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乾坤骨董集

第58章 乾坤骨董集 和氏璧傳國玉璽秦代玉器

乾坤骨董集 舞雩子 12454 2021-06-15 09:59:25

  第58章乾坤骨董集和氏璧傳國玉璽秦代玉器

  收藏骨董玉器秦代玉器世面上很少見,也許是秦代是短短十五年歷史,但是是最出名歷史。玉器代表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最出名玉器就是和氏璧,這個值十五城市玉器,秦王命工匠將和氏璧琢成傳國玉璽,篆書“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印文;其實表示當時階級是非常重視玉器的。

  秦代玉器(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也是掌握政權時間最短的一個統(tǒng)一王朝,從公元前221年立國,到公元前206年被推翻,僅僅短短的15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zhàn)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帝國。

  秦國是周朝時期華夏族(漢族古稱),曾在中國西北地區(qū)建立過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民族西遷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在殷商時期是商王朝鎮(zhèn)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王朝重視,官封為商朝時期的貴族。后因嬴姓部族卷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亂而遭到西周統(tǒng)治者的懲罰,被迫西遷,嬴姓部族因此淪為奴隸。秦朝的國號來自于地名。早期的秦人由于給周王室養(yǎng)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們的正式族稱。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因為保衛(wèi)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成為國號。而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前,秦只是一個諸侯國的稱呼,統(tǒng)一以后由諸侯國名變?yōu)槿袊耐醭Q呼。由于統(tǒng)治者姓贏,又有贏秦之稱。

  因此,關于秦代玉器的面貌并不是特別清晰。從考古出土的實物資料和文獻記載來看,秦代玉器的發(fā)展較為緩慢,但秦始皇還是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玉器發(fā)展的措施。

  其一,重視收藏玉器,命工匠將和氏璧琢成傳國玉璽,篆書“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印文;

  其二,重視祭典禮玉,秦始皇到處巡游,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天地四方及列祖列宗,而祭祀多必用玉,秦代遺址墓葬主要集中在陜西、河南、河北、湖南等地,其中以陜西所出的玉器數(shù)量最多。

  有關秦代玉器的真實情況尚處在迷霧中。?秦人的民族性格中,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有春秋戰(zhàn)國時代華夏禮儀文化的影響,但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商鞅變法之后的功利主義。約之以峻法,誘之以重利,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對于軍國固然不失為富強之道,對于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則是滅項之災。

  整體文化的外傾和個體的保守內(nèi)傾成為國秦民族性格中的到一對矛盾,法家政治之下,人的個性是被壓抑的,所以比賦個人品德的玉器是不能發(fā)展的。

  建闕于終南,立表于東海,鑄巨型銅人,塑八千秦俑,張揚的是國家權力而不是藝術個性。

  主要遺址墓葬地有:陜西西安北郊聯(lián)志村、臨潼上焦村、秦阿房宮遺址、鳳翔八旗屯、戶縣宋村;河南沁陽官莊北崗;河北易縣高陌鄉(xiāng);湖南長沙左家塘;湖北云夢睡虎地等。

  秦代在中國歷史上雖只有短短的十幾年,但在藝術上曾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成就。最近幾十年發(fā)現(xiàn)的被人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事例。

  秦代玉器,也與其它藝術品一樣,曾有過輝煌業(yè)績。這在史書典籍中每有所述。如史書所載的孫壽、列裔二位琢玉人師及其作品就是秦代琢玉成就的一個方面反映。據(jù)載,秦始皇滅六國時,得卞和玉璧,始皇命玉工刻作“傳國璽”(即專供皇帝用,并表權力的皇帝印)。此璽的作者就是當時的琢玉大師孫壽。璽方四寸,螭虎紐,敕李斯以蟲魚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銘。惜此璽傳說唐。貞觀四年,蕭后奉璽歸唐,廢帝自焚后,不知所在?!惫柿钊藷o法了解其風采。

  1971年陜西西安北郊聯(lián)志村出土的85件祭祀玉,其中有玉琮、璧、璜、圭、璋、琥這些《周禮》規(guī)定的“六器”禮玉;

  其三,重視陳設玉器,《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銜燈”。1976年陜西西安西郊車張村秦阿房宮遺址出土的玉杯,既可實用,又能陳設;

  其四,重視玉劍飾。

  根據(jù)秦代玉器的用途,可以分為祭祀玉、陳設實用玉及裝飾玉三大類。

 ?。ㄒ唬┯衿鞣N類第一類為裝飾品,有璧、環(huán)、璜、玦、帶鉤、玉具劍、觿、蟬形佩、鳥形佩、魚形佩等。第二類為禮儀器,有圭、璧、璋、琥、玉人(俑)等。第三類為日用器,有玉杯。

 ?。ǘ┰煨团c紋飾特征玉璧玉璧是秦墓中出土較多的玉器。玉人(俑)玉琥形似匍匐前行,頸直伸,尾疊于臀上。雙龍首璜龍首為尖耳,橄欖形眼,上眼瞼為雙線,額出尖,口略張,外出一尖牙。

  玉杯西安阿房宮遺址出土。杯腹飾戰(zhàn)國晚期常見的階梯狀連線乳丁紋,杯口和下腹部飾柿蒂紋。此杯制作工藝精湛,紋飾纖細華麗,應屬宮廷或高級貴族用玉。

  目前發(fā)現(xiàn)的喪葬用玉無論是種類還是絕對數(shù)量均很稀少。依目前材料所見,僅在秦京畿之地零星發(fā)現(xiàn)玉口琀及疑似玉握等器,玉塞、玉衣等喪葬用玉并未發(fā)現(xiàn)。秦代禮儀用玉中主要發(fā)現(xiàn)的為祭祀用玉?!吨芏Y》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所謂“六器”即璧、圭、璋、琮、璜、琥。在實際考古發(fā)掘中亦見環(huán)、觸、人、豬等器型作祭祀用玉與“六器”伴出。

