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幻

雨緯人

第二十五章 兩代帝都

雨緯人 興安水深 9788 2021-06-10 08:43:11

  2017年10月4日

  沈陽是中國東北地區(qū)最大城市,我提議去沈陽游玩,并取得了菏桐他們的同意。今天我們即是去往那里。

  8時30分許,我們準時在老地方會合。因也來建議先去福陵景區(qū),故在他的引導下我們乘船直接飛到了那兒,向下望,但見福陵依山傍水,景色幽靜大氣。繼之飛船降落于其附近一無人處,就見不遠處是福陵紅色的圍墻。待下了船,我們往景區(qū)南門走去,此時天空晴朗,感覺舒適。

  也來說:“福陵位于沈陽渾南區(qū)東陵路210號,距沈陽城東二十里,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寢陵,與沈陽內(nèi)安葬著皇太極的昭陵、撫順新賓縣安葬著清王朝六位祖先的永陵合稱為‘盛京三陵’。福陵于1629年始建時只稱作‘先汗陵’‘太祖陵’,1636年大清建國,定陵號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運長久。福陵陵址為沈陽城東的東牟山,東牟山俗稱‘石嘴頭山’,此山為長白山余脈,順治八年(1651),福陵陵山被封為‘天柱山’,意為福陵如擎天柱般支撐著大清江山,且永陵的啟運山、福陵的天柱山、昭陵的隆業(yè)山被合稱為龍脈三山。陵園形制為外城內(nèi)郭,由前院、方城、寶城三部分構成,寶城、寶頂?shù)戎黧w建筑建在天柱山山頂。陵園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背倚天柱山,前臨渾河,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900米,東西寬340米,占地面積557.3公頃,由南向北依次升高。陵寢建筑規(guī)制完備,布局嚴謹,陵寢建筑群保存較為完整。福陵到1651年基本建成,后經(jīng)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的多次修繕、改建,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p>  及來至南門,就見紅墻內(nèi)外古樹參天,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門前廣場東西兩側(cè)聳立有華表、石牌樓等。

  也來說:“福陵的南門為陵園的正門——正紅門,此間的建筑都是原始舊物?!?p>  我們走近石牌樓,菏桐看了后道:“這牌樓還是很精美的?!?p>  也來說:“這是清朝入關前的老建筑,是福陵最早的建筑物——下馬牌樓,四柱三間三樓,上面雕刻有吉祥圖案。據(jù)《清太宗實錄》上記載,天聰三年(1629),‘陵東、西兩旁立下馬坊,禁乘車馬行走,遇必下,諸貝勒大臣以下,小民以上。違者罰’。眼前坊上的文字與《實錄》這條記載相吻合。石牌樓4根石柱均為出頭柱子,這樣的牌樓又叫‘沖天牌樓’,柱頂端為石雕仰覆蓮花承露盤,上蹲著象征吉祥的神獸望天吼,其正合沖天牌樓的‘沖天’之意。”

  我聽后看了看,果見牌樓上有“往來人等至此下馬,如違,定依法處”等字。

  再轉(zhuǎn)至門前,就見門前的獅子相互對望,看起來有些生猛,也來說:“這對兒石獅子保留了明代石獅子的特點,即扭頭和卷云尾,其狀似狗?!?p>  也來說:“正紅門也稱‘大紅門’,建于清初,為陵寢總門戶,開于南墻正中,是三楹歇山式琉璃頂建筑,有三間拱形門洞,矗立在0.6米高的臺基上。正紅門正中一間叫‘神門’,是供墓主‘神靈’出入的門戶,此門平日不開,只在大祭時給抬祝版、制帛、其他祭品的官員出入,其他人不得行走;東次間叫‘君門’,是皇帝祭陵時出入的門;西次間叫‘臣門’,是祭祀大臣出入的門?!?p>  這時,特嘎說:“這里又是花又是龍的,不知有何講究?!?p>  也來說道:“門上方的四朵半球蓮花狀裝飾叫‘升天飛蓮花’,是專用于陵寢大門的。門的左右各有一塊兒琉璃影壁,因其位置如同衣袖開在大門兩邊,故稱‘袖壁’,上面鑲有五彩琉璃云龍。連接袖壁的是圍繞陵寢的紅色繚墻,謂之‘風水紅墻’?!?p>  聽也來此言,我便細看,就見大門兩邊的袖壁上各有一條龍,一青一黑,似騰空飛躍狀。

