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榮也知道之所以會有這些變化,都是因為張安安,自己若是進不了張府,只怕高家會是另外一副嘴臉,潘家也會放棄花家。
所以,進入張府成了花榮目前的頭等大事,而眼前的比武更是被花榮視為張安安對自己的一次考驗,自己唯有用出色的表現(xiàn)來打動張安安!
當遼人提出了騎射,花榮當仁不讓地站了出來,終于到了自己表現(xiàn)的時候了!
要說這騎射啊,那是花家的絕學,花家先祖遠在東漢時期,便以一手騎射名震軍中,被大將軍衛(wèi)青譽為天下無雙。
到了唐朝,花家更是有一位先祖憑借著祖?zhèn)鞯尿T射絕技平定了段子璋之亂,可惜花家對于這位先祖有點不好意思提起。
“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句詩大家都是非常熟悉吧,出自杜甫的《贈花卿》。
這個花卿便是花家先祖花敬定。
全詩“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焙芏嗪笕硕家詾檫@是一首贊美詩,但其實這是杜甫對花敬定的諷刺。
花敬定因為平叛有功,居功自傲,驕橫囂張,擅自在民間享用只允許在宮廷演奏的音樂。
古代講究等級秩序,天子、官員、百姓所用音樂是不一樣的,而且不能亂用。
當杜甫聽到花敬定享用的樂曲居然是宮廷御用,當即潑墨揮毫,留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贈花卿》。
這首詩實際上是在罵花敬定,僭用天子音樂,不守禮儀秩序,指責花敬定目無法紀、囂張跋扈。
“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闭嬲囊馑季褪牵哼@首曲子只有在皇宮里能聽見,在民間是聽不到的。
杜甫為了表達對花敬定的不滿,之后還作了一首詩《戲作花卿歌》:“李侯重有此節(jié)度,人道我卿絕世無。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p> 花敬定這樣的人,皇帝應(yīng)該把他調(diào)回京城,嚴加管教,不要讓他留在成都,到處惹是生非!
對于花家的這位先祖,花家只能閉口不提了。
到了宋朝,花家也憑借祖?zhèn)鞯尿T射絕技,立下了軍功,成為了將門,花榮在騎射方面更是有著舉世無雙的天賦,被花家寄予厚望,也因此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希望能為花榮在禁軍謀一份差事,寄望花榮能以精湛的武藝立下大功,帶著家族更上一層樓!
騎射,顧名思義,騎與射,簡單地理解就是騎在馬上射箭,是騎術(shù)與箭術(shù)的結(jié)合。
花榮來到擂臺上,傲然表示,遼人所謂的騎射根本就體現(xiàn)不出精湛的騎術(shù)和箭術(shù),只知道策馬狂奔亂射一氣,那是仗著馬好,不是術(shù)高!
花榮反問蕭奉先,這個騎射究竟是比馬還是比術(shù)?如果是比馬,那么花榮甘拜下風!如果是比術(shù),那么花榮有話要說!
遼人引以為傲的騎射到了花榮的口中成為了策馬狂奔亂射一氣,但是花榮偏偏還沒說錯,騎射不就是雙方策馬互射嘛!
蕭奉先等人被花榮氣得怒火沖天,卻又偏偏反駁不了,如果張安安不在場,蕭奉先還可以耍橫,但是現(xiàn)在么,只能強壓心頭怒火,反問花榮,你想怎么樣?
花榮表示,按照遼人提出的騎射,一來體現(xiàn)不出精湛的馬術(shù)和箭術(shù);二來,現(xiàn)在的場地就這么大,怎么比?策馬狂奔在繁華的東京城?如果這樣的話,分分鐘就是交通事故,還怎么比?
花榮說得很有道理,騎射是需要很大的場地的,而現(xiàn)在四周都是圍觀的百姓,擠得水泄不通,就算是到郊外,難道為了看兩個人的比試,讓皇帝等權(quán)貴也跟著移步嗎?
張安安撫掌大笑!
蕭奉先有點惱羞成怒了,大聲向花榮表示就要選擇騎射,至于怎么比,本大王不管!
蕭奉先已經(jīng)忍不住開始耍橫了,但卻中花榮下懷。
花榮說了這么多,激將法都提出來了,為得就是把節(jié)奏納入自己的范圍。
花榮提出了一個建議,在開闊的地方策馬狂奔式的對射根本就體現(xiàn)不出騎射的高明,在狹小的范圍內(nèi),利用精湛的馬術(shù)控住胯下的駿馬跨越各種障礙,這才是馬術(shù)的體現(xiàn),同時再比拼箭術(shù),這才是真正的騎射,騎術(shù)與箭術(shù)的完美結(jié)合!
花榮的建議一經(jīng)提出,立即得到了張安安的熱烈響應(yīng)。
用張安安的話來說,花榮建議的方式既有觀賞性又能體現(xiàn)真正的騎射!
花榮表示今天是擂臺賽,那么將騎射放在擂臺上進行也是順理成章的。。。
今天的擂臺可不是民間比武那種小擂臺,是一個長20米寬20米的超級大擂臺。
花榮表示選手在擂臺上各選半邊,為對手布置障礙,在布置完障礙后,需要自己先行策馬跨越障礙,這是以示公平,表明自己為對手布置的障礙是自己能做到的,至于說如果對手做不到,那就是你的騎術(shù)太差了!
花榮此言一出,得到了滿堂喝彩,尤其是張安安,興奮地大呼小叫,精彩,要的就是這份精彩!
花榮還沒完,這只是體現(xiàn)了騎術(shù),而騎射是騎術(shù)與箭術(shù)的結(jié)合,接下來自然是雙方選手不但要控制胯下的駿馬跨越障礙,還要相互對射,一心二用,這才是騎射!
花榮還提高了難度,表示射人不算本事,雙方選手各自在頭盔的盔纓上系上一枚銅錢,射中銅錢者方為勝者,而且花榮還表示雙方選手只能攜帶一支箭!
盔纓,就是頭盔頂部的裝飾物。
在冷兵器時代,古今中外的將領(lǐng)的頭盔上都有這玩意,一方面有著裝飾美觀,表明彪炳戰(zhàn)功的作用;另一方面,其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起到旗幟的作用。
戰(zhàn)場紛雜,殺生震天,再加上擂鼓之類的聲音,將領(lǐng)就是喊破嗓子,也就左近十幾來個人能聽見。將佐要變換戰(zhàn)術(shù),調(diào)整運動方向,怎么指揮?靠旗幟。士兵們看旗幟走向,按職階口口相傳甚或直接以身作則地引領(lǐng),即可實現(xiàn)實時的方向調(diào)動。旗幟,是戰(zhàn)場上機動的無聲指揮坐標。
中下級軍官沒有旗幟,而在激烈、混亂的作戰(zhàn)中,真正帶領(lǐng)士兵沖鋒陷陣的,正是這么一批人,他們靠什么讓制下士兵實時識別自己的位置和運動趨勢呢?就是盔纓。
所以古人在頭盔上插上各種標志物,一般以雉羽(即野雞尾毛)或絲、麻線等做成的染色絲穗狀飾物為主。