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劫難逃
2100年,在平靜的日常生活中,周邊充滿著令人驚嘆的科學技術,如空中軌道行駛著反重力交通工具,;人們可以使用統(tǒng)一語言交談,而這種語言便是一直發(fā)出“嗡”的聲音;他們隨時隨地可以借助設備,然后閉上眼睛穿越回元宇宙為他們準備的任何年代,而且感受更為真切、漫長;人們不再需要房屋來居住,他們可以在天空中劃定區(qū)域進行休息,休息的地方是一種磁懸浮隱形床;他們不再需要進食五谷雜糧,一顆小小的能量球便可以解決一個月的饑餓。大部分國家實現(xiàn)海陸空區(qū)域共享,模糊界限,人們可以自由穿梭,但仍然有新興的部分國家設定保護屏障,這些國家擁有比其他國家更加高超的技術,就像約莫百年前的電影《黑豹》中虛擬的瓦坎達國家,而這成為了現(xiàn)實??偠灾?,人類享受著22世紀初的饕餮盛宴。
無比幸運的人類生存在無比幸運的星球上,但宇宙的隨機法則不允許一件美好的事情一直存續(xù),因為這不代表均衡,他們需要釋放積累的能量,按照能量釋放在時間維度上的規(guī)律,在不久后,人類將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危險。
“造物主”深知,只有撞擊才能快速釋放能量,才能快速解決能量在不同文明上的不均衡問題,即星體間均衡。
果不其然,根據(jù)人類前沿觀察研究的最新成果,2100年左右,一顆直徑大小為130公里的隕石將以極大概率撞擊我們生存所依賴的家園--地球,這次撞擊所引發(fā)的地球大風暴會持續(xù)相當長的時間,屆時,地表的一切燦爛文明與生命將蕩然無存。人類文明將被迫停滯,甚至這將直接改變人類文明的走向!
“全體人類公民注意,請有序進入地下城”..“全體人類公民注意,....”地下城?生活在地表幾萬年的我們?yōu)楹我M入地下城?發(fā)生了什么?我們的地球?
經(jīng)過權威科學家們不斷模擬計算,他們得出結果:首先,此次撞擊所釋放的能量會毀滅地球上80%的動植物,海嘯、地震、火山噴發(fā)等各類災難因為地殼劇烈運動將會接踵而至,沿海國家會被撞擊所產(chǎn)生的沖擊波所引起的數(shù)百米巨浪淹沒,海平面也隨之高漲,從國際空間站的角度來看,海洋正逐漸吞噬地殼,仿佛將藍色油墨不斷渲染巨型球體。其次,撞擊會導致大范圍塵土,其會逐步上升覆蓋大氣層,進一步來講,太陽光難以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溫度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會降至自地球誕生生命以來的最低溫,那些被燃燒成黑炭的生物在接受高溫的考驗后會被凍結在厚厚的冰層中,地球也將再次進入冰川時期,陷入一片死寂。
太陽光無法照射,這意味著太陽的能量無法抵達地表,人類居住環(huán)境日趨惡劣,無論是城市中,還是鄉(xiāng)村里,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落后地區(qū),居住環(huán)境氣溫急劇下降,最高氣溫低至零下40度,最低氣溫甚至達到了零下100度。幸運總是要在最后變成不幸,即使撞擊后未被摧毀的部分動植物在極低氣溫下同樣也難以生存,地表沒有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大氣供氧量嚴重不足,地球居住環(huán)境將接近火星,全球極大部分耗氧生物逐漸因缺氧和極低溫而窒息死亡或者凍死,人類根本無法在撞擊后仍然居住在地表。
將時光倒退回發(fā)生隕石撞擊前的一段時間,根據(jù)全球能量測算中心在2080年公布的模擬撞擊計算結果,這次撞擊釋放的能量與6500萬年前的隕石撞擊而導致恐龍滅絕的能量相比,是前者的30倍之多,這次撞擊產(chǎn)生的能量相當于12萬億噸TNT炸藥或18萬枚沙皇炸彈(最高當量氫彈)或30枚CX核導彈同時發(fā)生爆炸的數(shù)量級,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生物被摧毀以及被永久地埋藏在厚厚的冰層中。
人類在撞擊事件發(fā)生之前近50年的科技發(fā)展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反重力技術完全成型、量子加速技術被運用到宇航,意念傳感也被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天文航宇更是跨越了星系。
浩瀚的星河中,星星是那般的絢爛,而在這美麗背后,殺機也在悄然而至。
