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騎狂奔,鼓角全息,吶喊不聞。
甘寧率百名將士沖到曹操寨邊,各用長矛大戟撥開鹿角,這才揚聲大喊,殺入曹營。曹軍毫無防備,頃刻間被斬下數(shù)十首級,猶如砍瓜切菜。
魏軍從夢中驚醒,聽得營中大亂,不由極度恐慌,以為東吳大軍來襲,于是起身備戰(zhàn),紛紛舉起火把擂鼓吶喊,卻又不見敵軍在何處。
曹操出帳,喝令列陣殲敵,眾軍才反應(yīng)過來,緊急列隊迎戰(zhàn)。當(dāng)列成陣勢之時,甘寧卻已率百人從東南角上殺出,回到濡須口軍營。甘寧回見孫權(quán),天方五鼓,東方未明。
孫權(quán)見百名勇士全數(shù)歸來,不折一人一騎,只有三兩個著了皮肉輕傷,不由大笑,以手撫甘寧之背道:將軍此一番沖殺,足使老賊驚駭欲死。非孤狠心相舍,只是正欲一觀卿之膽魄!曹孟德雖有張遼,但孤有甘興霸,足可相敵。
于是賞賜甘寧絹一千匹,戰(zhàn)刀一百口,并增兵二千,令其管領(lǐng)。
曹操被甘寧劫了旱寨,雖然全軍損折不多,但軍中士氣大喪,各懷驚懼。次日令人暗至江南打探,昨夜究系何人為將,率領(lǐng)多少軍馬前來襲營。
暗探奉命過江,扮作漁人上岸打聽,便聞吳人爭相傳說,吳主孫權(quán)正為大將甘寧慶功,親口贊其只出一百人馬,便將曹軍大營攪得天翻地覆,殺人無數(shù),足堪匹敵張遼云云。
探馬聽的明白,問的清楚,復(fù)渡江回營,歸報丞相。
曹操不由大惱,決定以牙還牙,即令水軍出濡須口,扮作漁船模樣,企圖夜渡洲上。
不料孫權(quán)營中張昭早已防到此招,使吳侯遣董襲、陳武等水軍將領(lǐng),提前于洲前葦叢中埋伏,圍攻曹操水軍。
曹操水軍始料未及,又不如吳軍精于水戰(zhàn),經(jīng)此一役,竟被俘獲三千余人,沉沒溺亡者亦有數(shù)千之眾。原為報復(fù)前仇,反而又添新辱。
孫權(quán)水軍大勝,設(shè)宴與董、陳二將慶功,大贊董襲為“江東虎臣”,進級為蕩寇將軍,陳武進位為偏將軍。
曹操見水軍失利,便令堅守營寨不出。孫權(quán)聞報曹軍堅守不出,甚以為憂。
這日孫權(quán)出營觀陣,見江面晨霧大起,如幕垂江。忽想起當(dāng)年赤壁戰(zhàn)時,周郎率鼓樂花船江面探營之事,即命開寨門,親率百人,乘樓船去探曹營。
眾人大驚,但因無重臣大將在場,皆不敢諫,只得從命,駕船而出。舟行五六里遠,前面接近曹營,隱見號旗,人聲可聞。
孫權(quán)便命軍士停漿止櫓,就船上擂鼓奏樂,左右侍酒。
曹軍兵士就濃霧中聽到水上鼓樂,一時摸不到頭腦,急忙報進中營。曹操因不知到底有多少吳軍前來,遂下令弓弩齊發(fā),不敢出寨迎戰(zhàn)。
孫權(quán)哈哈大笑,就令調(diào)轉(zhuǎn)船頭返航?;貭I后方見樓船兩側(cè)中箭極多,便如刺猬一般。
眾人齊呼萬歲,誠心悅服。孫權(quán)玩了一把心跳,親身體驗孤船探營盛舉,愈加佩服懷念當(dāng)年周郎儒雅風(fēng)度,將軍胸襟,感喟不已。
歷史真相:前有水軍都督周瑜,今有吳侯孫權(quán),江東君臣,均可謂善于以船借箭者。至于《三國演義》中關(guān)于諸葛亮草船借箭典故,卻是假借此兩件事,純屬張冠李戴。
曹操見兩軍相持即久,不能勝敵,心中已有退兵之意。卻恐被東吳恥笑,進退未決。
兩邊又相拒月余,直至來年正月,春雨連綿,水港皆滿,曹營軍士多在泥水之中,無法生炊,困苦異常。曹操心中甚憂,與眾謀士商議,程昱乘機力勸收兵,曹操猶豫未定。