  在買票后,我們即通過君門進入了。里面游人不多,環(huán)境肅穆幽靜,北向長長的筆直甬道兩邊盡是挺拔的古松。

  也來說:“甬道正中與神門相連的道叫‘神道’,神道和神門一樣有極嚴格的使用規(guī)定,除抬祭品的官員可以通行外,其他人一律嚴禁行走,違者受法律懲處,特別是靠近碑亭附近的神道,有‘橫走罰,豎走殺,馬過砍蹄’的規(guī)矩。對神道的設置,清代陵墓制度有一項特殊規(guī)定,即神道與方城的大門隆恩門之間必須修一座建筑做隔斷,名曰‘一眼望不斷’,寓意大清江山萬事一系,為此,福陵不僅建有神功圣德碑,且根據(jù)地理條件還建有一百單八蹬,起到了雙重隔斷的作用,這是福陵區(qū)別于其他清陵之處?!?p>  在神道兩邊對稱排列有石雕的獅、馬、駱、虎、華表等,其均顯古拙。華表上各有望天坐犼一只,且坐犼雕得極傳神,石虎雕的有點像胖家貓,獅子從側(cè)面看則有點像藝術剪紙。

  也來說:“眼前的華表也稱‘擎天柱’‘萬云柱’‘望柱’,明代開始被用在陵寢,清代尤為盛行,它的底座為刻有吉祥圖案的方形須彌座,柱體為八角形浮雕云紋龍蟠柱,柱體上端橫插云板,云板上雕有日或月,頂部天盤上的坐犼為龍生九子之一,因其好望且猛烈異常,故讓其守陵。”

  這時特嘎問也來:“這些石雕動物是怎么回事?”

  也來說道:“這是石像生,設置于順治七年(1650)。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統(tǒng)稱‘石像生’,是皇權儀衛(wèi)的縮影。在明代,舉行大典的時候,除文武百官及軍事儀仗排列兩側(cè),還將人工馴養(yǎng)的獅子、大象等動物裝入籠中,放在御道兩旁,以壯皇威。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場,所以就在陵前設置了石像生。這種做法始于秦漢時期,以后歷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數(shù)量和取象不盡相同。福陵的石像生雕刻的相對簡單,所用石材較普通,據(jù)說石馬是仿當年努爾哈赤的坐騎雕刻的?!?p>  說話間我們已走過一片平坦之地,來到山下的石階前。

  也來說:“向上攀行會經(jīng)過一組單孔‘神橋’,神橋之間有‘福陵天蹬’,共計有108級石階,俗稱‘一百單八蹬’。據(jù)說一百單八蹬與道教的星宿傳說有關。相傳天上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它們都是不祥的星宿,一百單八蹬的寓意,是將天罡星和地煞星踩在足下,既保護福陵平安穩(wěn)固,又顯皇權神圣。一百單八蹬是連接山下與山頂?shù)囊欢紊狡侣?,地面石階用條石鋪砌,長約40米,寬7米。”

  聽也來說罷,我們便開始上山了。等我們走過帶有扶墻的一百單八蹬及神橋后,就跨上了一處臺地,而眼前矗立于神道中央的就是碑樓。

  也來說:“碑樓也叫‘碑亭’,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為九脊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門。碑樓內(nèi)立有石碑,碑高5.5米,寬1.8米,厚0.72米,蛟龍首,碑身正面碑文用滿、漢兩種文字合璧刻寫,為《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全文2千余字,頌揚了太祖努爾哈赤開國創(chuàng)業(yè)的豐功偉績,為康熙帝御撰、清代著名書法家顧觀廬所書。碑座為龍生九子之一的赑屃,其形似龜,因善負重,故讓它來馱碑。碑座下是地伏,雕刻有海水江崖,又稱‘壽山福?!?,地伏四角雕有海水漩渦,漩渦中雕有魚、鱉、蝦、蟹,造型逼真,活靈活現(xiàn)。碑亭四周青磚墁地,俗稱‘海墁’,東西側(cè)各有一龍首俯伏在地。神功圣德碑碑石產(chǎn)自房山縣,碑身重達10萬斤以上,是選在嚴寒冬季,沿路澆冰,再采用‘旱船’的方式運過來的,且全靠人力,因為使用牲畜被認為是對皇陵的褻瀆?!?p>  待走進碑樓,我發(fā)現(xiàn)里面的石碑頗顯高大,雕刻的很是精美。

