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講述的是那一段日軍鐵騎席卷、人人自危的抗戰(zhàn)勝利前夕的故事。老話誠不欺我,這段黎明前的黑暗極其難熬。透過字里行間去窺探這段黑暗濃稠的日子,我看見的自始至終是一把腐朽的枯骨癱在床上茍延殘喘。
這就是汪文宣給我所有的印象。
即使這可憐的男子在母親和妻子之間的夾縫中求著生存,值得憐憫,即使他也曾掙扎著去爭取與奮斗,值得同情。即使他明明也為自己的家庭拼命支撐著病體去工作,而非萬念俱灰地等死。
可在我的印象里,他終究是一副癱倒的枯骨,支離破碎無法站立。
但就算如此,我竟也無法像批判同時代作家作品中的懦弱主人公那樣去批判他,說“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冠冕堂皇之詞。我想大概是作品中的那份沉重無比的無奈感將我感染了吧。
以往通常對于這一時代的作品故事,我都認為時代雖有錯誤而不能將錯誤全部歸咎于時代,時代動蕩人們無一幸免,這份罪責應該歸于大眾??墒恰逗埂樊斨械纳钌顭o力感突然就讓原本照例要破口大罵的我噤了聲。
就算降臨的是沒有盡頭的寒夜,人與人的境遇仍是有天差地別。有人窮途末路在冰冷的街頭小酒館叫一杯紅糟,有人胭脂水粉姣好面容去跳舞盡興。有人在破舊的樓道里從此道了永別,有人匆忙扭頭離去去迎接新的明天。
同樣的悲劇色彩下他們的命運還是各有不同。我時常想如果汪文宣沒有得肺癆,那么日子雖然難熬,是否還是可以將就著過下去,是否他就可以不必在已得知抗日勝利的背景下戚戚然撒手人寰。相較于那么多可憐也可恨的人物,我居然最同情他。連我自己也覺得驚訝。
按理說,他應該是最讓人“怒其不爭”的那一類男子,溫吞懦弱,缺乏硬氣,就是一攤軟趴趴的骨頭。婆媳戰(zhàn)爭時無能為力無法調節(jié),一口血噴到校樣之上時也只是盡力擦去還怕破壞紙質。他最多的狀態(tài)是沉默,最不滿的表達是去深夜的街頭喝一杯紅糟。
也許他這輩子最勇敢的一件事是最后糟塌自己以求速死。連最后這樣的做法也讓人不知他是為了不連累他人還是覺得此生無望不如速死。這荒唐又諷刺,可是又太過于真實。真實到無論如何我仍是同情他甚至覺得我可以理解他。
我想他在整部作品中最突出的情感不是最后心死的絕望,而是怨。
他怨為何他和母親都是清清白白的讀書人出身,卻要忍受這樣窘迫的境遇,被所有人瞧不起,他怨他要在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地方做一個校樣的小文書,在物價橫飛的年代養(yǎng)不起家人,還要靠妻子的接濟。他怨這一整個不盡如人意的時代,不能滿足他茍活的小小心愿。
當他看見母親的衰老憔悴,這份怨恨裹挾著愧疚就輕而易舉地將他打擊得潰不成軍。像巴金先生描述的那樣,母親和妻子都是自以為是地對汪文宣好著,但事實上都在做著將他推向死亡的事情。
最深沉的怨恨,則關乎愛情。
愛情大概是每一部作品里都不可或缺的元素?!逗埂分型粑男c曾樹生的愛情擺到看官眼前時,已經(jīng)是枯死的蒼白。
曾樹生像巴金先生自己敘述的那樣,是知曉了汪文宣的死亡,目睹了眾人的不幸之后,還能從從容容地飛回蘭州與向她邀寵的男人跳舞的女人。
她不喜歡被稱之為“花瓶”,可她確實是個花瓶且自我陶醉樂在其中。她也因為同情和良心的拷問煎熬猶豫,可她堅信自己是嶄新的青年,配擁有嶄新的人生,她覺得自己與陷在泥沼里的丈夫、活在上個年代的腐朽的婆婆,都不一樣。以至她知曉丈夫不愿逃難的想法竟是,不能把自己犧牲掉。
她對兒子小宣一直抱有的態(tài)度居然也是,他一直與自己不太親近,所以自己的離開,也應當沒有關系。她自認不是稱職的妻子,卻也麻木地做著不稱職的妻子。
當感情從署名的“妻”到“樹生”,從肺腑之詞到寥寥幾字,他們之間的故事其實就已經(jīng)結束了。汪文宣對她,是否有怨呢?我也曾糾結過這個問題。因為很顯然,至死,直到汪文宣打算放棄自己的時候,也未曾停止對她的愛。
但愛得越深,也會怨恨得越深。即使他在妻子與母親爭吵時總是明里暗里站在妻子這邊,對于妻子處處體諒處處袒護,幾乎是贊成她的一切決定,支持她的一切選擇,但其實,他心中怎么可能沒有怨恨,只不過是他無力抗爭。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一天天衰弱下去,要靠妻子的收入支撐家庭,眼睜睜地目睹妻子與陳經(jīng)理就這樣一路遠走高飛。
他不想靠著妻子卑賤地茍延殘喘著,也不愿見到妻子就此離開,他枕著枕頭幾乎是命懸一線地等待著晚歸地妻子的時候,他的心中怎么可能沒有怨恨。那為什么他還一力勸說妻子去追尋更好的生活,一力為她擋下母親的種種怨言,我想,一方面是情根深種,另一方面就是對自己的怨恨更甚。
兜兜轉轉,到頭來,汪文宣怨的不是世道,不是發(fā)妻,而是他自己。他對自己的怨恨已然超過了所有,這是除卻家庭壓迫之外,將他推向死亡的重擊,也是書中除卻家庭糾纏的悲劇之外,最令人傷懷的部分。最后的最后,這悲劇的收尾,大抵也便是他怨恨歸心,哀莫大于心死,撒手而去。
回想起這本書,就是一副畫面。
寒夜遲遲,汪文宣病情纏綿,臥在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