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乾坤骨董集

第15章 乾坤骨董集—巫玉時代通天神器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

乾坤骨董集 舞雩子 6209 2021-03-10 09:12:53

  第15章乾坤骨董集—巫玉時代通天神器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

  李舞雩最早收藏是紅山文化玉器,屬于高古玉,這些玉器容易打眼,因為仿制玉料價格低廉,而且石材復雜,容易造假,也不容易辨別,李舞雩收藏這件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是在04年紅山文化還沒有熱起來時候收到,收藏來自王長江藏品,王長江和李永勝在01到04年寫過《紅山古玉文化研究》,當時買時在王長江房間里還有臺灣故宮博物院一個副院長,他買的紅山文化玉器最多,有十多件,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黑色其實是墨綠色玉,內(nèi)部有裂紋和厚沁色。蜷曲如“C”形。頭部大致與身體等寬。陰刻梭形大眼,吻部前伸,前端平齊,有兩個桯鉆痕表示鼻孔。頜上及頜下有陰刻的紋,頸脊部有飄逸的長鬣,背部中央有一小孔,可供穿繩系掛。造型簡潔。C形龍珩是我國最古老的紅山文化巫玉玉飾之一。玉質(zhì)古樸大方,包漿厚重。工藝工痕精美。有紅山文化玉工痕之風。包漿厚實,工痕精美。這件雕琢技法,是采用紅山文化時期典型的原始雕琢技法磨制而成。例如,獸首部位是磨制陰槽溝、陽紋棱。圓凸起部位是旋磨技法。圓孔壁、面部、背部等部位,采用了刮、橫、縱、豎、旋等相結(jié)合的磨制技法,由于采用了這些技法,才把紅山文化的器物磨制得渾圓精致。

  遠古時代,“古者,禽獸多而人少。”《莊子·盜拓》)“同與禽獸居?!保ā肚f子·馬蹄》)史書記述以獸為部族名稱的甚多。如:共工、三苗、鯀等?!渡胶=?jīng)》中均作獸形?!妒酚洝の宓郾居洝罚骸敖绦堋⒘`、貔、貅、虎與炎帝一戰(zhàn)于阪泉之野?!辈⒆鳛閳D騰記號。

  先民們飽受猛獸的威脅與侵害,對猛獸既畏懼又渴望的矛盾心理。因此,將猛獸視為某種超自然力量的靈物加以崇拜。作為華夏民族象征的龍,即是蛇、蛙、魚、鳥等不同圖騰綜合衍生而來的非真實的神獸。一般紅山文化玉器器物通體為五種色彩沁。通體為甘黃、黃褐、紅褐、血紅、淺綠等沁色。

  很多造型為圓雕,通體比例均衡。一般人身獸首多,弓背蹲足,雙手撫膝,呈向上拱嘴,寬厚雙腮鑲嵌橢圓橄欖形雙目突圓凸起,怒目巨噴之勢,給人以兇猛之感。頭上豎起三角坡狀獨角,角尖鋒利。此獨角獸似待辟邪兇獰時瞬間的動姿。遠古紅山的祖先能夠在短暫瞬時捕捉設(shè)計制作出動中取靜的藝術(shù)形象,多么難能可貴。

  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制作工法,是典型紅山琢玉磨制工法,所有陰紋線、槽和陽文線棱均有磨制痕跡。此獸的磨制工藝,藝術(shù)功力,價值是紅山玉雕作品中的精品。

  遠古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每件玉器設(shè)計都各具特色,別具一格,紅山祖先有豐富非凡卓越的想象力,琢磨出這些既新穎傳奇,又精美絕倫的美玉作品,高超古樸的藝術(shù)水準,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嘆為觀止。

  比較其它新石器時期不同地域的玉器作品,紅山玉器,有如下形制區(qū)別特征。

 ?。薄⒌褡翜唸A,磨工精細。玉器都是較大器形,又是采用圓雕磨工技法。因此,挑選玉料必須有足夠的寬、高、厚度,剔除毛料,截去殘次斷面,加上圓雕,可想而知,選料難度之大。尤其是器物部位均采用大旋轉(zhuǎn)圓磨工法,增強器物的舒緩和圓潤感觀。

