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人提出套馬,華齋微微一笑,指出套馬需要廣闊的場地,比拼的是對繩索的運用,不如干脆一點,你我雙方就在這擂臺上,以人為馬,套住對方者勝出!
華齋很有把握,雖然中原大地缺馬,對套馬十分的陌生,但是套馬本質(zhì)還是對繩索的運用,而華山派便是以鞭術(shù)聞名于天下,甚至到了現(xiàn)代,華山鞭術(shù)更是申請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繩索是人類最古老的工具之一,遠古時候,繩索便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甚至在文字還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繩索還肩負了文字的部分功能-結(jié)繩記事。
華山派是屬于道教隱仙派,而隱仙派可以說是道教中最神秘的流派,是文始先生(尹喜)所創(chuàng)。
據(jù)說當(dāng)年老子西出函谷關(guān),紫氣東來三萬里,史書中有這么一段話:“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在古代,想要通關(guān),是要有通關(guān)文牒的,就和如今的護照是一個意思。
老子很明顯沒有通關(guān)文牒,關(guān)令尹喜是有權(quán)將老子抓起來的,不過關(guān)令尹喜見老子一路騎著青牛走來,自帶紫氣,可見不是凡人,于是提出了“強為我著書”,于是便有了《道德經(jīng)》!
看到了《道德經(jīng)》的關(guān)令尹喜當(dāng)即要拜老子為師,可惜被老子拒絕了,于是只能大手一揮,將老子放行。
老子走后,尹喜將《道德經(jīng)》反復(fù)拜讀,越讀越覺得深奧,直接官都不做了,回家研究《道德經(jīng)》去了。
研究了數(shù)年《道德經(jīng)》后的尹喜有所得,寫下了《關(guān)尹子》九卷,并創(chuàng)建了文始派,是道教最早的流派。
一開始這只是一群興趣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并無嚴(yán)密的組織性和紀(jì)律性,于是就有一群更為激進的人提出,喧囂的城市、密集的人群,已經(jīng)破壞了道的存在,唯有隱居人跡罕至的山林,才能更好地探索大道,這就是隱仙派的由來。
隱仙派可以說是一個自發(fā)組成,比較松散的群體的總稱,不受世俗的約束,甚至回避帝王的詔見,一心撲在探索大道的路上,也因此顯得神秘非常。
隱仙派可以說是由一群真正的隱士組成的,眾所周知,做隱士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先不是這毒蛇猛獸,光是吃喝拉撒睡就很難一個人能搞定,探索大道雖然重要,但是前提你還得活著。
因此,一個真正的隱士不但要有超凡的武力來應(yīng)對山林中隨時會出現(xiàn)的猛獸,還得有著豐富的知識來分辨各種食物來源以及出現(xiàn)各種意外狀況如何應(yīng)對,妥妥的荒野求生,這也是為什么在世人眼里,隱士和高人是掛上鉤的,沒點真本事是真做不到的。
隱仙派行事低調(diào),世人對其了解甚少,最廣為人知的便是被稱為隱仙六祖。
始祖:太上老君→二祖:文始先生(尹喜)→三祖:麻衣子(李和)→四祖:希夷先生(陳摶)→五祖:火龍先生→六祖:張三豐。
希夷先生(陳摶)便是隱仙派五祖,其門下弟子自然也是繼承了其衣缽,但是隱居山林的苦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于是其血裔陳踏法便開創(chuàng)了華山派。
荒野求生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轉(zhuǎn)的,大家一起抱團成立個門派吧,再培養(yǎng)點得力弟子來分?jǐn)傄幌码s務(wù),自己不就是能靜下心來探索大道了。
此舉雖說有違隱仙派的教義,但也是不是辦法的辦法。
華齋便是華山派全力培養(yǎng)的真?zhèn)鞯茏樱饕ぷ骶褪翘幚砀鞣N雜務(wù),以便掌教及各位師長能安心探索大道。
華山派的傳承來自陳摶老祖,教中的典籍自然也是傳承自隱仙派,其中就有一部典籍是記載了繩索的運用。
隱仙派的典籍可以說是一部荒野求生大全,因為只有保證傳人能在惡劣的荒野生存下來,才能再談其他,而繩索作為人類最早也是最原始的工具,自然是被著重講解了。
在荒野求生中,繩索至今還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對于隱仙派這種幾千年來一直在荒野求生的流派來說,繩索更是最為重要的工具,沒有之一。
在山林里,你也許找不到其他工具,但是制作繩索的原料在山林中那是唾手可得,也就是說你在沒有任何工具的情況下,隨時可以在山林里制作出一條繩子來,這一點尤為重要。
有了繩索,下面自然是如何運用了,比如利用繩索捕捉野獸又或是設(shè)置陷阱等等,這在隱仙派的典籍中都有著詳細的介紹,陳摶老祖更是留下一套華山鞭術(shù),可以說是將繩索運用到了極致。
華齋作為華山派真?zhèn)鞯茏?,自然將華山鞭術(shù)勤學(xué)苦練,雖然距離陳摶老祖的所謂大成還有一段距離,但也已經(jīng)是驚世駭俗了。
遼人提出套馬,對于華齋來說,也就是繩索的一種運用,不由大喜,遼人這是自己撞到槍口上來了!
華齋提出以人為馬,遼人也沒有異議,反而認為很合理,于是在中人智清大師的一聲“開始”后,雙方各持一繩揮舞了起來。
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一根繩子在華齋的手中猶如游龍一般,圍觀的百姓是紛紛鼓掌叫好,但是落到懂行的人眼中,卻都不免皺起了眉頭,修不奇拉更是大喜,華齋雖然舞得好看,但是其手法卻是暴露了其是個菜鳥。
修不奇拉本來還是有點擔(dān)心的,聽說神州大地能人輩出,奇人異士層出不窮,看之前華齋信心滿滿的樣子,難道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無所不能的奇士?
現(xiàn)在華齋一出手,立即就暴露了其就是個一知半解的半吊子,俗話說“滿罐子水不響,半罐子叮當(dāng)響”,原來這就是華齋的底氣!
修不奇拉徹底放心了,一改守勢,手中的長繩一抖,如同一條毒龍纏向了華齋。
修不奇拉這一抖,沒有幾年的苦功是絕對抖不出來的,而且后招綿綿,如影隨附,這是修不奇拉苦練了八年的絕技,就是在草原上也很少有人能躲過,更不用說華齋這個菜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