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都市

你好,1983

第四十九章 渠道為王

你好,1983 隱為者 3141 2021-03-17 13:00:00

    從學(xué)?;丶遥瑒⑶嗌桨氲郎吓龅搅舜箢^,他也扛著長條凳,送倆妹妹去上學(xué)。

  等了幾分鐘,大頭很快就跑回來,笑嘻嘻地拽著劉青山:“走,跟俺采木耳去!”

  “進山啊,你不怕下雨?”

  劉青山抬頭望望遠處,起伏的群山,籠罩在蒙蒙煙雨之中。

  那一片山,村民叫它們豆包山。

  “上啥山啊,俺家園子里就長木耳啦。”

  大頭一邊說,一邊拽著劉青山就走,搞得后者也發(fā)蒙:要說園子里有茄子辣椒啥的,一點不稀奇,長木耳,就有點開玩笑了吧?

  等進了張隊長家的園子一瞧,還真不是開玩笑,劉青山真瞧見木耳了。

  各家不是都扣了大棚嗎,在那些豎著的立柱上,就生著一片片、一層層黑灰色的木耳,層層疊疊,晶瑩剔透的,瞧著就招人稀罕。

  原來是這樣啊!

  劉青山有點明白了,這些木頭樁子,都是從山上伐下來的,里面就帶著木耳的菌絲呢,如今溫度濕度都適合,當(dāng)然就長出木耳來。

  那還瞅啥呀,送到家門口的山貨,采吧!

  小哥倆都拎著小筐,上去往下掰木耳,這可是個細致活,輕拿輕放,不然就弄碎了。

  木耳拿在手里,顫巍巍沉甸甸的,很有一種成就感。

  湊在鼻子下面聞聞,菌香濃烈,絕對是上好的品種。

  想想也是,這么長出來的木耳,跟山里采摘的野生木耳,基本沒啥區(qū)別。

  劉青山瞧瞧長木耳的木頭樁子,是柞木的,難怪木耳的品質(zhì)這么好呢。

  別看都是木耳,也分三六九等的,最上等的,就是山上野生的木耳,野生木耳中,柞木生長的木耳是上品,樺樹次之,剩下的雜木再次之。

  至于人工培植的,那就只能呵呵了。

  當(dāng)然在人工培育的木耳中,有一種高級貨,基本上接近野生木耳。

  那就是類似此刻這種方法,直接利用木耳段來培養(yǎng),只不過,要在木頭上鉆一些空洞,然后人工投放菌絲。

  劉青山邊采邊琢磨:或許等來年開春之后,大棚里面不種蔬菜了,可以試著培養(yǎng)一下木耳段。

  要是能成的話,以后還可以培養(yǎng)香菇啥的,形成一個大產(chǎn)業(yè)……

  他正想得美呢,就聽到身邊傳來吧唧吧唧的聲響,扭頭一瞧,只見大頭拿著一片肥嘟嘟的耳子,正往嘴里塞呢。

  “鮮木耳不能多吃,小心中毒!”

  劉青山連忙吆喝一聲,這個可不是開玩笑,鮮木耳必須打水焯,或者是曬干之后在水發(fā)之后,才可以食用。

  大頭晃了晃腦袋:“沒事,嘗一片過過癮,這木耳真好,又脆又滑,香味也濃?!?p>  被他這么一說,劉青山也有點饞了,鮮木耳吃一點點,倒也不會有啥不良反應(yīng),于是也捏了一片,放進嘴里。

  這才是真正的山珍??!

  仿佛整個山林的精華,都匯聚在口腔之中,無論是味道還是口感,都是上上之選。

  十幾根木頭樁子,收獲了兩小筐鮮木耳,然后大頭就發(fā)愁了:“三鳳兒,這天兒也不開晴,曬不了?。俊?p>  采下來的木耳如果不及時晾曬的話,擺上一兩天也就壞了,這時候沒啥正經(jīng)的烘干設(shè)備,所以山貨的產(chǎn)量,是很有限的。

  劉青山琢磨一下道:“那就只能放炕頭上烘干了,總歸不能糟蹋嘍?!?p>  想想這些日子下連陰雨,估計山上的蘑菇木耳都長瘋了,要不要組織大伙進山采一撥呢?

  要是自家吃,以后啥時候上山,順帶著采一些就夠了。

  不過劉青山想的是大批量采集,然后集中出售,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好的銷售渠道。

  雖然收購站也收山貨啥的,可是價格太低,也就賺個辛苦錢而已。

  上次那位冒牌港商,倒是提供了一個好的項目,可惜是冒牌貨。

  渠道啊渠道,渠道為王。

  劉青山心里也拿不準(zhǔn),要是興師動眾的上山,最后辛辛苦苦弄回來的東西不值錢,可就對不起大伙了。

  回到家里,他把炕席掀起來,炕面子糊了一層報紙,正好把木耳放在上面。

  再留出來一部分,下鍋焯透,中午放點白菜,炒著吃,特香!

  等到中午放學(xué),老四老五樂呵呵地回來,小嘴叭叭的,講著楊老師寫字可漂亮了,楊老師唱歌可好聽了,楊老師……

  對了,給爺爺和楊紅纓也送些木耳過去嘗嘗鮮。

  劉青山就端了一盤子焯好的木耳,去了爺爺家。

  剛出門,就看到四虎子和二牤子,一左一右扶著楊紅纓,慢慢溜達回來,劉青山就打招呼:“楊老師,辛苦啦!”