 ?。?、深鉆深磨,立體感強。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人臉獸身玉器的臂部采用深鉆深磨的工法,深磨兩個孔,就把獸身與雙臂整體效果活靈活現(xiàn)的展示出來。玉器的嘴、膝、臂、鼻等部位,采用深挖深掏溝槽的工法,通過磨制出較深粗闊凸顯的寬棱線,達到了渲染獨角獸各夸張形態(tài)傳神的藝術(shù)效果。

 ?。?、夸張變形,怪異神化。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人臉獸身造型奇異的翹唇,拱嘴,怒腮,噴鼻,突出這些部位的琢飾,增加獸的神秘色彩。加寬加長其變形的顴骨的邊沿,突出怪異的神性。仰天豎目怒吼的形態(tài),通過夸張的腮、目、耳、鼻、嘴,琢飾出奇形怪狀,把一個怒吼的獨角獸雕琢的活靈活現(xiàn)。足見幾千年前紅山祖先獨具匠心,非凡卓絕的琢玉技藝。因此,這是一件紅山文化藝術(shù)珍品。

  紅山文化的文化內(nèi)涵,從古文字上就有相似的實例,古文'美'字,從羊從大。甲骨文'美'字作人頭上戴大羊角形,以顯示其美、大之義。因為,羊有大角而美,大代表力量和威儀。故以大為雄美,這是美學中的一項原則。

  《說文解字》:'美'字,'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指羊大而滋味甘美。但此并非美字初義。美字本義是:人希望能借助于羊的大角,發(fā)揮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戰(zhàn)勝一切敵手而得到美善。

  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紅山文化時期難得的藝術(shù)珍品。大家知道,古人視玉為寶,尤其是在原始社會先民不惜以美玉制作如此精美絕倫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說明必定有其特殊的社會意義。在氏族部落里,先民們把動物的肉、皮、骨吃了,但把獸角制成生產(chǎn)工具。同時,也因為獸角堅硬,鋒利,是動物進攻和自衛(wèi)的有力武器,代表動物的大力和強健。所以,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視為超于自然人和自然之上的'神圣物',而成為原始宗教中受人們信仰、崇拜的'特崇物'。他們相信,唯有角才是動物身上最特殊靈異的器官,制作圓雕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供奉,佩帶,可以將動物的雄美和力量,通過角傳達到人身上來,進而達到角的神力的佑助。因此,獸角被視作強悍、威武、具有靈性的神物,受人崇拜。

  歷來是作為地位及權(quán)力的象征物而深受祖先的敬重和崇拜。紅山文化是遠古東北地區(qū)氏族社會萌芽時期,部落首領(lǐng)有著區(qū)域的特殊權(quán)力,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在氏族部落舉行祭祀等活動的特殊場合,有時被部族首領(lǐng)手持,有時可能供奉,懸掛用之,以顯示其地位及權(quán)力。

  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代表了遠古社會祖先的一種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手段,把美玉制成獨角獸加以崇拜,目的是想得到天地神靈那樣偉大和神力,進而能征服所有禽獸,想借助角的威力保護氏民,征服自然,達到避邪禳災的目的。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最早發(fā)現(xiàn)于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匯處的牛河梁遺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見到一件勾云紋玉佩。

  以后,在紅山文化諸遺址中多有玉器發(fā)現(xiàn),以凌源縣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縣東山嘴等遺址出土較多,NMG翁中特旗三星他拉、AHQ大洼、遼寧省阜新縣胡頭溝等處也有不少重要玉器發(fā)現(xiàn)。紅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數(shù)為動物造型的裝飾品,構(gòu)成這一文化的顯著特征。

