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終漢亂

十.拯救大兵伯安

終漢亂 通北笑笑生 1050 2021-12-07 23:45:52

  “那伯安公現在被黃巾賊圍困在何處?”

  “不遠,尾敦說就在靈山?!?p>  靈山是遼西郡的名山,距離公孫氏不算遠,不僅面積廣闊、山洞眾多,而且地勢易守難攻,實在是防守、躲藏的好地方。

  在上古傳說里共工氏因與顓頊爭奪天帝之位失敗而以頭怒觸不周山,使得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女媧娘娘為拯救天下生靈,在此化五彩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五彩石以補青天。補天時,其手影化作五座山峰,故靈山又稱五峰山。

  相傳齊桓公兵定孤竹,誤入迷古,幸老馬識途引出旱海,駐兵靈山腳下。為紀念識途老馬,把防地命名馬官營,并植白果樹三株,至今三株白果樹尚存。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鞭山北去,群山皆呈北行之勢,唯靈山面南,成為靈山絕景之一。

  “我大概知道了,

  阿范,你現在去召集族老們,我要在會客堂開族會?!?p>  “唯!”

  公孫訓在命令完公孫范后,轉身對公孫賀說道:“阿賀,跟我一起開會去?!?p>  “伯父,這合適嗎?我一個毛頭小子能參加族會?”

  “一個為家族建設商隊、鑄造雙邊馬鐙、編撰醫(yī)書的人都沒有資格參加族會,那還有誰有資格,我嗎?”

  原本寂靜無聲的會客堂,卻早已變得嘈雜不堪,人聲鼎沸。

  “現在都十萬火急了,還開什么鳥會,直接點齊族里的健兒,沖過去救人啊!”

  這是激進派的觀點。

  “不可,黃巾賊有數萬之眾,如果不思考出一個萬全之策就貿然行動,那得折損多少兒郎啊。”

  這是沉穩(wěn)派的觀點。

  “依我看還是要以鄒公的態(tài)度為主,鄒公出兵了,咱們才能跟著出兵,不能搶朝廷的風頭啊?!?p>  這是大局派的觀點。

  大廳里吵吵嚷嚷,各不相讓。把站在一旁的公孫瓚弄得火大,索性不忍,站了出來,“夠了!火都快燒到屁股了,你們不思索如何救得伯安公,卻只知道扯皮!”

  “那瓚小子你有什么高見,說說看嘛?!?p>  公孫瓚聽見熟悉的聲音后立即轉身,就看到族長公孫訓從大門處邁步走來,旁邊還跟著公孫賀。

  “伯父,我不是故意頂撞族老的,只是軍情十萬火急,如果不能快點救出伯安公,那伯安公就真的會被黃巾賊們大卸八塊了!”

  “慌什么,劉伯安又不是傻子,靈山那么大,他們隨便躲進一個山洞里,就夠黃巾賊找上三天了?!?p>  話是這么說,但大漢的風俗是以郡為國,我所出身的郡縣就是我的祖國。奉行著二元君主制度,既要效忠雒陽的天子,又要忠心于自己郡的郡守、自己州的刺史。

  現在的選官制度可不是陪伴了封建王朝上千年的科舉制度,而是察舉制度。

  察舉制是一項優(yōu)秀的官吏選拔制度。主要是地方和中央根據個人的才能和品行對個人進行推舉和征召。

  為了適應大一統(tǒng)國家統(tǒng)治的需要,中央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名為察舉制度。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叫“選舉”。漢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度先河。從文帝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并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武帝時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guī)定相繼推出。其后,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tǒng)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

  考試是漢代察舉制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被舉者經考試后,由政府量才錄用,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準能貫徹實行,選出真正的人才,還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令下層人士有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隨著考試制度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發(fā)展成“科舉制度”,這一制度實行了1300年之久,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選官制度。

  以“德”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為主的有尤異、治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為先,在學問上則以“儒學”為主。

  看,知兵法的、有道德的、懂學問的……

  各式各樣的人才是應有盡有。

  可皇帝只有一個人,這天底下這么多郡國

  ,他也選拔不過來人才啊。

  不要慌,這不是有郡守、刺史這些“忠臣”嗎。只要陛下能給我點孝廉、茂才的名額,我就能為朝廷找尋到真正的“大才”

  你不能否認通過孝廉、茂才給大漢朝選拔了無數的名臣良將,讓大漢朝熠熠生輝。但是你要承認,通過這更多選拔出來的都是酒囊飯袋。

  “我推薦你家的后生,你推薦我家的后生,大家一起做官、一起發(fā)財!”

  “這小子是我看著長大的,從小就孝順父母,是個好苗子?!?p>  幾百年了,用腦仁想都知道這玩意已經從選拔人才的初衷變成了骯臟的利益交換!

  察舉制,已經變成了另類的世卿世祿制度!

  人家郡守、刺史推舉你為孝廉、茂才,讓你當了官,你是不是得念人家一輩子的好?

  是不是要以郡守、刺史為核心,牢牢的團結在郡守、刺史的身邊?

  連人家科舉制都講師生情誼,你察舉制不講舉薦之恩?

  這也就是為什么大漢朝會有地域歧視、以郡為國、二元君主制等思想的存在。

  這也就是為什么公孫范慌里慌張、族老們爭論不休、公孫瓚怒氣勃發(fā)。

  說來說去還是因為利益。

  換成功利一點的說法,你劉虞還沒推舉今年的幽州茂才呢,你也配去死?

  給大爺們把烏紗帽分了再去死!

  ——————我是舉孝廉、舉茂才的分割線———————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

  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

  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

  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

  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zhí)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

  年老癃病,勿遣。”——《高帝求賢詔》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