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鴻溝議和:侯公出場
前有武涉,后有蒯通,都沒有說服韓信三足鼎立。張良奉劉邦使命,封韓信為齊王,成功完成了任務(wù)。
韓信裂土封王,很滿足,明確表明態(tài)度:支持劉邦。
韓信不僅喊口號,還做了一個實際行動:南下伐楚。
伐楚,有個人表現(xiàn)很優(yōu)秀。他就是灌嬰。
來看一下灌嬰取得的個人成績:
單獨率軍去魯北攻打楚將公杲的軍隊,獲得全勝。
揮師南下,打敗薛郡郡守所率領(lǐng)的軍隊,親自俘虜騎將一人。
進攻傅陽,進軍到達下相東南的僮城,取慮和徐城一帶。渡過淮河,全部降服淮南的城邑,然后到達廣陵。
龍且戰(zhàn)死,對項羽極為不利。灌嬰伐楚,簡直是落井下石。項羽立馬做了一個決定:派項聲、薛公和郯公收復(fù)淮北。
灌嬰這個人很能打,是戰(zhàn)場上打出來的人物。灌嬰渡過淮河北上,在下邳擊敗項聲,郯公,并將薛公斬首,攻占下邳。
在平陽擊敗楚軍騎兵,降服彭城,俘獲楚國的柱國項它,降服留、薛、沛、酂、蕭、相等縣。又攻打苦縣、譙縣,再次俘虜亞將周蘭。
一個灌嬰,已經(jīng)夠讓項羽頭疼。還有一個人,更讓他頭疼,這個就是項羽的老對手彭越。
彭越也跳出來,發(fā)動猛烈攻勢,攻克昌邑、睢陽、定陶等二十幾座城邑,梁地被他平定。
不僅如此,靳歙表現(xiàn)也很優(yōu)秀,魯城之下大敗項冠率領(lǐng)的軍隊,奪取東至繒、郯、下邳,南至蘄、竹邑的大片土地。又在濟陽城下?lián)魯№椇奋婈牎?p> 韓信、灌嬰、彭越、靳歙,這幾位出色的表現(xiàn),讓項羽大后方徹底亂了。
項羽無力支撐局面,選擇了最后一種方式:議和。
正巧,劉邦也想議和。且,這個方案,還是劉邦主動提出來的。
和談,一般出現(xiàn)在這種情況,你消滅不了對方,對方也消滅不了你。
兩方打得很疲憊,雙方主將都不想打。
項羽和談的原因:兵疲糧絕,后方不穩(wěn)。
也可以說,項羽自從龍且死后,韓信平齊。北邊趙地有張耳,梁地有彭越,齊地有韓信,楚地還有灌嬰、靳歙。整個戰(zhàn)局對項羽十分不利,再打下去,也沒有任何結(jié)果。
劉邦和談的原因:
1.正面戰(zhàn)場多次潰敗,他打不贏項羽。劉邦和項羽打了三年,被打得沒有脾氣。劉邦信心不夠,不想打了。
2.劉邦擔(dān)心一個人物:韓信。
韓信上書,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分封后,韓信還會不會有更大的政治野心。畢竟,武涉、蒯通都勸韓信三分天下。這些事,劉邦不可能不知道。
他和項羽打下去,占便宜的人只有韓信。
劉邦與項羽議和,就能騰出手來,趁韓信在齊地沒能站穩(wěn)腳跟,還有很多效忠他的將領(lǐng),解決隱患。
3.試探。
議和也有一個目的,試探對方的態(tài)度。對方強,就不會選擇議和。對方弱,你不會與他議和。只有雙方旗鼓相當(dāng),才是議和最重要的資本。
當(dāng)然,趁著這次議和,劉邦還要做一件事:營救人質(zhì)。
彭城慘敗,不僅劉邦父母妻子被俘,還有他身邊部將的家屬。劉邦做這件事,不僅營救老父親、妻子,還能恩澤部將。
項羽想打,卻沒有意義。劉邦打不贏,也不想打。就這樣,劉邦派了兩個人前去找項羽議和。
第一個人叫陸賈。
陸賈,是一個老面孔,被稱為漢初五大謀臣之一。這五人指的是張良、酈食其、陸賈、陳平、隨何。
陸賈第一次出場,是在劉邦反秦大業(yè)之時,與酈食其一起做武關(guān)秦將的思想工作。
這一次,成功了。
第二次出場,就是彭城大敗后,他前往彭城,做項羽思想工作,釋放劉邦親屬。
這一次,陸賈失敗了。
多年后,陸賈再次登場,這也是他第三次出場。當(dāng)然,后面出場,做南越國趙佗思想工作,才是他人生巔峰。
這里有個問題:此次議和,劉邦為什么選擇陸賈,而非張良、陳平等人?