  這些玉器一般多光素無紋,或只有簡單的紋飾。

  (一)玉壁玉璧是所謂“六瑞”,即“六器”的主要器型,在玉禮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器型均為扁平狀,徑較小,中心有一小孔,與所謂的“肉大于好”相符。

  依雕刻紋飾特點,可分為以下三型:1、素面玉壁陜西西安地區(qū)出土的祭璧均為青玉,素面,圓餅狀,中心鉆一小孔。如,陜西西安廬家口出土的玉璧,玉質(zhì)溫潤,厚薄不一,直徑3.0厘米、厚0.1~0.3厘米;西安聯(lián)志村出土的素面玉璧,玉質(zhì)晶瑩,直徑4.6~5.0厘米、厚0.5厘米。

  2、五孔玉壁五孔壁,即除中間鉆有一孔外,璧外緣還大致等距鉆出四孔。如西安北郊廬家口出土的兩件玉均為五孔玉璧,其中一件由飾有雙身夔龍紋、谷紋的玉璧改制而成,直徑4.6厘米、厚03~0.5厘米,另一件為素面。

  3、谷紋玉壁璧面雕刻谷紋,如山東煙臺芝罘島陽主廟遺址、榮成成山出土玉璧飾谷紋,谷紋上加刻渦紋,并有涂朱遺痕。

  (二)圭圭由史前時期的鏟形器衍生而來,為瑞信之物。東周以前多見方形圭,東周以后圭形制為上方銳尖、下方直狀,無穿孔,多為素面與《說文》所載相符。

  秦代出土玉圭均為青玉,平底、尖首、長條扁平體,形制規(guī)整,通體光素無紋,有大小、厚薄之別。如陜西XA市北郊聯(lián)志村出土一對玉圭,長8.2厘米、寬2.2厘米、厚0.8~1.0厘米,與XA市廬家口出土玉圭尺寸差異較大。XA市廬家口出土的一對玉圭長11厘米、寬2.6厘米、厚0.5厘米。山東YT市芝罘島、榮成成山發(fā)現(xiàn)的玉圭也均為素面。

 ?。ㄈ╄绑w呈扁平狀,作三邊垂直、一邊斜直的半圭形,即所謂“半圭為璋”,多為素面。如西安北郊聯(lián)志村和廬家口所出璋均為青玉質(zhì),半圭形,寬大厚重,形制規(guī)整,通體打磨,光素無紋。廬家口出土玉璋高21厘米、寬6.6厘米厚2.5厘米。

  (四)玉琮玉琮為內(nèi)圓外方的粗管形器,方體,上下貫通一圓孔,兩端孔邊有環(huán)狀凸起,其主要作為禮器使用。

  秦代所見玉琮依形制可分以下二型。

  1、方琮西安廬家口窖藏出土一對玉琮,高3.5厘米、外邊長7.0厘米、孔徑6.0厘米、高1.2厘米,呈青灰夾赤褐色,從玉色和紋理觀察這兩件玉琮原系從一件舊玉琮橫截而成。

  2、片琮西安聯(lián)志村出土的片狀玉琮,長50厘米、寬4.6厘米、厚0.6厘米,為青玉制作,通體光素。形制為扁平體正方形,中間鉆一小孔,四邊象征琮之外方,小孔象征琮之內(nèi)圓,說明在祭玉中琮的象征性意義遠大于玉琮形制的本身,反映了琮已經(jīng)退化和衰落。

  (五)玉璜玉璜多作“半璧形”,一般在中部上方鉆有穿孔。

  秦代所出祭祀玉璜依紋飾多見以下二型。

  1、素面玉璜西安北郊聯(lián)志村窖藏所出的6件玉璜,有4件都是素面,通長11.3厘米、寬25厘米、厚0.4厘米,青黃或青灰色,弧形扁平體,僅在上弧中部鉆一圓孔,通體拋光。

  2、龍首玉璜西安北郊聯(lián)志村出土龍首玉璜2件,通長11.5厘米、寬2.5厘米、厚0.4厘米,在弧形扁平體兩端各雕一龍首,雙龍共體;璜兩面均以細線陰刻出龍首五官,龍口中陰線刻出獠牙。廬家口出土龍首玉璜與聯(lián)志村的略有不同,兩面均以細陰線刻出龍首、菱形眼和前肢,外上弧中部有圓系孔,通長11厘米、寬28厘米、厚0.2厘米。龍首玉璜無論璜體上有無穿孔,雖然兩面雕刻龍紋,但陰線刻紋較為粗率,表明其并非組玉佩中的佩璜,而是祭玉之璜。

  (六)玉琥考古發(fā)掘中所見“六器”多為璧、圭、璋、琮、璜五種,且均為對稱幾何形制,而始終未見玉琥。西安聯(lián)志村玉琥與其他五器同出方見六器中琥之形制。聯(lián)志村出土皆青玉,也呈片狀扁平體。造型為外緣雕出虎的輪廓,以陰線雕出虎之菱形眼、口部、四肢及虎尾?;菏?、隆、鼻、耳后抿,四肢粗壯有力,呈伺機撲食狀。其中一件玉琥大尾上卷緊貼脊背,另件張口半臥,虎尾短小而上翹,通長11.5厘米、高4.0厘米、厚0.35厘米。1980年,西安北郊廬家口村出土玉琥1件,長12厘米、寬4厘米、厚0.7厘米,青玉,淺灰色至深灰色,扁平體,昂頭張口呈半臥狀,兩面均以較細陰線刻出虎頭、目、身軀及四肢,虎尾小而上翹。