  過了碑樓,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城堡式建筑。

  也來說:“這是方城,建于清初,城墻高約5米,周長370米,是陵園的主體建筑。方城是都城的象征,以體現(xiàn)‘事死如事生’的傳統(tǒng)喪葬觀念。方城,南有隆恩門,是進出方城的必經(jīng)之路,北有明樓,明樓城門為通往寶城的通道,城內(nèi)正北正中建有隆恩殿,是方城的正殿,隆恩殿前廣場兩側(cè)建有東、西配殿。”

  當走進方城,也來說:“隆恩殿又稱‘享殿’,坐落在臺基上,面闊三間,為單檐歇山式,殿內(nèi)正中供奉有清太祖努爾哈赤與孝慈高皇后的神牌。隆恩殿是舉行祭祀典禮的主要場所,建于清軍入關前,康熙十六年(1677)重建。殿前有焚帛亭,是大祭時焚燒祝版、紙張的地方?!?p>  方城的形制類同紫禁城,為黃琉璃瓦頂,城墻四角各有一座角樓。我們在方城內(nèi)略看了看后,就沿隆恩門兩側(cè)上下城樓的蹬道上了城墻。

  我們漫不經(jīng)心地瞭望著風景,一邊閑聊著,就聽菏桐說:“福陵是中國清朝的第一座皇陵。努爾哈赤是清朝的締造者,沒有他就沒有清朝。”

  也來聽了道:“努爾哈赤(1559—1626)是女真族人,出生在建州左衛(wèi)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撫順新賓縣),祖父覺昌安、父塔克世為明朝建州左衛(wèi)指揮。努爾哈赤從小練習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努爾哈赤10歲時母親病故,備受繼母虐待,為了生活,他時常與胞弟舒爾哈齊上山采集山貨,然后把這些山貨帶到撫順去賣掉,由此努爾哈赤在撫順接觸到了很多漢人,學會了漢文,且他喜讀《水滸》《三國演義》之類的小說。后來努爾哈赤投身在遼東總兵李成梁麾下,他作戰(zhàn)勇猛頑強,每戰(zhàn)必先登,屢立戰(zhàn)功,受到李成梁器重。因努爾哈赤的外祖父,明朝建州右衛(wèi)指揮使的王杲叛明,被李成梁誅殺圍剿,在一次圍剿中,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均被殺,而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因儀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努爾哈赤于歸途中受到額亦都等人擁戴,有13副盔甲作為裝備?;氐浇ㄖ莺?,努爾哈赤派人質(zhì)問明朝朝廷為什么殺害其祖、父,明朝朝廷遂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并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之后幾十年,努爾哈赤采取‘恩威并行,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方針,最終基本上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在新賓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大金國,史稱‘后金’,至此,努爾哈赤由明朝的臣屬變成為與明朝分庭抗禮的地方割據(jù)政權首領。1618年,因努爾哈赤認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葉赫部而心生不忿,憤然頒布‘七大恨’,起兵反明,并在著名的薩爾滸大戰(zhàn)勝出后,陸續(xù)占領了開原、鐵嶺、沈陽等地。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qū)庍h失敗并身受炮傷,數(shù)月后死,葬于沈陽城內(nèi)西北角,終年68歲。努爾哈赤的繼任者,其子皇太極建立清政權后,追尊努爾哈赤為清太祖,并于天聰三年(1629)選址沈陽東面的石嘴頭山為乃父的‘萬年吉地’,同年,將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的墓從東京楊魯山遷來此處。”

  特嘎聽了說:“如此,努爾哈赤確是很有才能的人了?!?p>  也來道:“努爾哈赤精通漢蒙文字,在軍事上、政治上、文化上頗有建樹,創(chuàng)立了八旗制度和本民族的文字,貢獻卓越。”

  特嘎問也來:“這里還安葬有他的皇后,相關的歷史信息又是如何呢?”

