軍民屯田,以解決軍糧之需,曹操許之,便使其轉任軍司馬,以掌屯田。

  安排鄴都之事已罷,樊城哨馬不斷來報:關羽推鋒必進,大破曹仁于沔水。掘堤以大水灌于禁,七軍覆沒,于禁投降;龐德寡不敵眾,被關羽所擒,不降被殺;徐晃軍被大水困于山中,屢不得出。陸渾孫狼作亂,南附關羽,遙受漢中王印號,為荊州軍支黨;荊州刺史胡修、南鄉(xiāng)太守傅方皆投降關羽,樊城其勢大孤;關公圍困徐晃于山中,親攻樊城時中了曹仁毒弩,卻被不知從哪里來的神醫(yī)刮骨療毒,傷復如初,復引兵圍攻樊城。

  曹操頃刻間接到許多戰(zhàn)報,不由大驚,急聚文武商議,重說遷都之事:孤素知云長智勇蓋世,今據(jù)荊襄,擁眾北來,如虎生翼。于禁被擒,龐德被斬,魏兵挫銳;倘彼率兵直至許都,如之奈何?孤欲遷都洛陽以避之,諸公為孤慎謀。

  主簿蔣濟出班勸諫:大王不可。于禁之敗,非戰(zhàn)之過,乃天降暴雨致漢水大漲,七軍皆遭水淹之故。大王前番已與孫權有約,今樊城激戰(zhàn)數(shù)月,彼因何按兵不動?大王可即發(fā)使往東吳催促起兵,不必遷都動眾。

  曹操依允,遂罷議遷都,急遣使再往東吳,使其出兵。又遣上將徐商、呂建前往樊城西寨,使其相助徐晃出兵,以牽制關公兵力,支援城中曹仁。

  因嘆謂諸將:于禁從孤三十年,南征北戰(zhàn)多立奇功,何期臨危反不如龐德!

  諸將聞言,無不嘆息。

  徐商、呂建率三千飛虎軍,直奔樊城西寨陽陵坡,與徐晃會合,傳達魏王之令。

  鏡頭轉換,按下許都,復說建業(yè)。

  孫權接到曹操書信,大聚文武,商議對策。

  張昭向來主張降曹,不料此時率先質疑:近聞關云長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今見樊城危急,方遣使求救于我,某恐一旦與關公反目為仇,待事定之后,曹操卻又反覆。豈不白白得罪劉備,使其與我為敵?

  孫權見張昭如此說法,一時沉思不語。

  殿外忽報:大都督呂蒙乘舟自陸口軍營而來,有事面稟主公。

  孫權召入問之,呂蒙奏道:關云長提兵久圍樊城,主公何不乘其遠出,襲取荊州?

  孫權故意說道:此時曹軍皆在樊城與關公相持,孤欲趁此機會攻其東線,襲取徐州。

  呂蒙大急:徐州守兵無多,我軍若往,或許攻克。然主公忘了合肥彈丸小城耶?因其地勢利于陸戰(zhàn),張遼僅以數(shù)千兵士,便屢克我十萬大軍。那徐州守將臧霸,其勇更甚于張遼,縱然得之,亦難保守。不如先取荊州,則我即可全據(jù)長江之險,睡可安枕。且關羽向來自大,屢辱我江東將士,又拒主公求婚。何不趁此良機,滅其三十年來威風!

  孫權答道:卿回陸口慎重布劃,若果有必勝之策,可即詳奏,孤當起兵。

  呂蒙應諾,拜辭而歸。孫權難以決斷,又問諸葛瑾:卿謂呂子明之議若何?

