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大紅高粱
曉卿見到十分滿意,這也是她們兄妹七人一致贊同的事兒。
讀書,不一定要考取功名,但是會讓一個人從思想意識上發(fā)生轉(zhuǎn)變。
這種變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開蒙是一個過程,就好比在一片漆黑混沌中撕開一道縫,讓光線穿透進來,黑暗中的一切都會緩慢的發(fā)生變化,隨著那源源不斷的光芒的照射,變化會越來越大,也許是長出一根枝丫,也許是開出一朵小花,但是無論如何,這和原本那個只存在于無盡漆黑之中的本身,都已經(jīng)不一樣了。
曉卿的課堂設(shè)置十分接地氣,課程設(shè)置了三門課。
文化課:講千字文,三字經(jīng),這是教道理的。
算籌課:教計數(shù),教算賬,教怎么一生二,二生三,怎么錢生錢,利滾利,賤買高賣,什么叫可持續(xù)經(jīng)營。
勞動課,就是教如何辨認各種植物,作物,如何耕種,如何蓋房,如何打獵,如何喂養(yǎng)牲口。
人窮不可怕,只要有勤勞和智慧,就能從大自然的饋贈中得到無限生機,就像她曾經(jīng)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怕的是愚昧和懶惰,畫地為牢。
曉卿更怕若有朝一日她不在了,村里又重新變回原先那樣,家里房倒屋塌了懶漢子也不伸手,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打媳婦,全家人就一條褲子也要出去打腫臉充胖子。
天地何其大?
來了有半年了,就連一個村都沒繞到十分之一,更別說天下。
以至于當曉卿看到七哥拿來喂豬的一把豬飼料的時候,整個人如遭雷擊。
農(nóng)村人家養(yǎng)豬,都是要算成本的,能用豬草混著糧食,絕不多喂一把米,畢竟人還不夠吃,哪有糧食喂豬?
村里的人這么些年,也摸到規(guī)律,知道哪些草是豬愛吃的,哪些吃了還能長膘的,曉卿空有理論,但是說實際經(jīng)驗真是還不如林大強的兒子林小強。
但是她有理論啊!
什么最值錢?
當然是知識了!
就好比現(xiàn)在,她一把從豬草中挑出一根紅褐色的穗子,激動得手都在顫抖,她怎么早沒發(fā)現(xiàn)這么個好東西?
“七哥!這是從哪來的?”
老七撓撓頭:
“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這玩意叫蜀黍,豬和牛馬都愛吃這玩意,應(yīng)該就是野地里采的吧?”
“快帶我去看看,是誰采的豬草?”
曉卿興奮極了。
蜀黍,沒錯,又叫秫秫,稻秫,這東西不挑土地,見縫就能長,鹽堿地,山坡,都能成活,即便是后世那個時候,在饑荒的時候也是救了無數(shù)人性命的寶貝。
“這東西多的是,不管是哪塊地兒,只要鉆出一顆,第二年就能長成一片,就是這玩意難吃得緊,除了喂牲口,這殼子還可難去?!?p> 林大強也知道這玩意。
夫人沒下過地,見到啥都新鮮,可他們也是經(jīng)過荒年的,這玩意即便是荒年,也只有鳥獸才吃。
曉卿聽他們一說,悔得直跺腳,早知道有這玩意,還種什么羅布麻??!
這是大紅高粱??!
“那,這蜀黍的桿子呢?是不是能長的跟人一樣高?又粗又長?”
“是啊,你當咱們秋冬灶臺里燒的都是啥?一半都是這玩意,等下了雪,柴禾不好找,就這玩意,還跟地里戳著,不燒它燒誰?”
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