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鄭泰一看事情已經(jīng)確定且無法改變,隨即便準備要棄官離去,并在臨走之前對荀攸表示何進并不是一個容易輔佐的人,讓他們此后都好自為之。而荀攸也是何進心腹的謀士之一,其彼時所擔任的是黃門侍郎一職。
話說,袁紹這人喜歡模仿古人,搞禮賢下士收攬門客幕僚那一套,而這事因為涉及到黨錮問題,所以就被當初的中常侍集團質(zhì)疑這是不是有圖謀不軌的企圖。于是袁紹受到了叔父袁隗的責難,并勒令其立即停止當前所有的一切作為。而就因為自己的愛好和志向被宦官所破壞的這個事情,使袁紹從此憎恨上了宦官集團,并立志總有一日要將他們給全部清理干凈。
而此番對他而言是個機會,而剛好掌權(quán)的何進又聽從了他的建議,所以這個事情他此時認為自己是志在必得。而之后何進按照他的意見去招攬丁原和董卓,并派了張楊去聯(lián)絡(luò)丁原,以及派了董旻去聯(lián)絡(luò)董卓,但這個事情兩邊的看法卻各自有所不同。丁原那方倒是好像有些無所謂,畢竟跟誰混都一樣是混,只要能順利往上晉升就應(yīng)當足以,所以誰當皇帝對他而言都是一樣,誰實際掌權(quán)他就聽誰的;所以丁原同意了何進的招攬,并隨后又派張遼隨張楊一同前去接受對方的調(diào)遣;然后丁原被委任為了武猛都尉,受命進駐于孟津關(guān)等待隨時向京師進發(fā)的指令。而董卓那方則有所不同,他有自己的一番考量,他知道靈帝想立劉協(xié)為繼任者,他本身既不反對也支持這么干,所以他并不打算投靠何進,且一開始就表示了拒絕之意;但他需得有一個合理的回應(yīng),所以他說自己的主要任務(wù)是在河東這里鎮(zhèn)守,負責防范白波軍會趁勢起兵作亂,所以暫時不會帶兵前往京城。隨后董旻回去復秉了何進,而對于董卓的拒絕那何進感到有些意外,他沒有料到董卓真的拒絕了他,但還是暫時默許了這種情況的存在。隨即,何進便又派遣府掾王匡及騎都尉鮑信返回老家泰山去招募兵馬,以及下令讓東郡太守橋瑁率本郡官兵進駐成皋。
而就在這時,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向皇甫嵩提出了建議,認為當前天下最精銳的兵馬都基本在董卓和這方手里,所以如果此時他們突然出兵從后方襲擊董卓,以響應(yīng)何大將軍的話,則勢必將可以出其不意斬獲奇功。同時皇甫酈又認為董卓這人是有一些睚眥必報的個性,眼下雙方既然已經(jīng)有了矛盾,則此時若不趁勢為之,他日必將要遭受其禍?;矢︶哉J為皇甫酈分析的是有其道理的,但仍舊有些拿捏不定,就決定先將這個計劃上報給何進,待得到何進的批準以后他們再行動兵。
事實上,在靈帝臨危授命之際呂布就已經(jīng)預先作了一些相應(yīng)的預判,他認為如果此間計劃有失,何進那方必然將會有后續(xù)的作為;所以他提前跟董卓和丁原都打了招呼,說如果京師那方形勢有變,他們到時將可能會無法應(yīng)對,而一旦再遇突發(fā)狀況,他們就得各自隨機應(yīng)變了。而由于各自所處的距離稍稍有些較遠,一時間沒有辦法做到及時聯(lián)絡(luò),所以丁原和董卓兩方的選擇都是自己的決斷,并沒有其他人從旁給予支應(yīng)。
而此番皇甫嵩將計劃上報給何進之后,何進并沒有立時給予相應(yīng)的回復,而是又命人前去與董卓進行聯(lián)絡(luò),表示如果董卓仍然拒絕聽從他的指令,他將會立時派兵與皇甫嵩一同聯(lián)合討伐于他,所以這個事情讓董卓自己好好思慮清楚。這一次何進并沒有派董旻前來,而盡管董卓的性子是比較剛直的,且認為這是何進在故意對他施加威脅,而他本身是并不懼怕這種威脅的,但內(nèi)在的理性告訴他此時還不可以與何進翻臉,所以在經(jīng)過審慎的思考之后,他便上書表示自己會以誅討宦官的名義帶兵入京。