  (七)玉環(huán)《爾雅·釋器》載有“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但在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實物中發(fā)現(xiàn),環(huán)之孔徑與器體無明顯的比例關系。秦代所見玉環(huán)多呈青色,薄片狀,多為素面,部分雕有谷紋。如西安北郊廬家口出土谷紋玉環(huán),直徑12厘米、孔徑6.5厘米、厚0.15厘米,玉料呈青色,通體雕刻谷紋。

 ?。ò?玉觸鯛為一種錐形實用器,《說文·角部》云“觴,佩角,瑞耑可以解結”,其有實用、佩飾、祭祀等諸多功能。陜西西安廬家口、山東煙臺芝罘島所出玉觴均作祭祀用器。如,煙臺芝罘島之觴沒有紋飾,也沒有穿孔。西安廬家口出土多件,皆為青玉,玉質(zhì)和形制相同,唯大小略有區(qū)別;弧形扁平體造型,大端平齊,上鉆圓孔,小端為尖錐形,通體玉質(zhì)溫潤,光素無紋;長11厘米、首端寬0.8~1.0厘米、厚0.25厘米。

  (九)玉豬西安廬家口祭祀坑出土玉豬1件,長12厘米、寬4.5厘米、厚0.77厘米,青玉質(zhì),扁平狀,豬型大頭巨目,尖嘴肥身,短腿小尾,全身布滿蒲格谷紋和殘缺不全的雙身夔龍紋,明顯可以看出是由玉璧切割改制而成的,并不是玉豬本身的紋飾。

  (十)秦代玉器玉人,有些發(fā)掘報告中亦稱為玉俑。這里的玉人并非史料中記載相玉或雕琢玉器的玉工玉據(jù)其造型定名的,呈扁平片狀,刻出頭部和長條形身軀,用陰線刻出眉、眼、鼻、口等以及象征性的腰帶。玉人有男女之分:男性玉人有發(fā)髻和胡須,偏髻發(fā)型與臨潼秦始皇兵馬坑中俑的發(fā)型類似:女性玉人無髻、無須。西安聯(lián)志村、廬家口均有男、女玉人出土,形式拙樸,造型、雕刻技法一致,僅雕刻出人體的大概輪廊,除頭部外,四肢均予省略。

  玉人是秦代祭祀玉器典型而又極富特色的玉器。

  1、男性玉人西安地區(qū)出土玉人,其玉米料呈黃綠色,有些表面有絮狀白化斑。如聯(lián)志村出土玉人,頭頂有偏斜發(fā)髻,面部以陰線勾勒出彎眉、大眼、圓鼻和橫長方形闊口,上唇飾八字胡,下頜有四道胡須,身體呈長方形,是成年男子的形象,高7.4~12.1厘米、寬1.6~2.38厘米、厚0.38~0.6厘米;AH省壽縣東淝河閘出土玉人1件,造型與西安所出相同,高12.1厘米、寬23厘米、厚0.47厘米。

  2、女性玉人西安北郊聯(lián)志村、廬家口祭祀坑內(nèi)均有出土,玉料米呈青綠色,造型為丹鳳眼、直鼻梁、梯形口,圓頂無髻,腰部刻有一條陰線用來表示腰帶,背面光素無紋。無髻、無須是女性玉人的基本特征,其高矮又略有不同,高10~12厘米、寬2.3~2.5厘米、厚0.3~0.5厘米。

  秦代玉人長12、寬2.1、厚0.5厘米的青玉片,圖案是一成年男子。除頭部外,四肢皆省略。他右椎髻高聳,眼瞼長圓形,鼻準渾圓,口闊長方形。唇上兩撇胡須平折下垂,下垂三滴式長須。整體形式拙樸。日前,兩片秦代玉人在西安一工地上被發(fā)現(xiàn):一片為成年男子造型,一片為丹鳳眼女子造型。經(jīng)專家鑒定,系兩件2200多年前秦代時期的祭祀禮器。雖然玉人做工并不精細,但仍清晰地反映出秦人特有的造型和紋飾,為研究秦代玉器和當時的風俗禮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這兩片玉人形式較為拙樸,造型、雕刻手法一致,僅雕刻出人體的大概輪廓,除頭部外,四肢都省略了。其中男玉人長12.1厘米,寬2.38厘米,厚0.38厘米,玉料呈黃綠色,表面有絮狀白化斑,其頭頂有偏斜發(fā)髻,面部以陰線勾勒出彎眉、大眼、圓鼻、橫長方形闊口,上唇飾八字胡,下頜有四道胡須,身體呈長方形,是成年男子的形象。

  女玉人長11.6厘米,寬2.4厘米,厚0.31厘米,玉料呈青綠色,為丹鳳眼、直鼻梁、梯形口,發(fā)型為垂于肩背的槌狀單髻,腰部刻有一條陰線用來表示腰帶紋。

  陜西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師小群表示,這兩片玉人的質(zhì)地是XJ和田青玉。兩件玉人雕刻工藝不甚精細,刀法粗放不羈,因此玉人的面部表情、姿態(tài)呆板,無法以形傳神。