  楊紅纓確實有點辛苦,畢竟學(xué)校就她一個老師,還是復(fù)式班,一上午都在教室里沒歇著。

  所謂的復(fù)式班,也是當(dāng)時的特色產(chǎn)物,就是把不同年級的孩子,聚在一個教室里,一名老師授課。

  比如說:先給低年級的學(xué)生講新課,然后叫他們寫習(xí)題,跟著再給中年級的孩子們講課,兩伙輪著來。

  累是累了點,但是楊紅纓心情很不錯,這樣的日子,令她感覺無比的充實。

  “好漂亮的木耳,是野生的嗎,在我們那兒,很貴呢?!?p>  楊紅纓看到劉青山手里的盤子,眨了眨眼說道。

  “木耳是發(fā)物,你腳上受傷了,不能吃,俺是送給爺爺奶奶吃的?!?p>  劉青山嘴里一本正經(jīng)地說著,心里不由得一動:對呀,楊老師是大城市來的,不知道有沒有渠道?

  “你們回去吧,張昌,張合,謝謝你們?!?p>  楊紅纓把四虎子和二牤子給打發(fā)回去,劉青山也是第一次知道了這兩個小家伙的大號。

  小娃子樂顛顛地撒丫子而去,楊紅纓這才瞥了劉青山一眼:“三鳳兒啊,你這是打擊報復(fù)吧,怪我早晨把你趕出教室,是不是啊,三鳳兒……”

  這丫頭肯定是故意的,哪有叫人還特意拉著長聲的。

  劉青山暗暗搖頭,這女人大了,就不好騙嘍,還是像鄭小小那樣的小丫頭,比較好騙。

  上前扶著楊紅纓進屋,奶奶正在鍋臺邊上做飯呢,笑呵呵地接過劉青山手里的盤子,嘴上卻跟楊紅纓打招呼:

  “紅纓啊,累了吧,快進屋歇歇腿兒,咱們馬上開飯?!?p>  “奶奶,我不累?!?p>  楊紅纓的語氣里竟然帶著點撒嬌,還挑釁似的瞟了劉青山一眼。

  劉青山也就配合著,嘴里忍不住嘟囔一句:“到底誰是親的?”

  奶奶呵呵地樂著,叫他們進屋,屋里的擺設(shè)多了一些,看樣子都是屬于楊紅纓的。

  劉青山幫著把炕桌放上,又拿著瓷酒壺,給爺爺燙了一兩酒。

  下雨天涼,白酒還是溫一下比較好。

  他一邊忙活著,嘴里一邊跟楊紅纓閑聊:“楊老師,這木耳蘑菇啥的,要是運到首都,能好賣不?”

  “都是好東西,有錢不一定能買到呢。”

  楊紅纓也沒閑著,一瘸一拐的,還幫著撿碗撿筷子。

  “楊老師,放那,叫三鳳兒來?!?p>  爺爺劉士奎發(fā)話了,對這丫頭他是打心眼里喜歡,或許是因為他的兒子,也曾經(jīng)從事這個行業(yè)吧?

  劉青山朝楊紅纓攤攤手:“俺咋覺得,俺這地位噌噌往下降呢。”

  楊紅纓抿著嘴笑,在這里,她還真有一種家的溫馨。

  劉士奎嘴里繼續(xù)說著:“這蘑菇木耳啊,在咱們這不拿它當(dāng)好東西;但是到了大城市可就不一樣嘍。”

  “要我說呀,人也是這個理兒,只要是在需要的地方,自然就會拿你當(dāng)個寶兒?!?p>  老爺子的話,顯然意有所指,所以楊紅纓也不笑了,坐在炕沿上,靜靜地思索著什么。

  “吃飯啦,三鳳兒,你中午就在這吃吧?!?p>  奶奶端著菜進屋,劉青山也準(zhǔn)備跟楊紅纓探討一下山貨的渠道問題,所以也就留了下來。

  午飯很簡單,燉的豆角,上面蒸發(fā)糕,玉米面里邊,摻了一些白面,吃到嘴里甜絲絲的。

  另外還有一盤小白菜炒黑木耳,色澤搭配得很鮮艷,楊紅纓不吭聲,但是沒少夾木耳吃。

  她的內(nèi)心,現(xiàn)在很掙扎:如果找關(guān)系,那么出售木耳什么的,肯定不算事兒。

  可是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家里肯定會順藤摸瓜,找到這里,這可不是她希望的。

  劉青山當(dāng)然能瞧出來楊紅纓有心事,所以也就沒提這茬,在他的計劃中,最好是能把這些山貨,賣到港島那邊去,如果能夠出口的話,那就更好了。

  等到楊紅纓放下筷子,她終于下定決心:既然自己來到這個貧困的小山村,那么就是這里的一員,有責(zé)任也有義務(wù),幫忙改變這里貧窮落后的生活。

  她抬起眼睛,亮晶晶的目光注視著劉青山:“小山子,我以前認識一個島國的朋友,她們國家,喜歡食用山野菜和菌類,等到休息日,我去公社打個電話,看看能不能聯(lián)系上她。”

  這是楊紅纓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又不會驚動家里,又能給夾皮溝的鄉(xiāng)親們做點事。

  “好啊,等禮拜天,俺還馱你去!”

  劉青山都有點激動了,他知道,這幾年正是兩國邦交的蜜月期,經(jīng)貿(mào)往來十分頻繁。

  而且楊紅纓說的一點不錯,島國人對山野菜和菌類,有著一種病態(tài)的偏愛。

  “三鳳兒啊,我算是怕了你的自行車?!?p>  楊紅纓說完正事兒,立刻就把稱呼轉(zhuǎn)換過來,又開始拉長聲。

  劉青山也吃飽了,撂下飯碗趕緊下地:“那啥,俺先走了,現(xiàn)在就通知鄉(xiāng)親們,明天就進山采山貨去?!?p>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