正在此時,門軍忽入帳來報:東吳有使節(jié),赍送孫權(quán)書信到來。
曹操令來使入帳,呈上書信,見書中寫道:孤與丞相,彼此皆漢朝臣宰,且無私恨。丞相不思報國安民,妄動干戈,殘虐生靈,豈仁人之所為哉?即日春水方生,公當(dāng)速去。如其不然,復(fù)有赤壁之禍矣。書不盡言,公宜自思焉。
看罷翻過書皮,見背后又寫兩行大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看畢大笑:都說江南春雨連綿,經(jīng)月不絕,今日方始見之。孫仲謀不欺我也。
即命重賞來使,令全軍拔寨起營,班師回許都。又使中軍官至各營傳令:命廬江太守朱光鎮(zhèn)守皖城,張遼引本部兵馬退守合肥,臧霸退守徐州。
中軍官領(lǐng)命出了大營,沿江前去各營傳令。
鏡頭閃回。臧霸與張遼同為前鋒,遠離曹操中軍大帳,扎營于江岸。
相持既久,因遇上連日春雨不歇,江水增漲,將至營邊。此時東吳敵船橫布江面,隨江水向岸邊稍進;曹軍見此,滿營將士不安。
張遼連月不戰(zhàn),已知丞相有退兵之意,只是未見將令傳來。又見吳兵趁江水暴漲逼近大營,恐被圍殲,便與臧霸商議,欲先退軍。
臧霸聞之,急阻止道:曹公是何等英明之人,焉能舍棄我等獨退?將軍休啟抗命之端,丞相若要回軍,將令必然即刻下達。
張遼見說言之有理,遂令眾軍加強警戒,暫不拔營。
閃回結(jié)束。次日辰時,使者果然到營,向張遼發(fā)出撤軍命令。
張遼松一口氣,下令起寨,北返合肥。路遇曹操大軍,張遼拜見,以臧霸之言告之。曹操對臧霸大加贊揚,拜為揚威將軍,賜假節(jié)。
孫權(quán)聞報曹操退兵,不由喜出望外,暗道:曹操引二十萬大兵前來,本欲決死一戰(zhàn),要報赤壁之仇。不料數(shù)次小挫,被某一紙書信便即嚇退。枉費又低聲下氣,去求劉備。
遂令呂蒙繼續(xù)鎮(zhèn)守濡須,自收大軍回歸建業(yè)。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魏吳罷兵,再說益州戰(zhàn)事。
劉備自入西川,在葭萌關(guān)拒住漢中入川隘口,屯兵不戰(zhàn)。連月來只是樹恩立德,收買人心,其實準(zhǔn)備隨時襲取益州,只是未得其便。
正在此時,江東使節(jié)至,呈上吳侯孫權(quán)親筆手書,稱受曹操攻擊,請劉備回兵相救。
劉備早聞夫人孫尚香已被孫權(quán)派人接回,心中固然不滿,但見其求救之書,還是滿口應(yīng)諾,厚賞來使,令其回報孫權(quán):某先令二弟關(guān)羽,引荊州之兵襲擊青泥關(guān),以牽制曹操軍力;次后即率大軍親回,順江而下,以救濡須。江陵雖遠處千里之外,一兩日間便可到達。
江東使者大喜再拜,暗道:常言道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大難來時,還是自家親女婿上心也。
千恩萬謝,代吳侯再三致意。休息一晚,次日打馬揚鞭往江邊而去,下船轉(zhuǎn)回建業(yè)。
劉備見江東使者去了,即請軍師龐統(tǒng)商議,如何行止。
龐統(tǒng)說道:蜀道艱難,我軍來之不易。某料曹操雖起二十萬大軍,因其不知天時,于此江南春水大漲時節(jié)交兵,必然無功而返。主公無需往救,只需發(fā)書于孔明,請其調(diào)子龍、翼德陳兵江岸,觀其動靜即可。
正商議之間,忽報孔明軍師遣使到來,說有軍情急報。
劉備令使者進帳,問道:荊州有何緊急軍情?