  據(jù)介紹,這組玉人是用典型的戰(zhàn)國晚期蒲紋玉璧殘料改刻而成,因玉璧表面線紋交織如蒲席而稱為蒲紋。蒲紋玉璧在春秋時期開始興起,盛行于戰(zhàn)國中晚期至西漢。據(jù)了解,古人在制作玉器時,常利用裁切下來的邊料制作其他小件佩飾器,從玉璧殘存的弧線推算,男玉人原璧的直徑應在24厘米以上,而女玉人原璧直徑應不小于17厘米。師小群表示,從發(fā)型看這兩件玉人的身份應為庶民或者奴婢。男玉人的發(fā)型與臨潼發(fā)現(xiàn)的秦俑中的下士俑發(fā)型一樣是偏斜發(fā)髻,這是秦代獨有的發(fā)型。而女玉人的發(fā)型是當時婦女最常用的槌髻。根據(jù)殘存的玉璧紋飾、玉人的發(fā)型服飾、雕琢工藝及其用途,專家斷定玉人的制作時間應該是在秦代,其性質(zhì)是作為禮器---祭天人牲的象征物。

  專家表示,這組玉人上面既保留了戰(zhàn)國晚期玉璧的紋飾,又有秦人特有的造型和紋飾,秦人利用戰(zhàn)國晚期蒲紋玉璧殘器改制的祭祀玉人,為研究秦代玉器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秦代玉器的種類與器型——裝飾用玉?《周禮》中的用玉制度在秦代已處在瓦解的邊緣,在宗教、禮儀思想不斷弱化的背景下,傳統(tǒng)“六瑞”中璧、璜、琥等已具有明顯的裝飾意義。

  秦代沿襲戰(zhàn)國傳統(tǒng),佩玉之風依然盛行?!妒酚洝ろ椨鸨炯o》記載,在“鴻門宴”上,范增“舉所佩玉玦示者三”??脊殴ぷ髦衅裆形窗l(fā)現(xiàn)秦代的成組玉佩,但環(huán)、玦、璜等無疑是當時常用的佩玉。

  秦墓中出土的裝飾用玉包括直接佩戴的佩玉和裝飾器具的玉器。出土佩玉較多的器型有玉璧、玉環(huán)、玉璜、玉瑗、玉玦、玉串飾、玉組佩飾及動物形玉飾等,多為佩掛在身上的玉飾;裝飾器具的玉器主要為玉具劍等器型。玉璧湖北云夢大墳頭1號墓出土谷紋玉璧1件,青綠色,有光澤,谷紋飽滿,直徑77厘米、孔徑3.4厘米、厚0.5厘米。襄陽王坡出土玉璧3件,其中一件兩面飾谷紋,另外兩件璧面均勻陰刻圓圈紋,應為谷紋簡化而來。

  此外,HEB省易縣燕下都高陌村秦墓M39出土玉璧2件,直徑5.7~7.8厘米,呈淡青色,兩面均飾谷紋。河南泌陽秦墓M3出土玉璧1件,直徑15.1厘米、孔徑37厘米、厚0.4厘米,其表面均雕磨凹線菱形花紋,菱紋中間微凸處用單陰線刻一螭形的渦紋。

  湖北荊州紀南鎮(zhèn)高臺村出土玉璧2件,其中一件玉璧呈青綠色,兩面紋飾相同,均分內(nèi)外兩圈紋帶,中間以繩索紋分隔,內(nèi)圈紋飾為陰刻谷紋,外圈飾四組龍體為曲線雙身、尾端卷曲的夔龍紋,其直徑21厘米、孔徑14厘米、厚0.4厘米;

  另一件呈青綠色,但部分受沁呈黃色,兩面紋飾也相同,內(nèi)外圈紋飾以繩索紋分隔,內(nèi)圈為陰刻谷紋,外圈飾三組夔龍紋,夔龍之間以柱狀體分開,柱狀體下端有陰刻斜線紋,直徑1661厘米、孔徑5厘米、厚0.5厘米。玉璜秦墓中所見玉璜多作佩飾用,璜體部分為素面,飾紋多見谷紋或卷云紋。如甘肅秦安上袁家墓M7(M7:9)出土玉璜,呈乳黃色,表面刻谷紋,器身下正中有穿孔,周邊有小缺。

  湖北楚郢都紀南城鳳凰山墓M70亦出土玉璜2件,其中一件(M70:3)長10厘米、寬3.2厘米、厚0.6厘米,呈弧形,兩端龍口微張,璜身飾勾連云紋,璜中上方有穿孔;

  另一件(M70:8)身長而弧度大,亦滿飾云紋,無穿孔。

  玉珩CQ市FL區(qū)小田溪戰(zhàn)國晚期至秦代墓群出土多件玉珩,其共同特點是珩體較寬,玉質(zhì)上佳均為白玉。珩體正中有穿孔,兩端亦有圓穿孔,有些珩中穿孔較兩端細小。其中一件長497厘米、寬3.5厘米、厚0.2厘米;

  一件長8.5厘米、寬3.8厘米、厚0.2厘米;

  一件長7.6厘米、寬3.1厘米、厚0.35厘米。

  玉環(huán)1、素面玉環(huán)湖北襄陽王坡秦墓中出土玉環(huán)2件。其中一件玉米料呈灰白夾棕黃色,半透明狀,有玉質(zhì)光澤,橫斷面呈扁圓形,兩面各有兩周不甚明顯的凸棱,直徑5.7厘米、肉寬1.2厘米、厚0.2厘米;

  另一件玉環(huán)呈谷黃色,半透明,橫斷面呈長方形,素面,直徑4.75厘米、肉寬1.0厘米、厚0.3厘米。

  此外,咸陽黃家溝墓地秦墓1、西安潘家莊世家星城165號秦墓等均有素面玉環(huán)出土。西安潘家莊世家星城165號秦墓出土素面玉環(huán),直徑3.2厘米、孔徑1.5厘米、厚0.2-0.3厘米。