對于這個問題,我想有以下原因:
1.營救劉邦親屬的工作,一直都是陸賈負(fù)責(zé)。
陸賈曾在彭城慘敗后,去做項羽釋放人質(zhì)的思想工作,與楚國君臣打過交道。簡單說,陸賈有經(jīng)驗、有名聲、有能力。
2.陳平有更要的工作:收集情報。
3.劉邦對議和沒有信心,擔(dān)心張良有去無回。畢竟,劉邦第一次在滎陽議和,被項羽拒絕。再加上,張良是個厲害人物,去議和容易被項羽扣押。
在這種背景下,陸賈又有了一次露臉且留名的機會。
陸賈代表劉邦去楚軍陣營議和,他要做這些事?
1.擺出劉邦議和的觀點:我是漢王使者,前來議和。
也就是說,陸賈要說出自己的身份,還要擺明來這里做什么。
2.切入主題:以什么做為議和的基礎(chǔ)。
陸賈先要亮出劉邦的底牌,以鴻溝為楚漢界限。鴻溝東邊,歸楚。鴻溝西邊,歸漢。
做為高級的外交使者,他們談判,會有一個宗旨:不能讓對方摸清底牌,否則就會被對方獅子大開口。他會先開出一個大條件,跟對方談判。雙方討價還價,進行協(xié)商。
大條件,不能讓對方滿意,就會選擇備用條件。備用條件,也不行。就只有拿出最后的底線。
鴻溝就是劉邦最后的底線,談得成,就談。談不成,就不談。
劉邦議和,還有一個附加前提條件:為了表示和談?wù)\意,項羽要釋放人質(zhì)。
史料告訴我們一個答案:項羽拒絕和談。
那么,項羽明明想議和,為什么會拒絕?
這只能說明兩點:
1.項羽對劉邦議和的條件不滿意。(這是最關(guān)鍵)
2.項羽不信任劉邦。(劉邦總是出爾反爾,名聲太差。當(dāng)初入漢中,燒毀棧道,表示不出。平定三秦,也表示不東征。結(jié)果:劉邦背信棄義。)
3.項羽摸不清劉邦的底細,看不到和談的誠意:他不知道劉邦是真想和談,還是假意來試探。
如果劉邦是真的想和談,那么,他還會派出新的使者。
這就是現(xiàn)代人常說的一句話:你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拿出誠意。你聯(lián)系對方一次,就會聯(lián)系第二次。
陸賈出使談判,沒能成功。但,他還是有收獲。
他摸清了項羽的底牌,知道了談判規(guī)則,帶回來了關(guān)于談判第一首資料。這些資料包含了項羽說了什么,想不想談,對方的態(tài)度和底線。
劉邦根據(jù)陸賈帶回來的這些資料,與張良、陳平分析后,得出了一個答案:項羽愿意談。
劉邦又做了一個決定:派人去談。
劉邦是天命之子,每次遇到困難,都會有人站出來替他解決問題。
這一次,這個人叫侯公。
侯公諱成,字伯盛,漢朝山陽防東人。他之所以能夠留名,就是因為幫助劉邦做通項羽思想工作,還是一項娛樂活動的開發(fā)者。這項娛樂項目,就是象棋。
象棋中的楚河漢界,就是侯公的成果,鴻溝議和。
陸賈出使,沒能做通項羽思想工作,也沒能完成劉邦交代的任務(wù)。
就在這時,侯公站出來,說他愿意去。
此時,侯公不是什么天下名士。他和戰(zhàn)國時期給信陵君獻計(竊符救趙)的侯贏,有什么關(guān)系,也沒有記載。陸賈不能完成的任務(wù),侯公能完成?
所以,侯公請命,出使楚營,劉邦心里有個疑惑:陸賈都不行,他能行?
雖然,史料沒有記載,侯公是如何站出來接下這個出使任務(wù)。也不知道,侯公是如何做通劉邦的思想工作。
后來,有位文學(xué)大豪,他叫蘇東坡寫了一篇關(guān)于侯公與劉邦、項羽之間的對話。這篇文章叫《代侯公說項羽辭》。
話語很長,觀點很清晰。也記載了侯公,是如何面對秦末漢初兩大主角劉邦和項羽。也透露出,蘇東坡喜歡侯公,贊揚他的美德。
蘇東坡的文章,我就不引用了。
根據(jù)個人腦補,來看看,侯公是如何站出來,接納這個任務(wù)?又是如何說服項羽?