  也來說道:“在努爾哈赤眾多的后妃中,聲名最為顯赫的莫過于葉赫納拉氏——孟古姐姐了,也即孝慈高皇后,太祖一朝,只有她一人擁有皇后的正式稱號。葉赫納拉氏能獲此殊榮,應歸功于她的兒子皇太極,可謂母以子貴。孟古姐姐(1575—1603),其父為海西葉赫部(今吉林梨樹縣境內(nèi)葉赫鄉(xiāng))首領,她14歲時與努爾哈赤成婚,深得努爾哈赤鐘愛,1592年生皇八子皇太極。努爾哈赤的另一個妃子烏喇納拉·阿巴亥(1590—1626),其父為海西烏喇部首領,1601年,當時年僅13歲的阿巴亥就嫁給了努爾哈赤,成為側(cè)福晉,1620年,阿巴亥升為大妃,支持家政。阿巴亥育有三子:長子阿濟格,次子多爾袞,三子多鐸。努爾哈赤去世后,諸王強迫阿巴亥殉葬,阿巴亥無奈,只能服從,與努爾哈赤同槨而殮,享年37歲,隨同大妃一道殉葬的還有2個庶妃。據(jù)說,皇太極營造福陵后,將皇后孟古姐姐、大妃阿巴亥等一道與努爾哈赤合葬?!?p>  這時,我們已移步到了北端的明樓,看見了月牙城、寶城,寶城也是有城墻的,有蹬道可下到月牙城內(nèi)。

  也來說:“明樓是方城最高的建筑,其城門與隆恩殿之間的神道上設有石柱門和石五供,其北為月牙城、寶城。明樓內(nèi)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石墓碑,此碑是福陵的‘圣號碑’,與其他碑制不同之一是它被涂成許多色彩,金光閃閃、鮮艷奪目,不過1962年5月7日明樓毀于雷火,后修復,此碑因此受到一定損失。

  “月牙城是方城與寶城間的一呈月牙狀的空間帶,古人認為‘天有陰晴,月有盈虧’,滿月代表團圓,月牙代表離散,因人死為虧,故將這里修成月牙形,以表悲哀。月牙城這種建筑形式是清代陵墓的一大特點,在明代及以前的陵墓中是沒有的。在沉寂的月牙城北墻正中鑲嵌著一座彩色琉璃照壁,此照壁又稱‘月牙影壁’,據(jù)說這是地宮的入口。月牙影壁正中的‘盒子’內(nèi)鑲有象征富貴的牡丹花及花瓶,枝繁葉茂、五光十色,花瓶中有11朵花兒,其中4朵是含苞待放,另外7朵則完全盛開,傳說正好是清朝12代王朝的寓意寫真:其中花瓶代表著努爾哈赤,旺盛的7朵分別代表了康熙、雍正、乾隆等興盛的王朝,而含苞待放的4朵恰好是溥儀等4個短命的王朝。

  “月牙城之北即為寶城,寶城又稱‘寶頂’,其下是福陵的‘心臟’——埋置靈柩的地宮。相傳,修寶城要用‘童子夯’,就是修城夯打襯土時,用十歲左右的男童踩踏,不用木夯或石夯,原因是古人認為童男童女是圣潔、吉祥的象征。不過,地宮內(nèi)所葬者除了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外,是否還有其他后妃,至今仍是個謎?!?p>  此時,特嘎指著寶頂問:“這上面植樹是為何?”

  也來說道:“在陵墓上植樹始于秦代。《太平御覽》載:‘天子樹松,諸侯樹柏,卿大夫樹楊,士樹榆,尊卑差也。’福陵陵松栽種的時間是天聰八年(1634)。據(jù)說,福陵原有古松3萬棵,占地‘九千畝’,樹種為東北黑松?!洞笄鍟洹分杏涊d,皇陵陵松有山樹、儀樹、海樹、站班松之分:山樹泛指陵山之樹;儀樹指風水紅墻里的樹,橫豎有序,十分整齊;海樹指風水紅墻里的樹;站班松指隆恩門及神道兩旁的樹,以此象征皇帝生前的文武大臣垂手恭立于陵前。《滿洲四禮》稱:陵樹原為遮陽蔽日、藏風收氣、培植風水之用,能成喬木方有古墓之象?!?p>  待聊過后,本應到近前去觀覽一下照壁,但菏桐說那兒陰氣太重,不建議靠近,我因此對菏桐調(diào)侃:“菏桐,你是不是受我們中國古人的思想影響,也迷信了?”菏桐聽了道:“也不完全是,只是覺得會不舒服而已?!?p>  至此,我們決定結束對福陵的游覽,并隨后一同出了陵園。繼而,在聽取了也來的建議后,我們決定去沈陽北陵公園,因其在市內(nèi),路途稍遠,為節(jié)省時間,故我們打車去往。