  2、谷紋玉環(huán)秦始皇陵銅車馬坑出土的銅馱手,其腰際右側佩有此型玉環(huán),上飾白色谷粒紋,環(huán)外徑3.7厘米、孔徑2厘米。這不僅細致地表現(xiàn)出玉環(huán)的形制和紋飾,還真實地反映了秦人佩戴玉環(huán)在身體的具體位置和方法。

  此外,成都羊子山秦墓M172、西安北郊尤家莊秦墓亦分別出土此類玉環(huán)。西安北郊尤家莊秦墓玉環(huán),直徑8.3厘米、孔徑5.7厘米、厚0.6厘米。

  3、勾連紋玉環(huán)湖北楚郢都紀南城鳳凰山墓M7O出土玉環(huán)(M70:5)1件,直徑9.4厘米、孔徑5.1厘米,玉環(huán)飾勾連紋,間飾內(nèi)填斜格紋及變形菱紋等。

  4、絞絲紋玉環(huán)CQ市FL區(qū)小田溪12號秦墓出土絞絲紋玉環(huán)1件,白玉質(zhì),玉質(zhì)晶瑩剔透,直徑49厘米、孔徑2.5厘米。

  玉龍湖北楚郢都紀南城鳳凰山秦墓M7O出土的玉龍(M70:9),造型呈風字形,回首向上,張口,頭部陰刻花紋,橢圓形眼,身飾卷云紋及谷紋,龍身中部有穿系孔,尾上卷。

  陜西咸陽塔兒坡秦墓出土玉龍1件,造型呈S形,口部微張,身飾谷紋及云紋,龍身中部亦有一穿孔,尾部殘斷;

  重慶小田溪秦墓M22出土龍形佩2件,形制相近,均回首向上,尾部上卷,頭部及尾部各有一穿孔,龍身刻有谷紋。

  玉觽除西安、煙臺等地祭祀坑出土玉觽作祭祀禮器外,自秦墓出土的玉觽均屬裝飾用玉范疇。如成都羊子山墓M172出土玉觴1件,玉質(zhì)呈白色而有青斑,觽體為魚形,兩面陰刻眼、鰭等紋飾,嘴后有一穿孔;湖北楚郢都紀南城鳳凰山墓M7O出土的玉觽,長13厘米、寬5.5厘米、厚0.8厘米,青玉質(zhì),呈玉龍形,一端為龍首,口部微張,器體中部有圓紐,紐下有穿孔,尾部呈錐狀,向相反方向彎曲,通體飾繩索紋。

  重慶小田溪秦墓出土玉觽2件,一件玉質(zhì)呈白色,長41厘米、高1.3厘米、厚0.3厘米,端為龍首形,尾部呈錐狀,龍首有黃色沁;

  另一件呈鳳鳥形,鳳鳥首部有雙孔,因受沁呈棕褐色,長10.6厘米、寬2.9厘米、厚0.4厘米,通體光素無紋。

  玉玦《史記》記載,“鴻門宴”上“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示者三”,可見玦作佩飾用。

  玉玦在陜西、河南、湖南秦墓中多有出土,如河南泌陽秦墓出土玉玦呈黃白色質(zhì)地較粗糙,外徑2.7厘米、內(nèi)徑0.8厘米厚0.4厘米。

  鳳鳥形佩HEB省易縣燕下都高陌村秦墓出土鳥形玉佩1件,呈淺灰綠色,光亮透明,透雕作昂首狀,長尾豎立呈立鳥形,長4.85厘米;

  重慶小田溪秦墓M12出土雙鳳形玉佩1件,長8厘米、寬4厘米、厚0.5厘米,玉質(zhì)呈白色,有黃褐色沁斑,透雕作雙鳳鳥相背狀,鳳身曲張,如翩翩飛蝶,造型生動活潑。

  秦代玉器弧形飾:2003年,陜西長安潘家莊189號秦墓(2)出土弧形飾1件,呈長方弧形,側視作拱形,正面中部高浮雕一回首螭虎,其兩側各雕一獸面紋。整器邊緣均飾一周帶有直線邊的陶紋,左右兩側中部各鉆一孔,背面光素無紋;長4.2厘米、寬2.9厘米、厚0.4厘米。

  秦代玉器玉具劍:玉劍飾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晚期。到了東周時期,玉劍飾的數(shù)量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陸續(xù)出現(xiàn)了裝飾劍身的玉劍首、玉劍格,裝飾劍鞘的玉劍璣、玉劍珌四種玉飾,或稱玉具劍,劉向《說苑·反質(zhì)篇》謂:“經(jīng)侯往適魏太子,左帶玉具劍?!笨梢姂?zhàn)國時期即有此名稱。

  東周時的玉劍飾僅有零星發(fā)現(xiàn),秦代玉劍飾在多座墓葬中均有發(fā)現(xiàn),且個別墓葬所出劍飾種類齊全。

  劍首為鑲嵌在劍柄頂端的裝飾品,呈扁圓形,多鏤雕有紋飾。西安秦墓出土的玉劍首為圓形,如西安潘家莊墓M154出土的玉劍首正面大于背面,正面中心內(nèi)凹呈漏斗狀,陰刻柿蒂紋,四周有勾連云紋,背面直徑小于正面,周邊陰刻變體蟠虺紋,中部突起有兩個對鉆之隧孔,斜面上陰刻兩圈陰線。