  早在史前時期,在中華文明形成的過程中,遼寧就有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經(jīng)過幾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出土了許多精美的紅山時期的文物,它們是遼寧豐厚文化底蘊的真實寫照。中華民族愛玉和用玉的傳統(tǒng)始于興隆洼文化時期,距今已有8000余年的歷史,并且延續(xù)至今,未曾中斷,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之一。在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的進程中,玉器發(fā)揮了延續(xù)文明血脈、凝聚民族共識等重要作用,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早期發(fā)展階段,玉器是貫通天地、溝通祖靈和神靈、彰顯禮儀的核心物質(zhì)載體;秦漢以后至明清,在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的進程中,玉器發(fā)揮了延續(xù)文明血脈、凝聚民族共識等重要作用,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

  也可以說,鑒于距今5300年至5000年左右,紅山文明已正式形成,因此,紅山文化玉器的成就亦可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

  中華民族愛玉和用玉的傳統(tǒng)始于興隆洼文化時期,距今已有8000余年的歷史,并且延續(xù)至今,未曾中斷,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之一。

  牛河梁遺址分布范圍達50平方公里,發(fā)現(xiàn)壇、廟、冢等祭祀和墓葬遺存,出土一批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時代風格的紅山文化玉器,也使得紅山文化玉器群最終得以科學確認,成為中國史前玉器發(fā)展史上第一個高峰期的代表。

  以牛河梁遺址科學考古發(fā)掘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為參照,國內(nèi)外博物館早年征集、收藏的紅山文化玉器的文化性質(zhì)與年代得以確認,進一步豐富了對于紅山文化玉器內(nèi)涵的認識。

  由此可見,牛河梁遺址的發(fā)掘和成組玉器的出土,使得學術(shù)界廣泛關(guān)注紅山文化與遼西地區(qū)文明化進程的關(guān)系及其對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所發(fā)揮的作用。這也就是說,紅山文化晚期,玉器的雕琢和使用能夠深刻反映遼西地區(qū)史前社會的重要變革,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

  紅山文化晚期,玉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顯著增多,玉雕技術(shù)取得飛躍性進步。線切割技術(shù)始于興隆洼文化,在紅山文化晚期依舊流行,技法更加嫻熟,不僅用于玉料的切割,在制作斜口筒形玉器、曲面牌飾等器類上廣泛使用,展現(xiàn)出先民的勤勞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

  同時,紅山文化晚期的玉雕匠人掌握了鋸片狀切割技術(shù),器體扁薄、形體較大的勾云形玉器、玉鳳等均采用鋸片狀切割技術(shù)進行加工。

  紅山文化考古出土的玉雕龍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以數(shù)量多、水平高、意義重大為世人所知。中國現(xiàn)代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曾題詞查海文化遺址:“玉龍故鄉(xiāng),文明發(fā)端?!庇竦颀埵羌t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種類之一,也是紅山文化玉器中四大主要類型,即馬蹄形玉箍、勾云形玉佩、方圓形玉璧、以玉雕龍為主的動物形玉中最形象的一種。這類玉雕龍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及附近建平縣出土較多。

  紅山文化遺址于上世紀初在NMG發(fā)現(xiàn),1954年被命名,但最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則是在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其考古成果聞名于國內(nèi)外。玉人、玉鳳、玉龍等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時代風格的玉器群得到確認。紅山文化成為研究遼西地區(qū)文明化進程和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玉龍是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主要有兩種形制:一種軀體呈C形,頭部似鹿,附長脊;另一種軀體呈玦形,頭部似豬或熊。紅山文化玉玦形龍的形制對商周時期頗有影響,在商代婦好墓和西周虢季墓中都出土了模仿紅山文化風格制作的玉玦形龍。紅山文化玉龍對后世的龍文化具有深遠影響。

  紅山文化東山嘴、草帽山和牛河梁的祭壇都位于遺址(群)南部,牛河梁、半拉山的廟宇遺址都在北部,構(gòu)成北廟南壇的組合和布局。商代以后直到明清時期,都有祭祀建筑位于城市南部的布局特點,可見紅山文化北廟南壇的布局方式被后世所傳承,反映了紅山文化對中華文明的重大影響力。