  諸葛瑾:主公勿需顧及關羽勝敗結果。若不懼劉備、孔明前來報仇,則取荊州可也。

  孫權知其向與魯肅一黨,支持孫劉聯(lián)盟,略為沉思道:若關羽敗于曹操,即便不死,亦折挫三十年英名,此后便無能為。劉備有張飛、趙云,孤有甘寧、呂蒙,足以當之。

  于是即封諸葛瑾為宣城侯、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待命隨軍出征荊州。

  諸葛瑾拜謝退出,在殿外適逢好友顧雍,嘆道:魯子敬死后,江東之士皆鼠目寸光,再無遠見之人矣。

  顧雍驚問:子瑜兄從來言語謹慎,今何出此極端之言?

  諸葛瑾道:若是魯子敬在,必能力阻主公爭奪荊州。魯肅雖力主孫劉聯(lián)盟抗曹,但為東吳大計,亦由劉備手中奪取長沙三郡,劃湘江而治。爭三郡且使孫劉聯(lián)盟不破,此其高明之處。今主公只聽呂蒙,荊州既得,孫劉聯(lián)盟必破。曹操漁人得利,我主霸業(yè)休矣。若從長遠利益為計,得荊州豈真正有利于吳哉?

  顧雍:若得荊州,我東吳便可全據(jù)長江之險,因何不利?

  諸葛瑾:賢兄糊涂!劉備若失荊州,則因勢力大為削弱,必然龜縮西川不出。此后長江一帶,則我東吳獨力抗曹矣!彼時也只能偏安江東,只曹仁、張遼二將,便可將我擋在淮河之南。魯子敬所謂以圖天下大略,又安能實現(xiàn)哉?

  說罷,不覺淚如泉涌。顧雍聽了,句句是真,字字見血,不由背后凜然生寒。因恐在朝門之外談論,被他人聽去不便,便急將諸葛瑾引還府中,請至密室詳談。

  分賓主坐定,顧雍即問:子瑜即知此中利害,因何不力諫主公?

  諸葛瑾苦笑:某是孔明胞兄,若力諫不可,徒使主公疑心,恐適得其反耳。

  顧雍:即如此,某明日再去諫來。但不知以何為由?望賢兄教我。

  諸葛瑾:公能如此,乃孫劉兩家之幸。呂蒙欲襲荊州,實在師出無名也。

  顧雍:劉皇叔借我荊州賴而不還,豈非出師之名?

  諸葛瑾:此言何以服人!前番魯肅江上單刀相會,若是理直氣壯,因何不能說服關羽?呂蒙襲取長沙三郡,也因看在子敬個人臉面,關公才未出兵相爭。當初劉表管領荊州七郡,乃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劉表死后,南陽為曹操所有,劉琦以江夏托付劉備,其后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相繼歸附,于是劉備據(jù)有荊州五郡,皆得于劉琦,與我江東何干?曹仁敗后,關羽、周瑜各得南郡之半,而劉備領荊州牧,居公安,六郡之地,劉備已悉據(jù)之矣。其何言借?若非要說借,亦公瑾所借公安一城耳。今若以“借荊州不還”為由出兵,非但劉備不服,恐連曹操都會覺得好笑耳!

  顧雍:此言成理,并不牽強。使我東吳偷襲荊州,恐正是曹操所欲見者。赤壁戰(zhàn)時,劉備使關羽兵絕北道,又借張飛與我周都督激戰(zhàn)江陵,其功勞不輸我軍,并未坐享其成。赤壁戰(zhàn)后,劉備表奏劉琦為荊州刺史,我主公亦無任何異議。劉琦雖死,但劉備繼為荊州牧,遣將分駐要地,孫權亦未阻攔。今因劉備得了益州,便說荊州應歸我有,似說不通。

  諸葛瑾:誠哉斯論。單刀會時,關羽曾問子敬“烏林之役,我兄劉備睡不脫靴,努力破曹,豈徒勞而不能得尺寸之地?”子敬無語對答。后湘水劃界,借荊州一說便無根據(jù)。

  二人說了半晌,嘆息而別。

  諸葛瑾回到府中,便寫一封密書,令心腹人快馬到巴郡呈與張飛,請其轉遞孔明。

  次日上朝,顧雍便將昨日與諸葛瑾之語搬出,苦口婆心,勸諫吳主。

  孫權聞其切中要害,略有回心之意。忽湘水關倉官來報:關公搶分我全城囤糧。

  孫權大怒,以掌擊案:關云長欺孤太甚。再有諫阻討伐荊州者,便依通敵論處!