信使:曹操大軍南侵,荊襄振動。只因主公出兵益州年余不歸,襄陽軍力空虛,曹仁便令樂進率軍出離樊城南征,連下臨沮、旌陽兩城,二縣長吏杜普、梁大被殺。
劉備驚問:軍師如何應(yīng)對?
信使:孔明軍師使關(guān)公北上,拒戰(zhàn)樂進于青泥關(guān)。關(guān)將軍不肯多帶軍馬,只帶部下五百名校刀手前往,正與樂進相持不下。
劉備聞報大慌,急問龐統(tǒng):孔明之意,是要催我回兵,相救襄陽乎?
龐統(tǒng)笑道:非也。軍師派使前來,其實是提醒主公,襄陽有關(guān)羽阻住樂進,不足為憂;但主公入蜀經(jīng)年,卻要兵貴神速,休要遷延日月,致使荊州軍心有變。
劉備:則我將奈何。
龐統(tǒng):荊襄有孔明與云長、翼德等鎮(zhèn)守,固若金湯,主公勿慮。但既有孔明來書,倒是探聽劉璋對我態(tài)度之最佳緣由,主公可如此如此。
劉備聽了大喜,即遣使持書至成都,函告劉璋:今聞曹公親率四十萬大軍征吳,孫權(quán)危急,差使求救于劉備。孫氏與某本為唇齒之盟,又有樂進在青泥關(guān)與關(guān)羽相拒,亦望劉備還救。備蒙賢弟重托以拒張魯,本不當(dāng)輕離益州,奈何若不回救云長,則其必為樂進所克。如此曹操便會乘勝南下,轉(zhuǎn)侵我荊州,其憂又甚於張魯。備屯兵葭萌經(jīng)年,已知張魯乃自守之賊,誠不足慮。望允我回兵荊州,并求助一萬兵馬及糧資十萬,立等答復(fù)。
劉璋看罷劉備書函,令來使至二門相候,便召群臣商議。
從事劉巴出班奏道:惡客離門,西川萬幸。但猛虎不可資之以飽,飽則傷人。劉備自從入川,廣布恩德以收民心,其意不善。今求軍馬錢糧,如若相助,如同把薪助火。
劉璋猶豫道:孤與玄德有兄弟之情,其助我鎮(zhèn)守川北經(jīng)年,多負(fù)辛勞。今他荊州有難,某豈可不助?
劉巴免冠苦諫:劉備世之梟雄,久留于蜀而不遣,如縱虎入室,早晚是個禍患。荊州現(xiàn)放著孔明之智,及關(guān)、張、趙云之勇,誰敢動他分毫?今以荊州有事求助于主公,敢莫就是個計謀。主公若更助之以軍馬錢糧,何異與虎添翼,使來噬我?
劉璋猶豫未決,黃權(quán)又復(fù)出班,跟隨劉巴苦諫。劉璋是個沒有主意的,見眾人皆反對助軍資糧,張松及法正又不在朝中,乃私作聰明,取個折中之策,撥老弱殘軍四千,米一萬斛,隨來使還報玄德。又命楊懷、高沛緊守涪城,休令劉備兵馬進關(guān)。
使者到葭萌關(guān)回見劉備,呈上劉璋回書,說其部下文武如此無理。
劉備大怒,扯毀回書,大罵而起。
龐統(tǒng)笑道:主公自入蜀以來,與劉璋以仁義為重。今日毀書發(fā)怒,豈非前情盡棄?
劉備猛醒:既然如此,卻當(dāng)若何?
龐統(tǒng):某有三條計策,請主公自擇而行。陰選精兵,徑襲成都,此上計也。楊懷、高沛二人據(jù)守關(guān)頭,主公可遣人報與二將,說欲還荊州。二將喜我離去,必來與主公餞行。主公可乘機執(zhí)二將殺之,進涪關(guān)盡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城,連引荊州之兵以相呼應(yīng),再等時機徐徐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下去,將致大困,連回荊州也難。
劉備思索半晌,便道:先生上計太速,下計太緩,某欲取其中計。
正在商議之間,法正忽闖入帳,大哭道:張子喬為了主公,將一家三百余口死于劉璋之手!主公何不趁此舉兵,與張松報仇?
劉備大驚:子喬因何被殺?