  也來說:“北陵即清昭陵,位于沈陽皇姑區(qū)泰山路12號、沈陽古城北10華里處,坐落在沈陽最大的公園北陵公園的中部,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寢,此外,據(jù)說昭陵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昭陵的布局和建筑與福陵類似,所不同的是昭陵沒有像福陵那樣依山傍水,也沒有福陵的一百單八蹬,因為昭陵是建在平地上,其建筑也就沒有像福陵那樣錯落有致。昭陵建于1643年,竣工于1651年,后來,康熙、乾隆、嘉慶各朝又對其增、改建,才成今日規(guī)模?!?p>  到了北陵公園,我們即買票進入了。北陵公園很大也很美,園內(nèi)古樹參天、湖水蕩漾。我們徑直前往昭陵游覽,后發(fā)現(xiàn)昭陵看起來規(guī)模宏大。

  游覽間,也來說:“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即清太宗、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皇太極即位后進行了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他在戰(zhàn)略上定下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的后顧之憂,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對明則采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他即位之初,強調(diào)‘滿漢人民,均屬一體’,緩和了遼東滿漢民族間的矛盾。對明朝,他用反間計除掉了他的心腹大患袁崇煥,袁崇煥即是在寧遠大戰(zhàn)中指揮明軍打敗了努爾哈赤并用紅衣大炮將其擊傷的明軍將領。他2次出征朝鮮,迫使李氏朝鮮臣服。對蒙古諸部,皇太極采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分化瓦解了蒙古各部,至1635年,漠南蒙古全部統(tǒng)一于后金。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號為‘滿洲’,后簡稱‘滿族’。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稱帝,國號‘大清’。1642年,清軍在松錦大戰(zhàn)中獲勝,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僅剩寧遠一座孤城,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1643年,皇太極猝死于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xiàn)奪取全國政權的夙愿?;侍珮O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zhàn),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基礎。”

  菏桐聽后道:“皇太極遠見卓識,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為中國的進一步統(tǒng)一和民族大融合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v觀清朝政府,先是掌控了東北地區(qū)、蒙古地區(qū),后又收回了新,這些都是明朝政府所無法做到的,當然,清朝也接管了對藏的有效統(tǒng)治,雖說清朝因難以與沙皇俄國等相抗衡而失去了一些領土,但清朝留給后世的仍是一個大中國?!?p>  游覽過北陵公園,已是中午時分,在也來的建議下,我們決定去沈陽中街就午餐,且下午還可去游覽附近的沈陽故宮、張氏帥府。我們乘雙層巴士前往,沈陽的道路建得不錯,交通秩序良好,這讓我想起了一首歌曲《沈陽啊沈陽,我的故鄉(xiāng)》,我坐在巴士上甚至還哼唱了幾句。

  及至中街,我們進了一家飯店,點了紅燜刀魚、魚香茄條、豆角燉排骨、魚香杏鮑菇這4道菜,又要了2瓶啤酒和幾碗米飯,菜品很是可口,我們連吃帶喝,美美地就了一餐飯。

  餐后喝茶時,也來說:“沈陽已有2600年的建城史。元朝元貞年間(1295—1297)重建土城時,由于沈陽地處沈水之北,以漢族傳統(tǒng)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原名‘沈州’為‘沈陽’,這是‘沈陽’這一名稱首次出現(xiàn)。沈陽位于遼河平原中部,是中國東北地區(qū)第一大城市,有‘一朝發(fā)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沈陽少數(shù)民族人口共70多萬,其中一半以上是滿族?!?p>  之后,我們離開飯店,隨也來步行去往沈陽故宮。途中我們偶遇五愛中街商城,就進去看了看,發(fā)現(xiàn)里面多是服裝等商品,商品價格相對便宜。

  也來說:“中街是沈陽古老的商業(yè)街,已有近400年歷史,位于沈陽老城中心、沈陽故宮的后面,有著‘東北第一街’的美譽。古時的沈陽中街類似于王府井大街,也有過許多老字號店鋪,街長約580米,寬約12米,街路是由三合土砸成。現(xiàn)在的沈陽中街全長1500米,為中國最長的商業(yè)步行街之一。”

