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從明朝開始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第六十七章 鐘

  忙活了一下午,朱棣終于對于發(fā)電機的各個方面,都有了一個大致數(shù)據(jù)。

  總的來說,目前發(fā)電站是沒有什么大問題的,雖然有些地方還是有些小瑕疵,但是問題不大。

  朱棣也在這一下午的工作中,把能發(fā)現(xiàn)的,都告訴了施工人員,以后的施工,會吸取這次的經(jīng)驗,逐步提高發(fā)電站的建設水平。

  把工作完成后,朱棣對負責水電站施工的趙長河說道:“這邊的工作已經(jīng)能告一段落了,明天我會派人過來交接,你們把事情交接一下,就準備下一個水電站的施工。也是照著這個的施工方案來?!?p>  朱棣在看向現(xiàn)在負責電機制造的陶冬說到:“這次的工作可以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制造新的發(fā)電機,接下來的工作的主要壓力都在你們這邊,你要保證,水電站修好了,必須有發(fā)電機裝上去,你和趙長河要溝通好,各方面的尺寸都不要出現(xiàn)偏差?!?p>  經(jīng)過今天下午的事情,陶冬和趙長河對于朱棣,絕對是是心服口服,王爺要他們?nèi)f狗,他們絕不會去捉雞。

  當然,以前他們也能不敢,但是心里想的什么,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陶冬和趙長河對視一眼,齊聲回應道:“是,王爺。”

  ……

  回到王府,朱棣拿出這一個月最新的一次月考成績單,目前有兩期的學生,第一期一百人左右,第二期一千人左右,現(xiàn)在每個月,按照10%的淘汰率,每個月都能淘汰下來一百人左右。

  之前朱棣的做法是淘汰下來的去教下一期,但是目前朱棣每期只有十個班的規(guī)模,教師最多只需要二十人,每個班兩個,一主一副。

  但是每期淘汰的卻有一百人,所以就有八十人還沒地方安排。

  不過今天朱棣倒是想到了地方安排這些人。

  朱棣在上面,選了相對來說成績不錯的幾個人,對魏忠說道:“這幾個人,安排一下,水電站的交接就交給他們,讓王妃再從王府其他地方選兩個有經(jīng)驗的人,當管理和常駐人員。以后就按照這樣的流程來吧?!?p>  魏忠記下,問道:“王爺,那他們之后就一直在那里工作嗎?還是像您安排教師的學生一樣,一個月后,一起再次參加月考?”

  朱棣說到:“現(xiàn)在他們?yōu)閷嵙?,一個月后再給他們一次機會參加月考,但是如果工作期間,因為他們的原因,出現(xiàn)了嚴重事故,那就視情節(jié)嚴重處理,從扣分到開除不等?!?p>  接下來,朱棣又給魏忠普及了一下什么叫實習。就讓他去安排事情了。

  目前朱棣這些學生,也還沒有學到什么東西,但是就拿七月這一期的來說,經(jīng)過一個月的學習,基本的常用字的讀寫,小學水平的數(shù)學,還是沒有問題的。

  雖然這個水平去實習,也沒有什么用,幫不到什么忙,但是去見識見識也是好的。

  同時,這次的安排,也是在開一個頭,現(xiàn)在幫不上忙,但是隨著之間推移,以后有著初高中的水平時,好處就出來了。

  到時候不僅能幫朱棣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同時也能鍛煉他們的能力,一舉兩得。

  ……

  完成發(fā)電機的驗收工作后,朱棣的生活又回歸了平時的狀態(tài),王府、工匠院、學校三點一線。

  現(xiàn)在朱棣手里面主要有兩個項目,航海鐘和車床的研發(fā)。

  航海鐘已經(jīng)開始一段時間了,目前來說還算順利,畢竟朱棣都已經(jīng)有后世的設計思路,只不過是實現(xiàn)出來而已。

  之所以叫航海鐘,有別于一般的鐘表,是因為大海航行的顛簸,容易對鐘表的精度產(chǎn)生影響。而航海,對于時間精度的要求比較高。

  以目前的技術(shù),足夠還原朱棣需要的航海鐘,當然朱棣選擇的是機械航海鐘,而不是電子式的石英航海鐘。

  結(jié)合目前的加工工藝水平,朱棣選擇的是H4型航海鐘。

  之所以叫H4型,是因為之前的航海鐘都是哈里森設計制造的,命名為H1~H3,而H1~H4的航海鐘,分別引領了一個時代,可以說在航海鐘這一塊,哈里森一個人,吊打了全世界一百年。

  這款航海鐘是哈里森在1759年,制造出的一塊直徑為13厘米,重1.45千克的航海鐘,當然,那個時代,大家又叫它航海表。

  朱棣之所以選著這一款航海鐘,是因為某種程度上,它的性價比是最好的。

  當時做出來了這個航海鐘后,經(jīng)度委員會讓哈里森的兒子,帶著H4遠征牙買加,經(jīng)過81天的海上航行,對比出發(fā)地的時間,H4只慢了5分鐘,大致相當于3公里,其誤差率遠小于上一代的H3。

  而朱棣到北美,去的時候也就六七十天的路程,誤差還是非常小的,對初期的探索,幫助之大,難以用語言描述,就算四五個月后,回程的時候,也就六、七公里的誤差,在太平洋上,可以說是不值一提,在這個時代,妥妥的黑科技。

  除了它的準確性,另外,它的加工難度也不大,在1759年就能制造出來,朱棣目前的情況,造出來的問題也不大。

  ……

  上午,安排完其他的事情后,朱棣來到工匠院。

  鐘表工作室,目前還沒有鐘表這一行業(yè)朱棣也沒辦法找專業(yè)人士,只有老辦法,什么行業(yè)相近,就找哪個行業(yè)的人來干活。

  目前接近鐘表制造這一塊的,還是首飾等工藝品制造的匠人比較符合要求,畢竟都是要求心靈手巧,同時加工一些細小的零件。

  還好,北平是元朝的都城,作為一個朝代的都城,這些首飾等奢侈品制造的匠人,還是不缺的。一個朝代幾百年,世世代代都是做這些的匠人,并不少。

  而且是吃飯的工具,又是從祖上傳下來的,可以說不少人一輩子都是干這一件事情,就手藝來說,朱棣覺得后世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

  正式得益于這些匠人的手藝了得,在加工方面,可以說是一帆風順,除了制造第一個試驗機的時候,還需要朱棣來手把手的教,哪里應該怎么做,當然,朱棣也只是個嘴強王者,只是說,具體的還是他們自己動手。

  到了后面,朱棣就完全放手了,都是他們自己按照第一個試驗機,不斷改進。這里有二十個人,目前已經(jīng)做到第四代了。

  由于朱棣有平板,檢驗時間的準確性非常簡單,直接運行十個小時,再對照就好了。

  目前來說,已經(jīng)相當接近設計要求了。

  朱棣過來就是帶來第四代的檢測結(jié)果的。

  喊來負責人,朱棣說道:“不錯,上一代已經(jīng)做的非常不錯了,誤差已經(jīng)非常小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