  HUN省CS市左家塘1號秦墓1出土的玉劍首,直徑4厘米、厚0.6厘米,呈灰白色,表面有深綠色沁蝕,體扁圓;表面紋飾分為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為勾連云紋,外區(qū)為突起的渦紋,背面正中有陰刻圓形溝槽;簡報云玉劍首“上刻變形云紋”,實為勾連谷紋。

  重慶小田溪秦墓亦有此類玉劍首出土,玉呈白色,其中12號秦墓出土的玉劍首因受沁有褐色斑。

  巴蜀地區(qū)劍首正面亦多有四角星紋、渦紋和谷紋等,背面有環(huán)槽及多個斜向圓孔,較厚?!犊脊び洝ぬ沂稀废揉嵶?“莖謂劍夾,人所謂,鐔以上也?!薄稘h書·匈奴傳》顏注“鐔,劍口旁橫出者也?!辩喖赐ǚQ之劍格。劍格側視呈蝙蝠形,俯視近橢菱形,有素面或飾夔紋、饕餮紋等裝飾。如西安潘家莊秦墓M154出土劍格,青玉質(zhì),近蝙蝠形,中空,格面飾有變形要紋;寬4.8厘米、高1.5厘米、厚1.6厘米。

  2002年,CQ市小田溪秦墓M12出土玉劍格,寬448厘米、高2.2厘米、厚2厘米,素面,側視呈山形,俯視呈菱形,中脊突起,納劍莖孔呈橢方形。

  漢書·匈奴傳》顏注:“衛(wèi),劍鼻也。……衛(wèi)字本作璏,其音同耳?!薄稄V雅·釋器》:謂之鼻?!薄墩f文》:“璏,劍鼻玉也。”璏即附于劍鞘中部用以穿劍帶之紐。其平面呈長方形,后面有長方形倉孔,用以穿系腰帶,正面多飾有谷紋、網(wǎng)格紋等。

  如長沙左家塘秦墓所出玉劍璏,飾勾連谷紋。2002年CQ市小田溪秦墓M12出土的玉劍(M12:108)呈條形,一端下弧背有長方形倉,正面有兩組豎向的凹弦紋,長5.7厘米、寬1.8厘米、厚1.9厘米,該墓群M22也出土一件此類玉劍璏,寬4.8厘米、高2.2厘米、厚0.2厘米;

  西安潘家莊秦墓M189出土玉劍,呈長方形,背面有穿,頂面兩端出檐,飾有卷云紋,長5.5厘米、寬2厘米。

  《淮南子·修務訓》高注:“摽,刀削(鞘)末銅也?!薄墩f文·木部》:“標,木杪也?!薄盾髯印べx篇》楊注:“剽,末也?!薄墩f文·金部》作鏢??梢姄繛榍誓┑陌?,本以銅材制作,玉具劍則以玉制作。珌一般外輪廓近似梯形,中部厚,上端中部鉆一較大孔,兩側各有一小孔,斜向穿透,用以接鞘。

  如西安潘家莊秦墓M154出土玉珌,體近梯形,頂有三孔相通,側面飾變形夔紋,長5.0厘米、寬5.0~5.9厘米、厚1.1厘米;

  HUB省荊州郢城鎮(zhèn)黃山村出土的玉劍珌,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全器呈弧邊梯形,飾幾何形卷云紋,長5.4厘米、寬4~5.2厘米、厚1.4厘米;

  重慶小田溪秦墓M22出土的一件玉劍珌亦為此類形制,器身飾幾何卷云紋,該墓群M12出土的玉劍珌,有深褐色沁,器身呈弧邊梯形,通體素面無紋;

  河南南陽拆遷辦發(fā)現(xiàn)的秦墓M208出土的玉珌,呈青色,一面陰刻卷云紋,一面陰刻螭虎紋,上寬5.8厘米、下寬5厘米、中厚1.3厘米、高3.2厘米。

  秦代玉器蜻蜓眼式琉璃珠:秦代墓葬中出土蜻蜓眼式琉璃珠較多,形制多樣。

  湖北襄陽王坡秦墓(M37:3)出土的琉璃珠,以連珠點紋形成圓、橢圓和三角等形狀,將珠體表面的眼珠分隔成若干獨立的小單元。

  陜西咸陽塔兒坡戰(zhàn)國晚期至秦代墓地出土的蜻蜓眼式琉璃珠則存在三種特殊的構成幾何線的方式:

  一是采用深色料條構成寬邊直紋,M25085:1、M46386:2-1;

  二是以雙直線紋間隔眼珠,如M46386:2-2;

  三是以較大的料滴構成平行三排聯(lián)珠紋眼珠裝飾于聯(lián)珠紋之中,M46386:2-3。

  成都羊子山戰(zhàn)國晚期或秦墓M172出土的蜻蜓眼式琉璃珠,用直線組成長方形,每個長方形畫出對角線,成為裝飾主體,眼睛則弱化為小圓圈,位于對角線的交叉點。

  秦國在公元前221年建立起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王朝。秦國玉器主要是出土于西北地區(qū)的東周秦墓及早期秦郡雍城,數(shù)量不是很多,工藝也不算精美,但非常有特色。

  以串飾為主,紋飾的呈現(xiàn)則以龍紋,虺龍紋,鳳紋,云紋勾連云紋為主,雕刻技法采用陰刻細線,常在弧線彎曲處采用幾何方形呈現(xiàn),布局緊密,這些特色與中原楚越所產(chǎn)的玉器有所區(qū)隔,秦國位處西部邊境,立國之初接受周文化的影響,但玉器之制作,卻仍保持秦國質(zhì)樸簡麗的區(qū)域性特色,其崇尚五行水德尚黑之說,導致偏好深色或青色玉材,器型方面則以禮器用途的圭,璋,璧或實用的配飾。

  秦代玉器主要出土于咸陽城址及阿房宮遺址,以及黃河、長江流域秦代墓葬。

  影響秦代玉器緩慢發(fā)展的原因為何?