  街上,我們又巧遇了一場廟會,就進去逛了逛,在那里,我買了一副便攜式磁力象棋和一對紅色的纏絲瑪瑙手球。舉辦廟會的場地與沈陽故宮相鄰,等我們到達沈陽故宮時已是14時多了。從外面看,沈陽故宮不是很大。此時沈陽故宮外游人密集,我們買了票后便進入了。

  也來說:“沈陽故宮又名‘盛京皇宮’,現(xiàn)為沈陽故宮博物院,位于沈陽沈河區(qū)沈陽路171號,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計500余間,至今保存完好。1625年,努爾哈赤出于戰(zhàn)略考慮,定沈陽為都城,并在沈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這便是沈陽故宮現(xiàn)存的東路部分。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前兩側(cè)呈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此建筑布局為中國古代宮廷建筑史所僅見,從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故被稱‘宮殿’,大政殿和十王亭其建筑格局脫胎于游牧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1626年努爾哈赤辭世,其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后,續(xù)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nèi)宮闕,這是前朝后寢的宮殿格局,是沈陽故宮現(xiàn)存的中路部分,也是沈陽故宮的主體部分,就是在這里,皇太極將女真改稱為‘滿洲’,改稱國號為‘清’?;侍珮O就故于清寧宮內(nèi)。后來,乾隆帝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多次改擴建,滿足了看戲、讀書、辦公、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并存的特色,所增修的西路建筑,使沈陽故宮最終擁有了東、中、西三路的建筑格局。

  “中路作為整個建筑群的中心,主要分前、中、后3個院落:南端為照壁、東西朝房、奏樂亭;前院有大清門、崇政殿、飛龍閣、翔鳳閣;中院有師善齋、協(xié)中齋、鳳凰樓;后院是以清寧宮為主的5座內(nèi)宮建筑;中院和后院兩側(cè)各有一跨院,為東宮、西宮。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古時文武群臣候朝之處,為五間硬山式建筑。崇政殿是沈陽故宮的正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通高13米多,殿前東置日晷,西設嘉量,是皇帝日常臨朝理政之所,即俗稱‘上朝’的地方,此外有些重要的典禮、儀式、接見宴請外邦賓客等也在這里舉行,與之相比,大政殿是舉行較大規(guī)模重要集會時用的,被使用的次數(shù)相對較少。崇政殿后面是內(nèi)宮的大門鳳凰樓,同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永福宮、麟趾宮這5座內(nèi)宮一同建在近4米的高臺之上,四周繞以高墻,居高臨下,獨成一座宮院,清寧宮為帝后居所,其余四宮分別為皇太極的宸、淑、貴、莊四大妃所居住,其中的永福宮是孝莊文皇后莊妃的居所,也即清世祖福臨誕生和幼年居住的地方。崇政殿和大政殿建在平地上,而內(nèi)宮建在高臺之上,宮高殿低,這種建筑風格在中國宮殿建筑史上絕無僅有。

  “1644年,清朝遷都進京,這座昔日皇家宮殿成為了陪都宮殿??滴跏曛恋拦饩拍辏?671—1829),康熙、乾隆、嘉慶、道光10次東巡在此駐蹕?!?p>  當我們來到清寧宮,因見有2口大鐵鍋,也來就說:“滿族人信奉薩滿教,該教的主要祭品是自家養(yǎng)的黑色雛公豬,在祭祀完成后,那頭‘幸運’的豬便會被宰殺并入鍋用清水煮熟,繼之撈出放進木槽中供奉給神靈享用,末了,再分給參加祭祀的人們享用,這便是吃‘福肉’。眼前這2口大鐵鍋就是煮福肉用的?!?p>  我聽了,對也來說:“我對薩滿教一點都不了解?!?p>  也來對我道:“你應該聽說過啊,比如跳大神的薩滿巫師。”

  我們頗興致地游覽著,其間還觀覽了幾處沈陽故宮藏品展,展品極具特色,也來說:“沈陽故宮藏品豐富,展品中的龍虎寶劍就是明朝皇帝冊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時賞賜的。”