隨后,董卓又把這個事情告知給了呂布,表示他隨后將可能要帶兵前往京師,且問他對于之后該如何作為有沒有什么可行的計議。呂布接到書信后稍加的思量了下,隨即便認為按當前的情況來看的話,宦官那方定然是不會輕易坐以待斃的;而此時李儒、王越等人都還尚在京師之中,且尤其是李儒眼下是靈帝所遺留的唯一一個托孤之臣,對于內(nèi)部的運籌事宜之前也一直都是他在主要掌握;而靈帝生前當有遺囑留下,只是眼下尚未被人發(fā)覺,或正深藏在李儒的手中,所以此番前去只需與他主要謀劃即可;而如果情況實在有所需要,他也將會做好適當安排,并適時前往京師助力。
原本董卓的心里還有一些疑慮,而今下在得到呂布這封回信以后,便立時明白了自己接下來應(yīng)要往哪個方向繼續(xù)行事。隨后他在點齊精騎上千后,便留下牛輔統(tǒng)率剩余人馬,而后迅速地朝著京師洛陽的方向行駛而去。而何進在得知董卓已經(jīng)奉令行事后,便又立時下令讓丁原在孟津一帶放火,以此來作為將要進京誅討宦官的信號。
而盡管何進已經(jīng)做了這么多的舉措,那何太后卻仍舊不肯準許清理宦官這個事情的進行,并讓何苗去勸說何進,認為這樣做將很可能會搞出大亂子來,而一旦形勢搞亂出了什么事故,到時必然是要覆水難收悔之晚矣的。何進聞言一時間也開始有些猶疑,尚且還不知該如何決斷,而這時董卓所部已經(jīng)抵達澠池一帶的信報又適時傳來,只要其再向前越過函谷關(guān),就很快將要抵達洛陽。于是何進便忽然回過神來,又立時派人前去讓董卓暫且停止進軍,但這事卻遭到了董卓的拒絕。
隨后董卓又繼續(xù)進軍,但在抵達函谷關(guān)這里時,卻被守關(guān)的都尉給阻攔了,于是董卓便以清君側(cè)的名義讓那都尉放行,否則他將會立時率部發(fā)動進攻。那都尉沒敢自作主張,而是立時表示這事需要先上報大將軍何進準許,而后便派人將傳報快馬送到了何進那里。隨后,何進便又趕緊令諫議大夫種邵拿著皇帝的詔書去勒令董卓退兵,但即便是皇帝的詔書也未能讓董卓立時撤兵,而在被種邵質(zhì)疑是否想聚眾謀反以后,才使得董卓被迫選擇撤回,并隨后退回到夕陽亭那里暫行駐扎。
看何進這架勢袁紹以為他又要改變主意,就又再次向其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認為之前的決策既然已經(jīng)下達,交構(gòu)的局面已經(jīng)形成,彼此之間的矛盾便已是不可調(diào)和,如果此時改變原定計劃,是想讓竇武陳蕃之事再度重演嗎。對于宦官本身才是睚眥必報這事誰都是知曉的,所以何進本身也害怕會在之后著了宦官的門道,因而就立時委派袁紹擔任司隸校尉,并任用王允為河南尹,讓他二人以查辦罪犯的名義來逐漸翦除宦官手下的勢力。
而說起此時的劉備,在之前就已經(jīng)投奔到了袁紹帳下,所以此番袁紹便委派他去負責偵查宦官那方的動靜,并隨時往返通報。然后袁紹又派人去指示董卓繼續(xù)上書奏請,說要繼續(xù)帶兵向京城進發(fā),并要一直進抵至平樂觀內(nèi)駐扎。而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時,那何太后才立時感到有些害怕,就怕何進真的放那董卓進城乃至進宮,所以她便趕緊將身邊所有的宦官都給解除了職務(wù),并讓他們收拾行李全數(shù)還歸本家。
于是,一眾宦官在失了依仗后便都立時感到非??謶?,隨即都跑去何進那里請求寬恕饒命,并表示只要能夠給他們一條活路,他們可以任其進行處置。而何氏姊妹畢竟是被宦官一路扶持才順利上位的,對于這卸磨殺驢的事情,何進本身還真就不大能夠做得出來,因而他也只是讓他們返回自己的封地,并從此不許再出來摻事。然后這個事情進展到這里以后,便暫時就這么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