侯公要接下這個任務(wù),首先要在劉邦面前露臉。你不在出現(xiàn)在劉邦面前,是沒有機會接下這個任務(wù)。所以,就在劉邦,感到無奈時,侯公站出來,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開場白:我去試試。
劉邦看著侯公,心想:你?
侯公個人簡歷,就出現(xiàn)在劉邦面前。他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什么特長,一目了然。
如果劉邦出身貴族,他的開場白,有可能是這樣:你是誰?有何能耐?來我這里幾年了?你行嗎?
幸運的是劉邦出生平民,嘴上大大咧咧,但性格很和善。有人替他去做項羽思想工作,他會問一句:先生,有什么辦法。
侯公就要拿出一套方案,來說服劉邦。
劉邦遇到難題,總會有人站出來給他出主意。劉邦不僅聽了,還會采納,并付出實際行動。
侯公的方案,劉邦覺得可行,就讓他試試。畢竟,最壞的結(jié)果,就是不成功。不試,永遠都是失敗。
就這樣,侯公登場了。
侯公來到楚營,見到項羽,第一件事:表明漢使身份。
隨后,他要表明來這里的目的:議和。
并說出,議和條件。當(dāng)然,附加條件,侯公不能忘:讓項羽釋放劉太公、呂稚等漢軍人質(zhì)。
項羽聽了,兩個字:拒絕。
侯公比陸賈多了一項技能,懂得化被動為主動。
他要將議和的主動權(quán),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站在項羽角度考慮問題:如何才能讓他答應(yīng)議和,并送還人質(zhì)。
項羽怕什么,擔(dān)心什么,以及他現(xiàn)在的處境,甚至項羽想的是什么,都是侯公的切入口。
項羽兵疲糧絕,能打嗎?
項羽想打,奈何實力不允許。他也堅持不了多久,只是在苦苦支撐。
侯公要站在項羽的角度,替他分析目前的局勢。
隨后,侯公要拿出令項羽滿意的方案。說一些,項羽高興的話。
接著,侯公渲染氣氛,夸大戰(zhàn)事情節(jié),說出不能再打。打下去,對雙方都不利。
然后,他闡述一個觀點:武力不能解決問題,議和才是王道。
當(dāng)然,侯公要根據(jù)項羽的性格,還有出生貴族的身份,闡述事實,也要注意面部表情和語速控制。畢竟,項羽這個人太驕傲,很少有人能夠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侯公的論述要全面,細節(jié)要到位,還要令項羽滿意,進而產(chǎn)生一個假象:議和的人,不是劉邦,而是項羽。
項羽聽后,沒說話,心里卻是這樣想:這家伙真厲害,對時局把控如此清晰。可惜??!非我臣下。劉老頭,運氣真好,這么多人來幫他。
侯公有明銳的洞察力,趁著項羽思考,又提出一個附加條件:釋放劉太公、呂稚等漢軍人質(zhì)。
并說了,釋放了會如何?不釋放,又會如何。
釋放人質(zhì),不僅表明了項羽議和的誠意,還彰顯了項羽的仁義(這是貴族最想要聽的兩個字)。
侯公又給項羽,制造一個假象:劉太公等人質(zhì),不僅是累贅,還會浪費楚軍不少糧食,以及調(diào)派將士看押。
項羽不釋放,議和就談不下。前有王陵母為了不拖累兒子,揮劍自刎。劉太公年紀(jì)大了,一不小心出了什么事,項羽就成了劉邦殺父仇人,不共戴天。
劉太公死了,劉項之間,只能血戰(zhàn)到底。
劉邦先以義帝之死,來了一場輿論壓力,導(dǎo)致諸侯合力伐楚。劉太公死了,劉邦定會打擊報復(fù),以殺父的名義,不惜重金,激勵士氣,與楚血戰(zhàn)到底。
如今,劉邦兵多糧多,項羽能招架得?。?p> 侯公精彩的演講,做通了項羽的思想工作。不僅如此,項羽為了表明誠意,釋放劉太公等人質(zhì),還將占領(lǐng)的滎陽等地,歸還給劉邦。
劉邦和項羽議和,這個地點,被記錄了下來,它叫鴻溝。因此,這次議和,也被稱為鴻溝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