  游覽結束時,特嘎說:“沈陽故宮比京故宮小多了,不過這里也很有趣?!?p>  游覽過沈陽故宮,我們步行來到了張氏帥府。

  也來說:“張作霖(1875—1928),漢族,奉天省海城縣北小洼村(今遼寧盤錦駕掌寺鄉(xiāng)馬家房村西小洼屯)人,自幼出身貧苦農(nóng)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投身綠林,勢力壯大后被清政府招安,曾協(xié)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后又消除蒙患。他先后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勝利后,張作霖打進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tǒng)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1928年6月3日,因前線戰(zhàn)事不利,張作霖被迫返回東北。1928年6月4日,張作霖所乘列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當日送回沈陽官邸后不久便去世,享年53歲。張作霖去世后,其長子張學良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

  “張氏帥府位于沈陽沈河區(qū)朝陽街少帥府巷46號,是兩代東北王張作霖與張學良父子的官邸和私宅,占地3.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76萬平方米,距今已有百年歷史。整個帥府是以東、中、西三院南北縱向排列布局,再加上院外建筑,共4個部分組成的建筑體系,且風格各異。中院是呈‘目’字型的三進四合院,為仿王府式建筑,具有前政后寢的功能,1916年建成后,張作霖已升任奉天督軍兼奉天高官,因這里既是張作霖的辦公官邸,也是家眷居住的私宅,故被稱‘帥府’。東院由大青樓、小青樓、帥府花園等組成,始建于1918年,其中大青樓為仿羅馬式建筑,建筑面積2460平方米,樓高37米,為張帥父子主政東北時期的重要辦公場所,樓里的虎廳是張學良為穩(wěn)固政權而處決二位元老的地方,小青樓是張作霖為其最寵愛的五夫人壽氏修建的,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傷后,在此樓會客廳內(nèi)彌留、謝世。西院的7座紅樓建筑群是1930年由張學良規(guī)劃之后建成的。在帥府東北角有座三間屋的家廟,家廟正殿供奉的是關公,東殿供奉張家的祖宗靈位,西殿中間供奉的是關羽的赤兔馬,兩側(cè)存放有張作霖2次結拜時的蘭譜。在張氏帥府院外還有趙四小姐樓、邊業(yè)銀行、帥府辦事處:趙四小姐樓,是因張學良的紅粉知己趙一荻曾在此居住過而得名;邊業(yè)銀行是張氏父子的私家銀行,該銀行除辦理存款、放貸、貼現(xiàn)、匯兌等一般銀行業(yè)務外,還擁有發(fā)行貨幣和代理國庫之權;帥府辦事處,亦稱‘帥府舞廳’,是張氏父子接待重要外賓時的外交活動場所。”

  買票進入后,我發(fā)現(xiàn)這里游人相對較少,不過里面的建筑還是很有時代感的。

  當游覽至張學良與于鳳至曾經(jīng)的起居室時,也來說:“此房間是楊常事件中‘一塊銀元故事’的發(fā)生地?!?p>  在趙一荻故居,我們欣賞了里面的家具和鋼琴。

  邊業(yè)銀行現(xiàn)在是沈陽金融博物館,有地下金庫及常設各類金融展。

  游覽過張氏帥府,已是18時許了,因特嘎說想在沈陽就晚餐,于是我們?nèi)チ烁浇患绎埖?。我們點了東北大豐收燉、尖椒炒干豆腐、溜肉段、酸菜粉這4道菜,又要了2瓶啤酒和幾碗米飯,飯菜依然可口,故我們晚餐吃的同樣很香。

  餐后喝茶時,我請也來為沈陽作詩一首,也來即吟誦道:“

  一朝立業(yè)發(fā)祥地,兩代征戰(zhàn)帝王都。

  遼河平原居中部,東北地區(qū)最大城。

  創(chuàng)建后金立基業(yè),努爾哈赤堪稱雄。

  政績杰出皇太極,子承父業(yè)平天下。

  宮殿建筑不孤單,盛京皇宮亦輝煌

  帥府中院似王府,父子元帥顯風流。

  文明城市沈陽美,百姓安居又樂業(yè)。

  街道整潔空氣好,環(huán)保模范建設城?!?p>  聽罷,我們均輕輕鼓掌以對也來表示贊賞。這時菏桐告訴我說他們又要離開地球一段時間,要等回來時才能再聯(lián)系我,我說:“你們盡管去忙吧,不用老是掛念我?!敝?,我們打車尋至一偏遠無人處,待菏桐調(diào)來飛船后便乘船返回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