  (1)先天不足,基礎不好:秦代文化是東周秦國文化基礎上發(fā)展成長來的,但秦國缺乏優(yōu)良的琢玉傳統(tǒng)及技藝,因此影響到了秦代。

  (2)立國時間短,風格沒有形成:秦代立國只短短15年,沒有培養(yǎng)出一批琢玉高手。珍寶玉器被大量掠奪。隨著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和楚漢相爭,劉邦和項羽都曾光顧咸陽城,大肆掠奪奇珍異寶。秦朝滅亡,秦國大量玉寶器落入起義軍首領或富豪手中,有的可能混跡于漢玉中,需要認真分辨,有的不知所終。

  (3)秦宮廷玉面幕還未揭開:宮廷皇室玉是一個時代玉器水平的標志,今秦代皇陵及上層貴族墓,至今還未發(fā)掘。

  在秦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秦統(tǒng)治者還是采取一些有利玉器的展措施:

  (1)重視收藏玉器。有收藏「和氏璧」、「昆山之玉」、「明月之珠」。

  (2)重視祭典禮玉。秦始皇到處巡游,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天地四方及列祖列宗,而祭祀多必用玉。

  (3)重視陳設玉器。

  (4)重視玉劍飾。秦是一個崇武的國家,因此大量需求劍,劍多,劍玉必定也多。

  秦代玉器具有戰(zhàn)國至西漢的過渡類型色彩。

  秦代玉材亦有兩大類:

  一為和闐玉。用于琢制陳設玉及裝飾玉。如:阿房宮遺址出土的玉杯,即和闐玉。

  一為地產(chǎn)玉。即產(chǎn)于秦國境域之內(nèi)的玉材。與陜西藍田玉和河南南陽玉系統(tǒng)較為接近。此類玉材主要作祭祀玉和喪葬玉。秦代玉器據(jù)其用途,可分為祭祀玉,陳設實用玉,及裝飾玉三大類。

  周代未曾見到成套的〈周禮〉“元器”同時出土,卻在秦代祭玉坑中出土了成套文器(璧、琮、圭、璋、琥、璜),說明秦代對周代禮學還相當重視。玉坑中出土的玉人,四肢呈捆綁狀,臉上毫無表情,頭上有髻,與秦兵馬人俑相像,這應是用于祭祀的玉人,也是古代人殉制度在秦代的新形式。

  秦代有展示寶器的愛好。據(jù)文獻記載,秦代的陳設玉相當多,且體形巨大。秦代玉器的雕工及裝飾技巧,既沒有戰(zhàn)國玉器的雍容華貴及玲瓏剔透,又沒有漢代玉器的精雕細琢及千紋萬花,形體較為笨拙,花紋較為粗糙。從雕工及裝飾方面觀察秦代玉器,粗獲有余,細潤不足,給人以一種短期行為的感覺。

  秦代玉器與眾不同的特點

  1.如柿蒂紋(又稱花瓣紋)柿蒂紋多雕在有蓋的器皿上如:玉卮、玉杯、玉爐等器皿的蓋部的頂端。古代寓意紋樣。顧名思義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樣,四瓣或五瓣。這一類紋飾多使用干戰(zhàn)國玉器上,柿蒂紋起源極早,我國古代的陶器、青銅器上已可見到,在已發(fā)現(xiàn)的秦代玉器上,發(fā)現(xiàn)了這種古老的紋飾。

  2.圓圈紋???秦代玉器上出現(xiàn)的圓圈紋最早裝飾于大型壺、罐的上腹部,先用紅色帶繪四大圓圈,內(nèi)外繪黑色帶圈,圓圈內(nèi)填以各種各樣的幾何紋,常見的有網(wǎng)格網(wǎng)線紋、菱格紋、斜方格紋、三角紋、折線紋、十字紋、圓點圓圈紋、回形紋和肢爪紋等圖案。早期的四大圓圈排列緊密,圓圈用黑紅復彩繪制,非常規(guī)整,內(nèi)圈為紅色帶圈,外加1—3圈黑色帶,圓圈之間上下的空白處用黑色三角弧線填充。晚期四大圓圈用黑色繪制,圓圈畫得草率不規(guī)整,構圖簡單。

  3.“四靈”紋秦代玉器出現(xiàn)的四靈是神話傳說中四大神獸,古代認為四象有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又稱天之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四位天神實際上來源于古代的星神崇拜。

  4.秦玉上的蟠虺紋有兩種:一種是浮雕狀的,蟠虺劃分為若干單無,眾虺交纏,隱現(xiàn)頭羽,虺體下襯以斜線紋地,使紋飾顯示出三維立體層次。此類蟠虺見于秦公大墓和益門秦墓的玉琥、璜、凸齒形佩上,也同樣見于關東列國春秋中晚期玉器上,既使吳國玉器上的也毫無二致,顯示出華夏玉文化的共性。

  5.源自西周青銅器的“秦式龍紋”另一種蟠虺紋則為秦玉上所特有,稱之為“秦式龍紋”,其特點為紋飾均以纖細的陰刻線構成,勾連緊密,沒有層次,不分單元,頭、羽、翼不明顯,仔細觀察才能分辨出這是一個個龍頭。