法正:主公前日遣使到成都見劉璋,稱欲回兵荊州,借兵借糧。張子喬當(dāng)日并未上朝,不知實情。后聞此事以為是真,便修書一封與我,稱大事垂立,不可釋此而去。張松之兄乃廣漢太守張肅,因事至弟府中,卻于書房中見到書信草稿,恐禍及己身,即見劉璋,揭發(fā)胞弟之謀。劉璋大怒,即刻收斬張松,滅其三族,又敕令各關(guān)戍諸將,不令主公匹馬入關(guān)。連文書皆勿復(fù)與主公相通,違令者斬。唉也,惜哉張松;痛哉子喬!
劉備聞之大怒,即刻依照軍師龐統(tǒng)所獻中計,令人入關(guān),相告白水軍都督楊懷、高沛二將,因事欲返荊州。
二人不知是計,果然歡天喜地,前來與皇叔送行。
劉備待二人入帳,便令執(zhí)下,怒道:某不遠千里,來與汝主劉季玉把守北門,抵御漢中張魯。全是你等,離間我與劉璋兄弟之情,又無君臣上下之禮!左右與我推出,斬了!
帳外武士早已埋伏停當(dāng),聞聲闖入,將二人執(zhí)下,推搡而出,砍下首級??蓱z兩員蜀中名將,死得不明不白!
龐統(tǒng)見劉備斬了二將,即請法正引本部兩千兵馬為向?qū)В毡M據(jù)涪城。
城中兵將見法正引本國兵前來,知道大勢已去,遂皆歸順。
鏡頭轉(zhuǎn)換,消息傳到成都。
劉璋聞?wù)f劉備殺了二將,奪了涪關(guān),不由大慌,即派大將劉璝、泠苞、張任、鄧賢等,點起五萬大軍,前往迎擊,但皆被劉備殺敗。
劉璝等退保綿竹,向成都告急。
劉璋又派護軍李嚴(yán)為都督,女婿費觀為參軍,率兵到綿竹督軍抵抗。
字幕:李嚴(yán),字正方,南陽人;費觀,字賓伯,江夏人,皆被劉璋視為心腹。
費觀雖小李嚴(yán)二十余歲,但與李嚴(yán)卻平輩論交,其情甚密。二人到了綿竹,扎寨未穩(wěn),便被法正聞知,即寫勸降信,于夜間秘密射入李嚴(yán)營中。
李嚴(yán)見到法正射書,即請費觀前來帳中密商,次日便率眾投降劉備,倒戈反攻劉璝。
劉備得李、費二人降附,軍勢大盛,命二人皆為裨將軍,分軍平定附近屬縣。劉璝、張任等見反了李嚴(yán),只得棄了綿竹退守雒城,分調(diào)人馬,守把各處隘口。
劉璝:雒城乃成都保障,失此則成都難保。我四人應(yīng)兵兩路,著二人守城,二人去縣前依山傍險下寨,互為犄角之勢,勿使敵兵臨城,待彼糧盡退兵,就而掩殺。
泠苞、鄧賢聞聽,主動請兵,愿往城外山前結(jié)寨。劉璝即分兵二萬與泠、鄧二人,離城六十里下寨,自與張任堅守雒城,整頓守城戰(zhàn)備。
劉玄德既得綿竹,與龐統(tǒng)商議進取雒城。
便在此時,探馬來報:川將泠苞、鄧賢在城外扎下兩個大寨,擋住去路。
劉備:眾將何人敢任先鋒,前去打寨?
黃忠出班:末將愿往。
劉備壯之,便將先鋒印賜予。
字幕:黃忠,字漢升,南陽人。
鏡頭閃回,敘述黃忠來歷。
黃忠年輕時曾拜名師,習(xí)得一身武藝,兼且箭法如神。因遭逢黃巾之亂,南遷荊州,初隨劉表任中郎將,隨從劉表之侄劉磐駐軍長沙,曾與孫策戰(zhàn)于艾縣,立有戰(zhàn)功。
曹操下荊州時,劉琮舉荊州七郡以降,遂以黃忠代理裨將軍,歸長沙太守韓玄統(tǒng)屬。
赤壁一戰(zhàn),曹操大敗,率眾北歸。劉備使公子劉琦與孔明率趙云南征長沙,黃忠便隨韓玄向劉備投降,與魏延同在帳下為將,去歲隨主入川。
自二劉交惡,劉備自葭萌關(guān)發(fā)兵以來,黃忠與卓膺奉令率兵南進,每戰(zhàn)常先登城陷陣,勇冠三軍,一路攻到雒城。
閃回結(jié)束。因見主公劉備點將,黃忠便即主動出班,請為先鋒,獲準(zhǔn)。
黃忠領(lǐng)了先鋒印,猶未下堂,便聽一人大叫:主公若使老將出馬,需讓蜀將以為我軍無人,一旦跌挫,反失銳氣??蓪⑾蠕h印讓我,此去定斬上將之首,來見主公。
眾人看時,正是猛將魏延。
黃忠見魏延說自己年老,不由大怒:魏文長焉敢小覷于我?
