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遠洋貿易
關于反貪的紛紛擾擾,并沒有讓朱棣有太多煩惱。
因為朱棣只有兩點要求,第一,犯了事的,查實了的,那么該怎么辦就怎么辦,沒有法不責眾的說法。
第二,在城里大肆招人,只要符合要求的,各個方面的人朱棣都需要,小到廚房伙計,大到生意管理。你要你敢來,朱棣就敢要。這是一場朱棣對北平人才市場的割羊毛。
趁著這次大換血,朱棣盡量把優(yōu)秀人才往自己手里招。接下來朱棣還有很多項目要正式開始,他正是缺人才的時候。
……
把這些事情放在一邊。
這兩天,出去近有一個月的收購船只的小組也都陸陸續(xù)續(xù)地回來了。這也標志著朱棣手下正式擁有了第一支船隊。目前各個船只將陸陸續(xù)續(xù)的開完天津,停在天津港口等待安排。
并且朱棣為了避免麻煩,在買船的時候都是連著水手要了過來的,除了小部分死活不干的,絕大部分都跟著船一起過來了,畢竟跟著王爺干活還是很香的。總體來說雖然價錢高了點,但是給朱棣減少了不少的麻煩。
等船只陸陸續(xù)續(xù)的到達天津港口,接下來就是對船只進行一定的改造工程了。
其實這個時期福船的技術水平已經(jīng)發(fā)展得相當不錯了,但是還是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對于已有船只來說,最主要的就是風帆改造,把朱棣主要是綜合后世的發(fā)展,小改一下風帆及風帆的控制系統(tǒng),加入一些后世方向的成果并不會大改。
只是讓他們性能更好的同時,讓它們更能適合遠洋航行。不可能說把福船能改成蓋倫船,飛剪船等,這是不可能的,單單說長寬比,福船長寬比二點幾,蓋倫船的長寬比一般都在四以上,更別說長寬比更加夸張的飛剪船了,而且就算不考慮長寬比,也要要改龍骨、干舷高低和水密隔艙。可以說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所以這樣改還不如新造一艘省事。
整個福船改造的項目朱棣并沒有插手太多主要是朱棣也不是很懂,朱棣只是找一些后面幾百年的先進技術的思想,整理成資料發(fā)給各個船匠。讓他們自己想辦法。
……
雖然朱棣有七八條大船,但是由于朱棣開始在全國各地大肆挖人。導致朱棣的造船隊伍很是龐大,說實話,目前養(yǎng)著這些船匠太多了,著實有些浪費。但是朱棣并不在乎這幾個錢,朱棣要求的是所有人在沒有船造的時候都去學技術。并且做一下技術驗證工作。
目前朱棣的小型水力水電站還沒有建造起來。計劃的學習電焊、造鋼鐵船更是無從談起。起碼還需要兩三個月才能有試驗型電焊機出來。
現(xiàn)在朱棣就只有把他們都趕到天津造船廠去改裝朱棣的船隊。哪個組的先進,哪個組就拿獎金,五百兩,說多也不多,跟幾萬兩的船隊比起來可以說是九牛一毛,但是說少也不少了。雖然按照大米等值來算,才三十萬,但是在這個物質遠遠沒有后世豐富的時代,對一般的人來說,在心目中的實際價值還要乘以十。
當然,朱棣那這么多錢出來,也不是他傻,主要是后面肯定還有大批的福船需要改造。朱棣短時間不大可能大規(guī)模的用上鋼鐵船,而且就算朱棣全面進入鋼鐵船時代了,民間還有大批的風帆船,他們想要在遠洋貿易中分一杯羹,看到了朱棣改造后的船的性能后,大多數(shù)都還是會改造一下的。
不說船速帶來的效率提升,單是一到大海上,船和自家的身家性命都綁在了一起,而且一艘船可是要大筆大筆的銀子才能買得起,所以如果可以往好的方面改造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這就是你可能會賺,但我朱棣永遠不會虧。
……
朱棣把所有的船匠、學徒分成幾個大組,由技術最好的幾個人領頭,共同來做這個項目,當然,這里有一個問題,大家都人生面不熟的,誰知道誰的技術好?那朱棣也就只能根據(jù)他們原來工作的地方劃分了,每個地區(qū)技術最好的人領頭,再不服的話,那就誰以前工錢高,誰就領頭。
雖然開始有些磕磕碰碰,但是在高額獎金的誘惑下,每個人的勁頭都還是非常足的。畢竟銀子就在前面吊著,不想努力都不行。說句實在話,現(xiàn)在拼一把,基本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財務自由了,誰不想拼一下?
