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還傳位與之
鯀犯了什么錯誤呢?也就是因為治水不力。這本來是個可輕可重的錯誤。往輕里說,是能力不夠。從重來判,也最多算是一個瀆職罪。堯判決鯀流放,本身就是“從重從快”了。
再看看舜是怎么繼位的?舜繼位的主要功績就是“流四罪”和“平四兇”。也就是說,便將原本已經(jīng)被流放的鯀殺于羽山還不夠,還將他列為四罪之一,背負(fù)千古罵名。
與鯀同時并列四罪的,還有共工、三苗和驩兜。而這四個人,除了舜之外,其他幾人都是當(dāng)時堯最得力的幾名臣子。幾人成為四罪,也就是說堯身邊都是小人。那是不是說,堯自身沒有識人之能,而是個不辨忠奸的昏君呢?
如果是這樣,那么很明顯,就吻合了《竹書紀(jì)年》里所記載的“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了。反過來說,如果堯是明君的話,那么是不是說,“四罪”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被冤枉的。而整治他們的舜,這件事就談不上什么豐功偉績了。
何況,治水這件事本身就疑點眾多。鯀因治水不力被殺,而他的兒子繼承并成功,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鯀是最好的水利專家,對治水方面經(jīng)驗豐富。即便他的治水方案有問題,那么在長達(dá)九年的的時間內(nèi),不換人而讓他一直按照錯誤的方案執(zhí)行,最高領(lǐng)導(dǎo)堯有沒有責(zé)任呢?
再者,既然否定了鯀的方案,那么就應(yīng)該找到能提供合適方案的人選。正常來說,家傳的絕活思路都是相同的。這種情況下,長期接受家傳思路的禹,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至少,水神共工和兒子后土要合適得多。但為什么舜還是讓鯀的兒子禹來繼續(xù)治水呢?
作為禹來講,自己的父親僅僅因為能力不行被殺,心里沒有怨恨嗎?如果禹完全沒有想法,孝字何在?也就是說,大禹治水,多少都在孝這個字上有所欠缺。舜原本就是依靠“孝”的德行,被堯相中并將兩個女兒嫁給他,從而嶄露頭角的。更是以二十四孝之首,流傳千秋萬世。
以孝治國的舜,任用孝方面不那么完美的禹,后來還傳位與之,這未免也有點說不過去了吧?再聯(lián)想到舜最后的結(jié)果,就更令人起疑了。
按照《史記》的說法: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渡袝返挠涊d就比較模糊:陟方乃死?!痘茨献印肥沁@么說的:舜薦禹于天,使禹攝政。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鳴條,殯以瓦棺,葬于蒼梧九疑山之陽,是為零陵。按照《竹書紀(jì)年》記載又不同: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不同的史書,記載的都不盡相同,這又為什么?
所謂考證考證,有一點是前提,謂之孤證不立是也。不如先拋開各種記載的的異,先取其同,就應(yīng)該是最接近于事實的了。
在這些記載中,無論說的蒼梧、九疑山、零陵、海州,舜死于南方蠻夷之地是無誤的。那么問題就來了,舜去人煙稀少瘴癘叢生的南方干什么?如果是巡視的話,蒼梧一帶都沒什么人,也沒有派駐地方州府。去一個路途遙遠(yuǎn),既不是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又不是軍事關(guān)防重地的意義是什么?
按照某些說法,是去征討三苗。這種說法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就算是要去征討,蒼梧遠(yuǎn)在千里之外,為何不派得力將領(lǐng)前往,而非得親自征討?即便是非要御駕親征,跑那么遠(yuǎn)打仗,所帶軍隊少不了吧?若算上后勤運輸,必是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為何史料中沒半點用兵的記錄?
還有些說法是去和猛獸搏斗而死,就更加是無稽之談了。舜帝已是百歲高齡,自己能不能走到千里之外的蒼梧都很成問題,還能和惡龍搏斗并除害,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再結(jié)合兩位妃子聽聞死訊后,趕到湘地投河而死,正確答案便昭然若揭了。
因此就有了幾個結(jié)論。
首先,從來都沒有過什么禪讓之事。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被奉五帝。黃帝傳其孫顓頊,顓頊傳其侄帝嚳,帝嚳傳其子摯。摯不仁,諸候立摯的弟弟堯為帝。
也就是說,從黃帝開始,不說父死子繼吧,也至少是有血親關(guān)系傳承。但到了堯這里,突然來個禪讓,這就很有問題了。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國之君更不可能輕易改變并沒有出太大問題的決策,何況是繼承人選立這么重大的事。
即便子不肖,還有兄弟、侄、孫等人,怎么也輪不到舜這個當(dāng)女婿的來繼承吧。雖說舜是堯的女婿,但畢竟是外戚。在堯之前,沒有過外戚繼承的先例。在舜之后,也沒有過女婿繼承的后來者。
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
因而舜得其位,原本就不是所謂的禪讓。至少,絕不是堯心甘情愿讓給他的。
舜利用為堯所用之機(jī),逐步發(fā)展培植自己勢力,并將終于堯或者其子丹朱的大臣鏟除。取得實際權(quán)力后,將堯隔離軟禁,切斷他與外界聯(lián)系,最終攀上權(quán)力的頂峰。這么做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僅不用背負(fù)“弒君”的罵名,相反還是順天命的賢者。
說到這里,清心子斜著眼望著仇飛:這套做法,是不是很耳熟?”