魏延不服,二人在帳中言語相爭。軍師龐統(tǒng)急忙喝阻,即分派黃忠與魏延為左右先鋒,分打泠苞及鄧賢二寨,二將領(lǐng)命而去。
魏延欲爭全功,遂搶在黃忠之前先去打泠苞寨。不料泠苞有備,鄧賢又引本寨軍來助泠苞,兩面夾攻,魏延不敵。
正在危急,黃忠趕到,一箭射死鄧賢,又舞刀直取泠苞。
泠苞兩頭無路,只得棄了戰(zhàn)馬,取山僻小徑逃回雒城。
劉備聞?wù)f走了主將,便令立起免死旗,但川兵倒戈卸甲者不許殺害,不愿為兵者,準(zhǔn)放其還家。川兵歡聲動地,大都倒戈棄甲,聲稱愿降。
鏡頭轉(zhuǎn)換,再說雒城。
泠苞棄馬逃命,得回雒城,來見劉璝、張任,遂說折了鄧賢,二寨俱失,連帶去的兩萬人馬也全軍覆沒,特來請罪。
那劉璋治軍,是有名的有功不賞,有罪不罰。似此等失機損兵大罪,劉璝聽罷,也只說聲“罷了”,便令泠苞回帳休養(yǎng),自去修書告急,再遣人往成都求救。
劉璋觀其奏本,聞知降了李嚴(yán)、費觀,又折了上將鄧賢,不由大驚,慌忙聚眾商議,便要放棄抵抗,舉全城以降。
話猶未了,階下一人挺身而出道:父親何至于此?那劉備兵不過五萬,且不說現(xiàn)有雒城之險阻擋,其無力飛躍,便是兵臨成都,我城中亦有雄兵數(shù)萬以迎之,其有何懼?父親休慌,兒愿領(lǐng)兵前去把守雒城,定使劉備喪身此關(guān),片甲不回。
劉璋視之,乃是長子劉循?;厮疾粦?zhàn)而降,亦忒丟人,只得許之,并問:既我兒愿敵劉備,不知何人可以為輔?
一人出班,聲稱愿往。劉璋視之,卻是舅兄吳懿。
字幕:吳懿,字子遠,兗州陳留郡人。吳懿之父因與劉焉交好,故攜全家隨其入蜀。
畫外音:劉焉為益州牧?xí)r,有自立之意,因聞善相者說吳懿之妹吳氏日后有大貴之相,于是為子劉瑁迎娶吳氏。不料劉備平定益州后拜吳懿為護軍,并應(yīng)孔明、法正之請迎娶吳氏。其后劉備稱帝,吳氏果應(yīng)相者之言而大貴,此是后話。
劉璋見吳懿請令,不由大喜,準(zhǔn)令即行。吳懿又保吳蘭、雷銅二人為副將,劉璋一并允之,遂點二萬軍馬,隨世子劉循來到雒城。劉璝、張任、泠苞接著,具言前事。
吳懿頗通兵法,于是獻計:此間北臨涪江,水流湍急,我觀劉備依山腳下寨,地形最低??闪钽霭鷰к娙Q涪江之水,可盡淹死劉備之兵。
劉循聽從其計,即令泠苞半夜引軍前往決水淹敵,吳懿自與吳蘭、雷銅引兵接應(yīng)。
泠苞領(lǐng)命,自去點軍準(zhǔn)備。因決水器械不足,即令全城收購鐵器,統(tǒng)交于城內(nèi)各街巷鐵匠鋪戶,限令三日打造完備,遲則問罪。
一聲令下,滿城鐵匠鋪戶皆奉命而行,爐火燭照盈天,丁當(dāng)打造之聲日夜不息。
城東張氏鐵匠鋪間壁,卻是一所小小道觀,只有一墻之隔。因官兵限令緊迫,張鐵匠連夜打造,敲打鐵器聲沸反盈耳,觀中大小道士無法安睡。
這一通喧嚷倒不要緊,卻驚動一個在此掛單的道士,正是諸葛亮好友孟公威。
鏡頭閃回,一年之前。
孟公威與崔州平同奉孔明之命,前往西川充當(dāng)臥底,扮作游方道士,居于青城山。
及聞崔州平說反張松、法正,引劉備進入西川,孟公威便安心等待龐統(tǒng)設(shè)計奪取益州。后聞張松傳書事泄,全家被誅,這才急忙下山,欲親至葭萌,相助劉備。
行至雒城,卻因兩軍交戰(zhàn)被阻,由此掛單城中道觀。
閃回結(jié)束。夜已定更,月掛中天。
孟公威坐在藏經(jīng)閣中,聽得隔壁鐵匠鋪叮當(dāng)作響,即命隨身道童:你可下閣,往門房去打問一番,何事如此喧嚷?