  紅山文化的動物形玉器很多,有鳥、鸮、鱉、龜、魚、蠶蛹、蟈蟈,等等,基本模仿動物本體,惟妙惟肖,氣韻生動、充滿靈性。它們都有穿孔,可以穿繩佩掛或用線縫綴于衣物上,那時的人們已有了審美意識。

  紅山文化動物形玉器的雕琢工藝先進、寓意深刻,反映出先民善于細致觀察生活,以自然為師的純樸追求。

  考古學者認為,紅山文化玉器以光素無紋者為多,紋飾主要有寬淺凹槽紋(又稱瓦溝紋)、凸凹相間的寬弦紋、簡單的陰刻紋和陽紋。紅山文化玉器材質(zhì)以透閃石為主,還有部分蛇紋石玉,多為黃綠色。關(guān)于玉料的產(chǎn)地,目前有ZYMZ自治縣、NMG自治區(qū)、貝加爾湖等幾種推測。

  紅山文化所在的西遼河流域,是古文化的重要生長點,早在前紅山文化時期,已進入“文明起步”階段;其后有“與夏為伍”的強大方國,表明這一地區(qū)文化具有連續(xù)性,又在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是中華民族自上古以來一直崇尚的神異動物。作為一種圖騰象征,被賦予了濃厚的神秘色彩。但是,它的真相,卻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

  而紅山出土的這件c形玉雕龍無足、無爪、無角、無鱗、無鰭,它代表了早期中國龍的形象。

  從這件玉龍的形狀,有人推測來源于馬,野豬,熊等形象。紅山文化玉龍,第一,是多種動物特征的組合。神話了動物形象進行加工的。那么這件玉器是做什么用的呢?許多學者認為是氏族首領(lǐng)在祭祀活動中,進行禮儀活動的神器。巫師通神通天地使用的。玉龍的發(fā)現(xiàn)非常重要,是原始文化原始崇拜的表現(xiàn)。反映了早期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

  從此,這件形狀像“C“字的玉龍,成為許多雜志的壓題照片,成為華夏銀行的標志,更成為紅山文化的象征。

  也許是龍的神靈,也許是巧合,“C“形龍聞世之后,紅山文化玉器陸續(xù)出土。

  龍紋也是主要紋飾之一,其形體多為彎曲狀。早期青銅器上的龍紋多以細線條進行刻畫,后來線條才變寬起來,上面也布滿裝飾性的其它紋飾。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龍的形象才變得豐滿,人們?yōu)榱她埣y的圖案更加突出,在龍紋之下刻畫云雷紋等圖案,在此襯托下,龍愈加清晰明了。

  龍紋有多種紋樣,如:虎耳龍紋,虎耳對稱排列;前卷角龍紋,角往前卷,對稱排列;后卷角龍紋,角往后卷,對稱排列;曲折角龍紋,角呈曲折狀,對稱排列;長頸鹿角龍紋,角似長頸鹿,對稱連排列;象鼻龍紋,鼻子長如象鼻;卷龍紋,軀干作蜷曲狀,有多種形式。

  其中,龍紋中的代表非夔龍紋莫屬。夔龍,傳說中一種像龍一樣的動物,形象一般是開口、獨角、單足、上卷尾。而夔龍紋,則為長身弓起,頭上有角的側(cè)面龍形圖像。夔龍紋與圓渦紋排列成二方連續(xù)圖案,即為古代文獻里“火龍黼黻,昭其文也”所提到的火龍,而圓渦紋則即“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龍”里的火紋。

  古代玉器特別是紅山文化商周時期曾廣泛應用權(quán)貴禮儀,它凝結(jié)著中華民族千百年能工巧匠的高超造詣和藝術(shù)風格;其構(gòu)思、刀工、章法使人遐想聯(lián)翩。細觀賞這玉器。玉器工痕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古拙,古樸而文雅。