仇飛故作糊涂:“完全沒聽過?!?p> 清心子冷笑道:“只不過某些人做得更加直白,弒兄弟而囚其父,令其父不得不退位當(dāng)有名無實的太上皇而已罷了。”
仇飛滿面怒色說道:“你若再影射當(dāng)今圣上,吾必立馬治你死罪!”
清心子不敢分辨,繼續(xù)說了起來。
那么也就是說,鯀、共工、三苗和驩兜四人被治罪的真正原因,極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支持堯的兒子丹朱,反對舜繼位。也只有這樣,一切才能說得通。
盡管鯀采用“堵”的方式治水未能成功,但也不是毫無效果。至少,比什么都不做要強。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步積累了經(jīng)驗并開始反思。就在這個時候,盡管名義上的領(lǐng)袖還是堯,但舜已經(jīng)掌握了實際權(quán)力,雙方力量爭斗的結(jié)果,是將鯀流放。
而此時,鯀已經(jīng)料到自己的結(jié)局。于是,他就將自己對于治水的一些思路告訴了兒子禹。舜正式登上大位之后,派人去殺了鯀。但是,水患仍在,而且不得不派人去治理。有能力治水的人并不多。除了已經(jīng)被殺的鯀之外,也就算水神共工了。但共工也被判了罪,共工之子后土自然不肯去接手。
就在這時,鯀的兒子禹就同意了擔(dān)當(dāng)此任。事實上,禹對殺父之仇并非沒有怨恨,相反發(fā)誓要報仇。他所采取的方式就是暫時隱忍,“三過家門而不入”,通過十三年的艱苦努力,徹底解決了水患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在民間得到極高的聲望之外,還在朝中有了自己的一幫勢力。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皋陶。皋陶不僅在朝中主管司法,更是東夷族的首領(lǐng)??梢哉f,是妥妥的實力派。
禹與皋陶達(dá)成了協(xié)議,由皋陶扶持禹上位,將來這個位置傳給皋陶。于是在皋陶的支持下,禹順利即位,并對眾人明示,將來會將位置傳給皋陶。但禹并未傳位給皋陶,其原因是在禹上位后的第二年,皋陶便一命嗚呼了。其中原因,就頗有點令人尋味了。
這也就是人稱的“上古四圣”堯、舜、禹、皋陶中,為什么只有皋陶不是帝王的原因。當(dāng)然,這些都是后話。
總之,禹在掌握大權(quán)之后,就要對付舜了。巡視也好,狩獵也罷,隨便找個理由,反正實際上就是將舜流放。因為在當(dāng)時,被驅(qū)逐到瘴癘蠻夷之地的,就是犯了錯誤的流放者。但是僅僅是流放還是不夠的,于是便又派人將其誅殺于九嶷山。
這樣才算徹底地報了自己的父親鯀,當(dāng)年先被流放再誅殺的深仇大恨。
講到這里,清心子還是忍不住出言諷刺道:“所以說,哪有什么仁義道德?”
仇飛喟然長嘆道:“此言差矣。你啊,身為方外之人卻如此極端,委實不好?!?p> 清心子冷笑道:“難道不是?”
仇飛搖頭道:“誠然,史書所載并不一定和事實完全相符。同樣,我也承認(rèn)每個人都可能有陰暗的一面。但是……”
清心子不服地問道:“但是什么?”
仇飛道:“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另外一個問題?”
清心子問道:“什么問題?”
仇飛凝視著清心子:“你有沒有想過,若是世間只有這暗黑的一面,人性中沒有了善良和真誠,又會如何?”
清心子目光有所呆滯:“如何?”
仇飛沉聲說道:“如果我們所有人都只是爾虞我詐、你爭我奪、恃強凌弱,沒有了悲天憫人,沒有了愛,那我們與畜生何異!”
清心子一時語塞。
仇飛說得激動起來:“你因為自己個人的得失,眼睛只去盯著陰暗的部分。為什么不看看嘗百草中毒身亡的神農(nóng)?不看看養(yǎng)蠶制衣的嫘祖?不看看取火照明的燧人?不看看除蟒射日的后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