小童應(yīng)諾而去,不一時上樓來報:因劉益州世子劉循前來雒城督戰(zhàn),命城中所有鐵匠鋪要日夜兼工,三日內(nèi)需趕出掘土鐵具三千件,誰家若不能完工,吃罪不起。張鐵匠受了官家逼限,只得連夜鍛打,說若是吵了各位仙長清修,還望寬恕些個。
孟公威聽了,遂不在意,笑道:你可用棉絮搓成團子,塞住兩耳,自去睡覺。
小童依言,以棉塞耳,自去睡臥。孟公威卻不睡眠,只依道家法術(shù)盤膝而坐,運起五行吐納之術(shù),很快入定,于凡間諸等雜音聽而不聞。
二更剛過,松濤聲起,想是城外江面上起了大風(fēng)。那道觀名喚松竹觀,院內(nèi)遍植翠竹,墻外江邊盡是高大古松,微風(fēng)一起便是松濤陣陣,那是絲毫不奇。
孟公威雖然聽在耳中,但身心俱寂,如如不動,便似山岳。
又過片刻,忽聽樓外院墻嘩嘩作響,公威知是水拍江岸之聲,亦不以為意。約至三更時分,耳中聽到水聲狀如牛吼,有水沫濺入窗臺。
此時于冥冥渺渺之中,孟公威忽然想到隔壁張鐵匠連夜趕造掘土鐵具之事,陡然福至心靈,“啊也”一聲,收了功法,跳下地來,驚出一身冷汗。
于是出門下樓,欲喚醒童兒,連夜出城。忽見樓梯拐角處睡倒一人,擋住自己去路。
孟公威不知此人何來,立在那里,不知抬足跨過,還是叫醒那人讓路,有些沉吟。
正在此時,那人竟似腦后有眼,忽地坐了起來,輕笑道:道長出定了?你在樓上修行,某在樓下為你護法,倒是前世修來福緣,只可惜了龐士元三萬軍士性命。
雖然聲音不高,但在孟公威耳中卻如雷霆萬鈞,驚天動地。聽那人話中有話,便將手一抬,略作揖首,返身上樓入閣。
那人會意,緊隨入閣。上樓時不聞足下有聲,可見其輕身功夫了得,足為詫異。
孟公威反手關(guān)上房門,就燈光下仔細(xì)看時,見其人身長八尺,形貌甚偉,但塵土滿面,邊幅不修。又見他一頭亂發(fā)七長八短,像是被刀劍之屬切割過一般,胡亂披于頸上,即未以絲帶扎束,也不用竹簪相挽。再看身上衣服,雖是上等絲綢織就,但不甚齊整,又將袍襟撩起,掖在衣帶之間,想是走了不少長途,跋山涉水至于此處。
那人見孟公威打量自己,往榻上一坐,笑道:道長既與伏龍、鳳雛為友,今觀果然氣度不凡。但明公既已出家,復(fù)為漢室跋涉奔波,恐此條路不好走也。
孟公威:某本懼路途艱難,今有豪杰自投我門,即可為某代行其勞。閣下若為皇叔和鳳雛立下如此大功,何憂功名不立?子雖失意于劉璋,但復(fù)得意于劉備,亦足以為償也。
那人聽了此言,失聲問道:如此說來,明公知我是誰?