目前也有二十天左右了,組里面也都磨合得差不多了,也拿出來了一些初步改造方案,當然現(xiàn)在大家還沒有完整的方案,朱棣決定大家的方案一起先拉出來溜溜,幾個組互相評審,其實是就是互相挑刺的過程。
如果在方案上出現(xiàn)明顯的施工缺陷,或者是又缺陷,但是后來又解決了,那么就過了,直接去現(xiàn)場變改造邊完善,每個組一條船。
兩個月后,誰的工程質量好,并且整個系統(tǒng)方便易用、效率高,那以后就采用誰的方案。幾百兩的獎金一分不少的發(fā)下去。至于其他的小組,朱棣會看情況是不是發(fā)個安慰獎。
……
按照這樣的計劃,兩個月后船隊就能啟航。根據(jù)朱棣的安排,船隊會先裝一些高附加值的貨物,比如玻璃,陶瓷等,賣往日本,在回程的時候,由一艘船拖著日本買的貨物、銀子回到天津,而剩下的幾艘船則是在橫濱補給滿物質,通過橫濱,跟著太平洋洋流,去往美洲。
其實不要把中國到美洲之間的距離設想的過于遙遠,實際上中國至美國,現(xiàn)代輪船航行僅需半月。
而且至南北美洲之間均有島鏈相連,距離大都不過幾十公里,肉眼可及。加之兩地之間的暖流還有流速快、流量大的特點,就像日本暖流,其日均流速可達12—24海里。再加上常年西風帶,從中國至美洲,中國古代帆船橫渡太平洋按照比較慢的速度來計算,也僅需約3個月。
除此之外,暖流一線降水豐富,魚群也隨之漂游,所以食物并不匱乏。
就說在1955年,周傳鈞等駕駛一條福建方頭平底木帆船,從基隆港出發(fā)經(jīng)橫濱,6月17日再由橫濱趁暖流橫渡太平洋,于8月8日抵達舊金山,僅歷時53天。這可以直觀的看出這個航行的難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了。
當船隊到達美洲后,大概會在那邊花費兩個月左右時間,根據(jù)朱棣畫出的地圖,大致探索南、北美洲的沿海部分,再找到一些穩(wěn)定的貨物來源,收購相當數(shù)量的橡膠樹種子、土豆、玉米、紅薯、番茄、辣椒……
然后回程,到時候說不定能趕上第二年的春耕,趕上種玉米的季節(jié)。而且以燕京的氣候,農(nóng)歷三月份也能趕著種上一季土豆。
至于橡膠樹,只能運回來了再往海南運,種在海南,同時還會在東南亞雇傭當?shù)厝舜竺娣e的種植。
……
安排完這些事情,又撥出去了一大批銀子后,朱棣就可以等著八九月份的收獲了。
木質帆船的改造,終究這是權宜之計,在朱棣這一段時間的過度,等朱棣的幾個小型水力發(fā)電機完成了,朱棣就可以小批量的生產(chǎn)一些比較高質量的蒸汽機了,目前還沒有橡膠,也只能找其他東西勉強代替一下。
在大規(guī)模發(fā)電廠沒有建設好之前、電網(wǎng)沒有大規(guī)模鋪設之前,可以把這些蒸汽機用在一些大功率的、用電不便的行業(yè)上,比如火車頭、礦山、蒸汽船等,
目前受限于各種環(huán)境、技術的限制,在初期,電力的供應范圍必將只有工業(yè)中心。
想到自己的小型水力發(fā)電機,朱棣估摸著就是這兩天,自己需要的機組都會完工了。這幾天朱棣比較忙,而且整個工程也到了后期逐漸收工的階段,也沒有什么需要朱棣手把手教的了。所以朱棣還不清楚具體還有多久完工。
整個項目,雖然在21世紀看來,就是一個動手達人一兩天的工作量,但是朱棣整個完成下來磕磕絆絆的用了近二十天,人力物力更是沒得比。
而且朱棣很多時候都要手把手教他們的,沒有一個完整的工業(yè)加工體系,特別是葉片加工,全靠手敲、手磨,也實在是太難為人了,并且最后加工出來的質量也沒沒有那么理想,只能說將就著用。只能說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