2050年,一位英國籍的天文學家通過倫麥思空間望遠鏡觀察木星環(huán)時,注意到環(huán)中部分隕石和塵埃團會出現(xiàn)莫名的無規(guī)律跳動現(xiàn)象,雖然這種現(xiàn)象早在幾十年前就被科學家解釋為“軌道共振”,本來是件不足為奇的事情,但根據(jù)最新的引力理論,這種共振不排除脫離引力的風險,即木星環(huán)中的部分隕石很可能會在木星弱引力區(qū)域,比如“風暴之眼”,因為被其他隕石撞擊產(chǎn)生加速度,最后脫離木星的引力軌道。
他向英國天文觀測站臺報告了這樣的情況,并解釋了其中的隱患。但是英國天文站臺并沒有對這件事情太過在乎,他們認為這種事情發(fā)生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計。
三年后的秋季,金黃的楓葉在河畔旁的微風輕輕地搖曳著,荷蘭天文站臺雪白墻壁透露著靜謐的美好,但是站臺里,天文科學家們著急地一遍又一遍重復著一件事情。他們嘴里念叨著:“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負責天文氣象及行星運動觀察的麥克小組同時在電腦中的行星運動模擬器以及天文望遠鏡注意到木星環(huán)的部分隕石正在脫鉤,并有脫離木星引力軌道,做離心運動的趨勢,他們查閱著全球天文站臺的歷史數(shù)據(jù),證明脫離木星環(huán)的部分隕石正是三年前的那堆。
脫鉤的隕石環(huán)雖然極可能由于火星或者土星因自身引力太大而導致其解體,但火星或土星在圍繞太陽公轉過程中,會產(chǎn)生引力空窗期,這意味著從木星環(huán)脫落的隕石環(huán)仍然有機會進入火星軌道的弱引力區(qū)域,并可能會貫穿地球軌道,以高速度擊穿地球,這種事件發(fā)生的概率極高,麥克向荷蘭天文站臺站長著急地報告著:“這是極其致命的威脅,我們該怎么辦?”不一會兒,天文站臺站長通過電話向全球天文物理中心如一如實地闡述他們的發(fā)現(xiàn)和預計可能的結果。
得到聯(lián)合國政府授權后,全球天文物理中心通過官方網(wǎng)站和信息共享平臺向世界人民宣布:“在未來50年內,地球會有極大概率遭遇隕石的撞擊,大約18%,各國應聯(lián)合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危機”。
簡短幾句話卻讓全球人類陷入瘋狂,他們不敢相信發(fā)生在遙遠時代的事情竟然會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或眼中噙滿淚水、或在大街上拼命奔跑、或大叫怒罵著上天,但最后的他們終究歸于平靜,繼續(xù)生活著,像往常一樣,他們還有50年的光景去揮霍。
但地球大部分生物的生命在50年后終結卻無法避免,這是不爭的事實。
相比地球40幾億年的生命和人類幾萬年的生命而言,50年的確太過短暫,科學家們和專業(yè)學者立刻組織隕石撞擊討論會,基于之前的隕石撞擊自救假設,很快,他們便得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方法,共提出了四類具體做法。
方法一:在地球建造能量反應堆,改變地球的運行速率或者軌道,以降低隕石與地球撞擊的概率,減少兩者撞擊面積,甚至兩者不發(fā)生撞擊。
方法二:通過發(fā)射洲際導彈對隕石進行撞擊而將其擊碎,減少隕石的動量,或在隕石的撞擊方向軌道上安置核彈,利用核彈爆炸所產(chǎn)生的沖擊波和高溫氣化隕石,減少其撞擊能量。
方法三:在地球地底建設避難所,將人類從地表生存轉移為地底生存,但這種轉移并不包括所有人類,會有大部分人類在地表接受死神的審判。
方法四:在隕石撞擊所產(chǎn)生的沖擊能量釋放最少的區(qū)域建立緩沖能量罩,保護絕大多數(shù)人類。
站在全人類的角度而言,每一位人類子民都不應該被舍去,為極大程度保障地球上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安全,以上四種方法都被聯(lián)合國安全部門提上議程,四項計劃都要求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科學家們幾年的探討和工程師們步入實施中,他們綜合各種考慮,得出最終解決方案。即針對上述計劃,以實施難易和風險程度而言,方法一所耗費的能量反應堆需要現(xiàn)如今存量的千倍,其產(chǎn)生的能量才能推動地球公轉角度發(fā)生變化;方法二中擊碎或氣化隕石都會導致隕石以隕石碎片形式撞擊地球,雖然撞擊速度更低,但與地球的撞擊面更廣,同樣無法奏效;方法四,能量罩可以緩沖撞擊產(chǎn)生的沖擊波,但這類做法的危險性極高且難度極高,很難保證能量罩防沖效果達到最佳。
事情的解決方法往往有多個,但是通往成功的絕佳路徑卻總是一條!