  紅山文化玉器高古玉鑒定要點:

  紅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質(zhì)較多的是遼寧岫巖縣細玉溝透閃石類的玉材,材料質(zhì)地細密,硬度較高,色澤均勻。玉的顏色有蒼綠、青綠、青黃、黃色,也有玲瓏剔透的碧玉和純白色玉。

  辨別玉材的時代可靠性,是鑒別古玉的重要一環(huán)。玉質(zhì)的基本顏色也發(fā)生變化,一方面是色素離子對玉器所處環(huán)境條件產(chǎn)生不同反應;另一方面內(nèi)在因素在外部條件下促成變化,基本顏色的變化也是年代的特征。

  造型有時代性。紅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煉,重點部位突出,又有不同于一般特征的神韻。如紅山玉器的動物造型,既生動,又拙樸、豪放。現(xiàn)實仿制的紅山動物玉器,只能做到形似,總體上拘謹、呆板、無生氣,難以捕捉到原器物固有的神韻,很難模仿到那個時代的特征。

  紋飾是一個時代思想觀念、審美意識和信仰的產(chǎn)物。如能掌握各個時代的紋飾特點,便能比較準確地認定其年代。紅山玉器表面多光素無紋,除玉龍額部或顎底有斜方形網(wǎng)紋和表現(xiàn)獸頭眼部、牙齒的細陰線紋外,一個常見特點是壓地線浮雕、凸弦紋、淺浮雕或稱打洼,即在平面玉佩或圓雕玉器上磨出平整勻稱的凹槽形紋飾,也稱瓦溝紋。有些壓地淺浮雕若隱若現(xiàn),眼視不甚清晰,手摸感覺明顯,凸弦紋在多數(shù)紅山玉器都會見到。

  器物雕琢工藝,是工藝技巧及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等等因素的總和,最能反映時代特征。

  紅山玉器的工藝,主要是各部位的過渡自然,表面光澤細膩,少有磨痕,除個別小型佩件大多無玻璃光。不論動物或器物,一般都有穿孔,多系對鉆而成,也有從一面鉆進的馬蹄形孔,孔壁呈粗螺旋狀,有的孔中部交接處出現(xiàn)錯位棱臺,也有的是對面蹭磨而成光澤無螺旋紋的孔,交接的薄層上鉆一小孔。扁平器物在工藝上多兩面加工,內(nèi)外邊緣成刃狀,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沁色是古玉器的年代標志,也是判斷真?zhèn)蔚闹匾罁?jù)。在外部侵蝕條件下生成的沁色,表面常伴有侵蝕的共生物質(zhì),同時出現(xiàn)在玉器上。紅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色較少,較輕,常見的有霧狀白色水沁、黃褐色土沁、紅色沁、黑色沁,少數(shù)有綠色銅沁。紅色類血沁和綠色銅沁,多出現(xiàn)在黑色或黃白色皮殼之下。

  舊色與光澤。古玉在地下多年,表面都有后天生成的自然舊色和包漿。真古玉的包漿較厚,且分布均勻自然,還有一種發(fā)自內(nèi)部的光澤。這種反射光是自然的、一致的,是統(tǒng)一光澤,且有油性,不同于拋光后出現(xiàn)的表面玻璃光。即使腐蝕較為嚴重的某一局部光澤,仍會顯出它的一致性。高古玉光澤發(fā)自內(nèi)部,所謂精光內(nèi)蘊,而不是表面浮光。

  紅山文化玉器一般表面無玻璃光,表面光澤與玉的硬度及解玉砂顆粒的精細相關(guān)。一般地說,玉質(zhì)硬度高光澤強,磨砂痕輕,玉質(zhì)軟、石性重者光澤差;解玉砂顆粒勻細光澤強。剛出土的紅山玉器表面都有一層柔和的老玉特有光澤,不同于現(xiàn)代的油蠟拋光技術(shù)。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