  顧雍聞此,只落得臉紅脖粗,訕訕而出。

  鏡頭轉換,陸口大營。

  呂蒙回至陸口,大為振奮,接連派出哨馬細作,去探聽荊州防備軍情。

  至晚哨馬回報:荊州軍馬整肅,預有防備。關公北伐之前,于沿江上下高阜處設有烽火臺,一旦聞警,白晝燃起狼煙,夜間舉火為號,則關公三五之內,便可還軍。

  呂蒙大驚,但在主公面前已經(jīng)請令,尋思無計,乃托病不出。

  孫權聞說呂蒙患病,遂使陸遜星夜至陸口寨中,探其病情。

  陸遜入營詳察呂蒙,視之面無病色,已經(jīng)猜出十之八九。遂請呂蒙屏退左右,笑道:子明之疾,不過因荊州兵馬整肅,沿江有烽火臺之備耳。某有一計,令沿江守吏,不能舉火;荊州之兵,束手歸降。

  呂蒙聞言大喜:計將安出?

  陸遜:關云長倚恃英雄無敵,之所以不急攻樊城,速戰(zhàn)速決,因慮將軍襲其荊州耳。將軍若托疾辭職,以陸口之任讓于在下,某再以卑辭贊美關公,以驕其心,彼必盡撤荊州之兵,以向樊城。如此但用一旅之師奇計襲之,則荊州在我掌握之中矣。

  呂蒙喜道:伯言此計,真良策也!某即行之。

  遂上書孫權,請辭都督之職,以陸遜自代。孫權看了薦書,即召呂蒙回京休養(yǎng),拜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代替呂蒙把守陸口。

  字幕:陸遜此時三十六歲,小于呂蒙四歲,倒也不算少年發(fā)達,可謂中年得志。

  陸遜領命,至陸口上任,通報荊州守將,并親寫信給關羽,以卑辭吹捧關羽蓋世神功,贊其大義參天品德,表示無限仰慕,并表示絕不與關公為敵。

  關羽收到陸遜書信,觀之大喜,遂不以東吳為憂,即將荊州之軍大部調至前線,以向樊城;同時嚴令麋芳、傅士仁,命調配各郡軍資供應。

  麋芳、傅士仁見軍馬均被關公調去,軍資更無人手押送,于是頓生異心,怨氣沖天。

  陸遜得報,心知時機已到,立即上書孫權,請求發(fā)兵。

  孫權覽表大喜,立即下令:命呂蒙率軍攻打公安、江陵,陸遜長驅直入南郡。

  呂蒙拜受令旨,點兵三萬起行。先以快船八十余只作為前驅,軍士扮作白衣商人搖櫓,卻將精兵伏在艙內。一面請吳主孫權遣使致書曹操,令其自北面進兵以襲關羽;一面?zhèn)鲌箨戇d,令相互接應,抵住南郡人馬,使不得援救江陵。

  商船直抵北岸,以財物賄賂烽火臺上守軍,請求泊船江邊避風,守臺軍士允之不疑。

  當夜二更,艙內精兵盡出,將墩臺之軍盡行擒捉。于是長驅徑取荊州,無人知覺。

  呂蒙重賞荊州俘兵,令其賺開城門,襲了江陵。傳令眾軍不許妄殺城中一人,將關公家屬另養(yǎng)別宅,遣人申報孫權。

  孫權聞報大喜若狂,率軍齊至江陵。仍命潘濬為治中,執(zhí)掌荊州政事,并于監(jiān)內放出于禁,加以厚待。又遣使前往許都,請魏王發(fā)兵夾擊關羽,并求保密。(本集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