因此,最為安全穩(wěn)妥、實施難度最低的方法是第三種,建立地下城。
科學家們對于地下城的假設內容為:他們可以利用目前存有的和可開拓的核反應堆,將他們產(chǎn)生的能量聚集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我們可以稱之為“能量球”,能量球可以通過分支系統(tǒng),將高溫傳輸?shù)降叵鲁堑母鱾€不同區(qū)域,區(qū)域中心位置可以設置反應控制器、隔熱層、導熱層、干燥層以及液化層等中介措施來控制地下城環(huán)境溫度,濕度。針對人類呼吸所需要的空氣,地下城中的人類需要佩戴氧氣面罩,飲水和飲食也需要不斷簡化。在全球知名環(huán)境刊文《地球的遠方》中,科學家稱它為“恒溫箱”。
即使是在殘缺破損的家園中,我們也會迸發(fā)出活著的希望和追求。但人類文明的存在真的會像之前像在地表那般生存,地底掩藏著許多未知的秘密,人類是一個團結體,我們將為人類種族而奮力斗爭,誓死捍衛(wèi)幾萬年的地球人類文明,在幽暗的時光里,也保留不滅的希望和掙扎!
我們的使命也正被宇宙中某種不知名的力量牽引著,在浩瀚的宇宙中探測、發(fā)現(xiàn)人類起源和點燃人類火種。
通過20余年的不懈努力,2070年,第一代“恒溫箱”被研發(fā)出來,其可以為人類保證基本的居住環(huán)境,“恒溫箱”地點位于非洲的坦桑尼亞,這里土壤較為松軟,便于挖掘深度,但第一代恒溫箱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其溫度和濕度調節(jié)范圍只適用三千萬人的居住環(huán)境,核反應堆所產(chǎn)生的能量極其有限。
與全球100億人口相比,這簡直是一次殘忍的屠殺,沒有人會主動拋棄自己的家庭,朋友成為三千萬中的一份子,科學家們需要改進核反應堆的能量釋放方式,聯(lián)合國同樣為減少管理制度和釋放空間區(qū)域,不同膚色、語言的人群應無區(qū)別地居住在地下城,三千萬人需要有清楚的關于地球危機的自我認知并不斷自我適應,自我融合,最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在恒溫箱從事不同的工作以維持恒溫箱的正常運作和區(qū)域的平衡。
生存“恒溫箱”中,沒有國家界限的概念,沒有區(qū)域戰(zhàn)爭等,同樣作為人類,我們需要包容彼此差異,但爭奪與發(fā)泄在資源面前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人類真的會像意識覺醒一般服從統(tǒng)一的領導,互相扶持?除非危機接踵而至。
“恒溫箱”的誕生在某種意義上說明人類在幾百年前作出的生物圈假設終于可以付諸實踐并且成為現(xiàn)實,這不是幾十年前的科幻電影,這是正在走向現(xiàn)實的工程。在這項工程中,人類的生活方式會產(chǎn)生極大的變化,他們要在統(tǒng)一的約束下改變之前的地表生活習慣,他們要秉持同樣的地底文化,消除相互之間的隔閡。
當然,幾十億人類中挑選出幾千萬人是一件極其殘酷的事情,在撞擊危機還沒有到來之際,科學家們必須設計可以調節(jié)更大范圍的恒溫箱。
2085年,距第一代恒溫箱誕生已經(jīng)過去15年,撞擊危機愈發(fā)逼近,地表廣播每天都會播放警示隕石撞擊的相關信息,全球天文物理中心的天體軌跡計算組每天都在更新隕石的最新動態(tài),事與愿違,隕石堆仍然在朝地球方向前進,仿佛掙脫的野獸回歸無垠的曠野。
經(jīng)過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不懈努力,第二代恒溫箱在2085年年末被研制出來,與前者不同,第二代恒溫箱具有更加優(yōu)異的性能。恒溫箱的環(huán)境調節(jié)范圍大量擴增,且更容易被控制,極大減少失控風險。