孟公威頷首微笑:知道,知道。公乃廣漢人氏,姓彭名羕字永年,蜀中豪杰之士,大名天下誰人不知。公姿性驕傲,輕忽天下名士,惟敬同郡秦子敕,薦于太守許靖。只因直言觸忤劉璋于先,又為眾人謗毀于后,便被劉季玉髡鉗為徒隸,因此短發(fā)。復(fù)越獄而逃躲避追捕,故此塵土滿面,衣衫不整。不知貧道所說可是?
來人從榻上一躍而起,施禮說道:道長目光如炬,法眼無差,某正是彭永年。
孟公威:彭公深夜前來見我,必有所為。方才所說可惜龐統(tǒng)數(shù)萬將士性命,究為何故?
彭羕:那劉璋將某羞辱囚禁,卻不知某曾得遇異人,嘗學(xué)輕功之術(shù),從監(jiān)中逃出,一路往北。途中得知劉皇叔入蜀,某故溯流北行,欲往投效,助其取川。即至雒城,聽那泠苞奉了世子劉循之令,要掘涪水淹滅荊州軍。卻逢道長遣童兒也去鐵匠鋪中打探,這才尾隨尊仆而來,來見道長。時逢道長入定,故此臥于梯角相候。彭某冒昧,尚請道長恕罪。
孟公威:某是化外之人,本不應(yīng)參與兩軍爭戰(zhàn),只是礙于臥龍及鳳雛之托,不得不為。今即遇先生同道,某請代勞建此大功,不知先生心下如何?
彭羕:道長送此功名與在下,敢不從命。時刻不早,某即便去。
孟公威一把扯住:閣下若是這樣出去,則未至城門,便為蜀兵所擒矣。
彭羕笑道:某早聞龐士元、徐元直、孟公威、石廣元,乃是鬼谷門四大門徒,個個身手不凡;今日也請道長看某末技,是否值得道長所托。
說罷推開窗欞,側(cè)身從窗中斜掠而出。
孟公威知道閣樓下面便是百丈懸崖,不由吃了一驚,便要上前相救。
到至窗前,卻見那彭羕身在半空,早從肋下扯出一條軟索,向外甩出,掛住墻外巨松枝丫。繼而扯動軟索,稍一借力,便即鴻飛冥冥,躍出城外去了。
孟公威見其輕身本事非常,又知他在江邊系有輕舟,遂大為放心,放心去睡;次日即與小童離了雒城,轉(zhuǎn)回青城山去了。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雒城,復(fù)說涪城。
劉備令黃忠、魏延各守一寨,自與軍師龐統(tǒng)駐軍涪城。因見雒城易守難攻,二人每日商量運籌,一時不得良策。
這一日,龐統(tǒng)自公廨退歸館舍,門吏忽報:門外有一怪客,特來相訪。
龐統(tǒng):姓甚名誰?
門吏:形容怪異,不肯自報其名。
龐統(tǒng)心中納悶,只得說聲有請,出廳迎接。只見來者已經(jīng)進入庭院,短發(fā)長須,衣衫不整,又非故人,心下猶疑,只得請入客廳,敘禮寒暄。
正在此時,門人來報:法正先生來訪。
龐統(tǒng)知有軍機大事,但有不速之客在場,一時進退兩難。
前面所來客人正是彭羕,徑入內(nèi)室,往龐統(tǒng)床榻上一躺,說道:某為見鳳雛先生,夜間破浪行舟八十余里,又舍舟徒行三十里,方至貴府。累之極矣,先借公之床榻暫歇。軍師自去會客,會罷再來可也。某睡醒之后,當(dāng)與先生善談。
龐統(tǒng)見此情狀,知道來者必為異士,遂令從人在房外侍候,自己出廳來見法正。
法正此來果有機密之事,乃獻誘敵出城聚殲,后分兵奇襲雒城之計。
龐統(tǒng)大喜,當(dāng)即表示同意。送走法正,已過晚飯之時,想到還有怪客在自己房里,遂直奔臥室。見那怪客已經(jīng)睡醒,正坐在榻上喝茶。(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