  6.?秦代玉器鉆孔基本上是兩面鉆???即使極薄的片飾亦是如此,這是自良諸文化以來的傳統(tǒng)作法,目的是保證器表孔緣的平整。有些玉器上的孔徑非常小而有一定深度,如益門出土的M2:172條形佩孔徑只有0.2厘米,據(jù)說秦陵鎧甲坑石甲片上的鉆孔也很小,這一定需要硬度較高的金屬鉆頭來完成。秦玉多片狀器,所以秦玉工對平面的加工顯然比較在行,一般加工平整,打磨光滑,很少留下鋸剖的痕跡。象鳳翔南河屯的玉璧、秦公大墓的白玉戈,璋形佩等器都顯示出高超的拋光工藝。

  7.?琢治紋飾要有金屬銘具配合解玉砂、水進行,難度較大、從益門的玉琥、條形佩上的浮雕蟠虺紋看,其布排、輪廓不及關東同類紋飾整齊清晰,顯然在加工中對設計的變形較大,與漸川下寺獸面紋玉牌那樣嚴整的紋飾相比,秦人的琢紋水平顯然較低。??

  8.?用“刻”的方式加工紋飾確為秦玉的一大特色一般玉器上的所謂“陰刻線”實際也是用鉈具琢出來而不是刻出來的,前述下寺楚墓和黃君夫婦墓玉器上與秦式蟠虺紋相類似的陰文線條就較粗,轉折處有毛糙的拋物線,鉈具加痕跡明顯。秦玉上的陰刻蟠虺紋則不然,其線條纖細,短促,轉折處利落自如,這樣的陰文線條以傳統(tǒng)鉈具是無法完成的。細觀其線條是由很多密集的小點組成的,如同唐代金銀器上所見的鏨刻痕跡。在秦公大墓的殉匣中發(fā)現(xiàn)有小型質(zhì)堅的刀和鑿,很可能就是這些工具在玉器上留下了刻鑿的陰文線條。同樣的痕跡在聯(lián)志村的秦代玉人、琥、璜上更為明顯。用“刻”的方式加工紋飾確為秦玉的一大特色。

  9.秦人喜愛的藍田玉古人辯玉,首德而次符,就是說玉之真?zhèn)蝺?yōu)劣決定于玉的質(zhì)地而不是玉的顏色。秦人對玉色的偏好雖不見于史載,但從大量的發(fā)現(xiàn)看秦人更喜歡深色的青玉,如鳳翔南河屯的兩件玉璧、秦公大墓和益門秦墓中出土的刻紋璋形佩、煙臺芝罘和西安聯(lián)志村兩批祭祀用玉,這些作用重要、秦文化特點鮮明的玉器均以深青色玉材制成,肯定不是偶然的。而鳳翔高在M10的兩個殉人身上倒佩有很好的白玉璜、玦可以反證白玉不是秦人最珍視的。

  10.?秦器中傳統(tǒng)的器型多而創(chuàng)新的器型少基本的器型都是承襲西周的禮玉形制,脫胎于西周柄形器和玉璋的璋形佩為秦玉獨有的形式,其它的都是中原系統(tǒng)玉器式樣。秦人在諸戎中是最早接觸周文化的,周人東遷后,秦在岐周故地立國,并且“收周余民而有之”,所以他接受的華夏文化主要是正統(tǒng)的周文化,而且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去消化吸收。在商鞍變法之前,秦人是相當守舊的,變法之后,文化又置于法家的專治之下,所以文化藝術一直沒有自由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秦代玉器的新器型,新的器型只有龍形佩、多節(jié)齒邊形飾、璋形佩、帶鉤、出齒的璜形佩等少數(shù)幾種。

  11.秦代玉雕趨向于寫實秦玉中以“磨”的方式加工的片狀器多,用多種方工琢制的圓雕器比較少,從筆者所得到的一件秦代青玉駱駝可以看到秦玉與漢玉不同之處,玉質(zhì)上秦人尚青所用是當?shù)氐挠癫?,石質(zhì)較強,器型簡潔寫實有商周特征,眼部尾部缺少游絲刻刀功不夠細膩,秦代玉駱駝器體型巨大,長20公分、高15 公分、厚達7公分,與普通漢代圓雕作品相比明顯的大出許多。

  12.?秦玉鏤空技術是不發(fā)達??既使在片狀器中,秦玉的鏤空器也遠遠少于關東。玉器的鏤空傳統(tǒng)工藝以線鋸加解玉砂來加工,稱作“搜”,要制成曾侯乙墓多節(jié)龍鳳佩那樣輪廓線優(yōu)美流暢、邊緣整齊鋒利的鏤空玉器,要掌握相當高超的“搜”的技術。從秦公大墓等處有限的鏤空玉器看,秦玉鏤空技術是不發(fā)達的。

  秦代文化是東周秦國文化基礎上發(fā)展成長來的,但秦國缺乏優(yōu)良的琢玉傳統(tǒng)及技藝,因此影響到了秦代,秦代立國只短短15年,沒有培養(yǎng)出一批琢玉高手。珍寶玉器被大量掠奪。隨著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和楚漢相爭,劉邦和項羽都曾光顧咸陽城,大肆掠奪奇珍異寶。秦朝滅亡,秦國大量玉寶器落入起義軍首領或富豪手中,有的可能混跡于漢玉中,需要認真分辨,有的不知所終,秦代敗亡,豪杰紛起,爭奪宮室金玉,致使寶玉散落民間。秦代統(tǒng)一天下僅十五年,加之少有大型墓葬被發(fā)現(xiàn),因而目前尚無法了解秦代玉器的全貌,隨著秦代考古的深入,終有一天我們將揭開蒙在秦代玉器頭上的面紗。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