在15年的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在一次實驗中,偶然在土壤中提煉出一種新型金屬,這類金屬導性非常優(yōu)異,科學家注意到這類金屬的獨特性,將其應用到處理恒溫箱溫度調節(jié)的相關介質材料中,科學們通過在介質材料中混合該金屬粒子,讓人出乎意料的是,恒溫箱中不同范圍的溫度顯示器均顯示有所增高,這意味著,第二代恒溫箱可以開拓更寬廣的面積,更多的人類可以生活在地下城以躲避隕石撞擊。
據(jù)測算,在隕石撞擊后,第二代恒溫箱所容納的面積可以保證1/20的地球生物的生命不被摧毀。但對于剩余的大部分人類而言,他們無法成為1/20中的幸運兒,他們在地表欣賞完最后一次壯觀的美景后,便將和歷史的塵埃一般消散。誰會成為這1/20幸運兒中的一員呢?在生命是否保留的抉擇中,每一位人類公民都希望自己好好地活著,他們質疑一切定奪他們生命的方式方法,但他們毫無辦法。
在隕石撞擊前5年內,各個國家將會收到統(tǒng)一樣式的機器人,而當?shù)氐娜祟悓惠斎肷锨€挑選指標,并進行混合迭代而產(chǎn)生挑選標準的智能機器人進行殘酷的挑選,以篩選出最適合居住在地下城的人類。
被挑選進入地下城的人類中,富人,窮人,胖或瘦在機器人的挑選標準并沒有起多大作用,他們絕大部分有一個重要的共同標準--充滿愛自己和他人的心,他們在兩年內將會被陸續(xù)安排進入地下城,被淘汰的那部分人類只能等待5年后死神的降臨,在這兩年中,他們或許需要度過自己的一生。
有一個家庭都被淘汰的,他們只是靜靜地在家中吃晚飯,吃著最平淡的家常菜,相互擁抱在一起;有一位老人被淘汰的,他選擇欣賞每天的日出日落,發(fā)現(xiàn)它們竟然很美麗;有一對情侶,其中一人被挑選,但另一人被淘汰,他們選擇一起用一生的力量度過最后的兩年。毫無疑問,他們中的部分人會選擇抗議,他們會大喊大叫,他們會破壞一切美好的事物,但那是徒勞的,命運的抉擇是如此,是無法避免的。
或許,數(shù)年前的人類沒有想過依靠人類先進智慧所制造出來的智能機器最終卻成為人類生死抉擇的“利器”,智能機器的選擇原則不僅關乎工程師輸入數(shù)千個指標,在近百年的智能機器發(fā)展中,機器人已經(jīng)可以從人類的近幾百年思維和近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學習產(chǎn)生,各國按照最優(yōu)的群體結構標準進行選擇,經(jīng)過幾十年觀察數(shù)據(jù),智能機器人將篩選過程不斷優(yōu)化,最終,智能機器在大腦數(shù)據(jù)庫中留下了在各種職位工作出色的人員模板,符合該人員模板并且能構成群體最有結構的人員,將會擁有進入地下城的機會。為減少最大傷亡,聯(lián)合國政府將這一數(shù)量無限逼近第二代恒溫箱的最大容量,大概5億人。
恒溫箱依靠人類的智慧,為人類續(xù)上生存的希望,但恒溫箱真的能讓人類永遠無憂無慮繼續(xù)生存著嗎?土壤中提煉出的新型金屬是否足夠多以致一直維持恒溫箱能量的擴散,超重核反應堆產(chǎn)生的能量是否一直充足?有些時候,資源枯竭在最危急的時候顯得那般刻骨銘心。
人類不可能永久地依靠恒溫箱,無憂無慮地生存在地下城,具體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要保證恒溫箱的穩(wěn)定運作,超重核反應堆持續(xù)不斷的輸送能量,這樣的操作技術需要大量的超重核反應原料和一些重金屬控制材料,當然,還需要土壤中提取出的新型金屬,科學家和礦產(chǎn)工程專家們可以從地殼以及地幔采集、提煉超重核反應原料和重金屬控制材料,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有的超重核反應原料能夠滿足人類在地下城生活1000年,但覆蓋在地殼的重金屬控制材料含量是微乎其微,且不是二次可造的,同樣土壤提取的新型金屬含量也告急。
重金屬控制材料是超重核反應堆的重要控制介質,但在過去數(shù)幾十年中,人類因對核工業(yè)和高新技術的瘋狂追求,這種材料被大量攫取。
2045年,也就是40年前,超重核反應技術取得非常明顯的突破,重金屬控制材料因試驗或者能量需要更是不斷被取用。根據(jù)材料科學家探測,地殼中的重金屬控制材料含量已不足初次探測的60%,按照現(xiàn)有地下城中恒溫箱運作需要,這種材料最多只能滿足恒溫箱正常運作60余年的空缺(第二代恒溫箱運作,人類進入地下城起)。
技術在突飛猛進,危機也在不斷涌現(xiàn),這似乎是一種宿命,一種矛與盾的嘗試較量。
第二,恒溫箱的運行會產(chǎn)生巨大輻射,因為是超重核反應堆產(chǎn)生能量,科學家們在恒溫箱能量生成中心,放置了非常厚的輻射吸收材料,將輻射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但是熱量輻射也會逐漸蔓延至地下城人類生活區(qū),并且隨著恒溫箱的持續(xù)運作,輻射的產(chǎn)生將降低人類的壽命以及導致人類生育能力大大降低(男性精子對于這類輻射極其敏感,精子會喪失活性,甚至男性很可能會喪失精子的生成能力,2099年,一位50歲左右的印度人被發(fā)現(xiàn)失去了產(chǎn)生精子的能力),據(jù)人類學家預測,人類平均壽命的大幅降低和生育能力大幅度減弱,人類在未來30年中人口數(shù)量將會減少一半,在未來60年中人口數(shù)量將會減少至100人,直至滅絕。
2100年,地下城聯(lián)合國指揮中心的地表探測器顯示,地表發(fā)生了12級左右的地震,且地震持續(xù)了較長時間,溫度和濕度指示器全部失靈,地表上建立的臨時指揮中心沒有信號返回,所有人都意識到地球上發(fā)生了什么,地下城的人類十指緊緊相扣,低著頭,口中默默念叨著什么,他們哭了....
沒有什么值得去犧牲,但是在命運的抉擇上,犧牲往往是最奏效的方式。地下城的人類再和地表的人類一樣再也欣賞不了清晨的鳥啼,秋日的落葉,他們帶著活下去的希望,帶著人類文明存續(xù)的希望,歌頌著、痛苦著、期待著。難道人類文明只能隨著地下城能量的枯竭和人類數(shù)量銳減而滅亡嗎?我們真的應該去努力做些什么!
人類必須在60年內尋找出解決辦法,無論是什么樣的方法,如果人類失去掙扎的力量和勇氣,最終結果只會像白堊紀時期大部分生物一樣,在短時間里靜靜等候死神的降臨,人類文明也會成為其他生物文明的笑柄。
地下城聯(lián)合國指揮中心是地下城最高的領導機構,其下屬有全球恒溫處置中心局、全球宇航中心局、全球人類管理中心局等。恒溫處置中心主要解決恒溫箱能量傳輸和控制問題;全球宇航中心局主要研究量速宇宙飛船和地外行星探測;全球人類管理中心局主要負責地下城人類生活秩序和糧食安全。下屬機構一般就重大事項進行集中討論,并得出相應解決方法。
聯(lián)合國指揮中心成立下屬機構方便具體問題具體研究,三個機構都有不同的成立契機。
全球恒溫處置中心局在2070年創(chuàng)辦,也就是科學家及工程師們成功設計第一代恒溫箱的時候。中心局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集中討論是在2085年,即第二代恒溫箱研制成功的時間,當時中心局需要解決全球臭氧空洞風暴問題,氣候學家們建議人類率先進入建立在地底150米的恒溫箱,并且采用碳循環(huán)技術將大氣二氧化碳、臭氧含量恢復正常,作用期限為3年,等臭氧風暴完全消失后,人類可以重新回到地表。
全球人類管理中心局成立于2050年,聯(lián)合國政府公布隕石撞擊事件后立刻成立的,在地表生活的40余年中,人類管理中心局不斷規(guī)范地表生活規(guī)則,向地表人類介紹地下城需要遵守的規(guī)章紀律,不斷重復介紹在未來人們可能會極少進食,一顆能量球便可解決一個月的餐飽,介紹著地下城人類的權利界限將會被模糊等等之類的信息。地表人類始終表露出一副驚訝的樣子,他們半信半疑。
全球宇航中心局是成立于2090年,經(jīng)不同宇航小組合并,總部落地在智利。依托量子加速技術,第一代量速宇宙飛船研制成功。在發(fā)射“挑戰(zhàn)者”探測器去向Unix星球同時,2070年,量子加速技術取得突破,且被運用在宇航工具中,其速度可以接近萬分之三的光速,全球宇航中心局不再將眼光局限于突破地球和火星,而是在太陽系內實現(xiàn)航宇自由穿梭,科學家們更是向往突破太陽系尋找更加燦爛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